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英语: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是邓敏灵(Madeleine Thien)在2016年出版的小说。[1] 内容以加拿大一名十岁的第二代华侨视角出发,叙述当她遇上母亲邀请来家居住的一名中国难民后,因而开始发现父亲及其同辈的过去。故事内容涉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历程(1921年-1949年)|中共建国]]、文化大革命以至六四事件的历史。[2]小说广受好评,在2016年获得吉勒奖加拿大总督奖,亦入围布克奖

事实速览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作者 ...
Remove ads

情节摘要

故事一开始以加拿大温哥华一名十岁的华裔女孩玛丽的视角叙述,她和来自香港的母亲同住,而父亲来自中国长沙,本来是音乐家,在故事开始前自杀身亡,仅遗下一堆笔记和唱片。1991年,母亲把十九岁的爱明(音译)带回家。[3] 爱明刚刚经历了1989年六四事件,是刚刚逃离中国的难民,在加拿大申请政治庇护。和爱明的相遇,促使玛莉亚认识父亲的过去,进而认识中国动荡不安的近代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开始以来的土改[4]文化大革命期间其父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悲惨经历,以至爱明所经历的六四事件及其馀波。

主要角色

  • 江丽玲(Jiang Li-ling):英文名玛丽(Marie),是主角和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以她的视角出发去理解过去几代人,如大刀妈(Big Mother Knife)、麻雀(Sparrow)在中国文革的经历。
  • 江凯(Jiang Kai):玛丽的父亲。故事一开始他离开了妻子和女儿回到香港,最终自杀。后来我们知道他从前在上海音乐学院念书,和麻雀有密切的关系。
  • 妈(Ma):玛丽的母亲除了照顾女儿,更接收了来加拿大寻求政治庇护的爱明,称呼爱明为侄女。
  • 爱明(Ai-ming):爱明是麻雀和凌的女儿,也是怡文(Yiwen)的邻居。她曾参与天安间广场的抗议运动,六四事件发生后逃到加拿大寻求政治庇护。
  • 大刀妈(Big Mother Knife):大刀妈是巴鲁特的妻子,漩的妹妹,以及麻雀、飞熊和大山的母亲。因为巴鲁特的政治背景,导致其一家在土改及文革受到一连串打击。
  • 漩(Swirl):大刀妈的妹妹、文梦者的妻子。文梦者和漩在文革期间被批斗,在劳改营中接受“再教育”。他们私底下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外国书籍和其它违禁品收藏。
  • 巴鲁特(Ba Lute):巴鲁特是大刀妈的丈夫,麻雀等等的父亲。麻雀在国共内战时出生,巴鲁特当时是一名解放军,曾经很相信共产党会带来新希望。
  • 麻雀(Sparrow):麻雀,是飞熊和大山的哥哥,以及朱莉的表兄弟。麻雀曾经写过几首交响曲,但因惧怕政治批斗而不敢发表,和江凯在上海音乐学院认识而有亲密关系。
  • 文梦者(Wen the Dreamer)
  • 朱莉(Zhuli)
  • 飞熊(Flying Bear)和大山(Big Mountain)
  • 凌(Ling)
  • 陆怡文(Lu Yiwen)
Remove ads

典故

作者在故事里曾提及不少中国的典故和中共常用的歌曲,典籍包括司马迁史记[5]、歌曲有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6]东方红以及游击队歌等等。[7]亦提及不少古典音乐的作者,包括巴赫肖斯塔科维奇等等。

奖项和荣誉

评价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樊嘉扬赞扬这小说“宏大有力”、“真实诚垦”[15]珍妮弗.辛尼亚,另一位纽约时报作者,赞扬这本小说横跨三个世代、两个大陆,涵盖政治、艺术等多范畴,有著俄国十九世纪小说一样宏大的结构。[16]

布赖恩·贝休恩,赞扬这本书获得加拿大总督奖实至名归,把历史和记忆巧妙地结合。[17]

环球邮报的麦克·麦迪利在宣布吉勒奖时,说邓女士是加拿大最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在此书获奖之前已一直备受好评,到今天才颁奖给她实在太迟。[18]

劳伦斯·希尔,吉勒奖的评审员,指这本书谈及人如何在文化灭绝之时保护音乐和爱情,令人激赏。

布朗温·特朗尼,在加拿大文学评论杂志中说道,邓敏灵不单专注于文革,更将较早前的大饥荒以至后来的六四事件都写了进去,这是难得的成就。[19]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