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尊
佛像的一种排列方式,由主尊和左右胁侍组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尊,又称为三圣,是东亚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佛造像术语。三尊形式最早起源于印度,是呈现神佛造像的一种方式,以中尊为主,左右二尊胁侍,表彰中尊之功德、协助教化众生。[1][2][3][4]

“尊”是佛教、道教对神佛尊敬的量词,日本神道对神的量词称为“柱”。
三尊像列表
胁侍可以是菩萨、声闻、明王、天人、童子等,常见组合如下:[2]
- 释迦三尊:释迦牟尼佛、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2]或搭配药王菩萨、药上菩萨;金刚手菩萨、莲华手菩萨;梵天、帝释天等[5]
- 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毗卢遮那表示理智完备,文殊表示大智、对真理之理解,普贤表示大行(发大誓愿、积大功德[6])、法界及其真理[7][8],亦称为“释迦三尊”[2]
- 娑婆三圣: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其中观音表大悲,地藏表大愿[9][10]
- 西方三圣(弥陀三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中观音表示慈悲、势至代表智慧[2]
- 东方三圣(药师三尊):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或搭配药王菩萨、药上菩萨[2]
- 兜率三圣(弥勒三尊):弥勒佛、法华林菩萨(华或作花,或称法音轮)、大妙相菩萨[11][12]
- 华严三大士: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10]
- 观音菩萨、善才、龙女[13]
- 地藏王菩萨、道明尊者、闵公尊者[14]
- 傅大士、普建童子、普成童子:二童子为傅大士之子,俗称“笑佛”。由于傅大士创设轮藏(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转动之经书架),故后世常于轮藏前供奉[15][16]
- 不动三尊:不动明王、矜羯罗童子、制多迦童子[2]
- 密宗事部三怙主(三族姓尊):文殊菩萨、四臂观音、金刚手菩萨
- 长寿三尊:无量寿佛(长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
-
一佛二弟子
-
华严三圣
-
娑婆三圣
-
西方三圣
-
东方三圣
-
兜率三圣
-
观音菩萨和善财、龙女
-
傅大士三尊
-
密宗事部三怙主
Remove ads
早期道教文化中并没有崇拜神像的需求,所以道教的造像要晚于佛教。现存最古老的道教造像,制成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陶弘景在茅山建筑佛、道二堂,交互进行礼敬,但佛堂之中安置有尊佛,道堂之中没有;所以陶弘景模仿佛教造像,在道堂中制作天尊神像,并在左右伴有二位真人,从而在道堂中放置三尊像。[17]
-
三清
-
关圣帝君三尊像
印度教也有类似的三尊形式:
- 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
- 三女神:辩才天女、吉祥天女、雪山神女
- 三兄妹像:大力罗摩、妙贤、札格纳特(主尊不在正中)
- 泰米尔三女神:鱼目母、爱目母、宽目母
- 辩才天女、吉祥天女、象头神
- 玛哈帕布、吉祥主黑天、亚穆纳河神
- 室建陀、天军、瓦丽
- 毗湿奴、吉祥天女、地母
- 罗摩、罗什曼那、悉多
-
三相神
-
三女神
-
三兄妹像
-
泰米尔三女神
-
室建陀三尊像
-
南印毗湿奴三尊像
-
罗摩三尊像
-
孔子三尊像
造像

三尊形式的主要造像有:
- 三尊立像
- 三尊坐像
- 中尊坐像,胁侍立像
- 中尊坐像,胁侍跪坐
如果三尊佛像共享一光背,则称之为“一光三尊”,其光背通常为舟形(船后光)或莲瓣形。此形式发源于中国北魏时期,已知最早的案例为刘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完成的金铜佛像[20]。流传至日本后,以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完成、法隆寺金堂供奉之释迦三尊像最为著名,[2][21][22]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起亦流行制作善光寺式阿弥陀三尊,至今尚存200尊以上。[23]
另见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