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东亚文化上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Remove ads

中元节东亚传统社会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庆,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秋尝祭祖习俗。根据《礼记》记载,古代天子会在孟秋时节以新收成的谷物祭祀宗庙,这种农事祭祀传统成为后世中元节的文化基础。随著历史发展,佛教与道教分别赋予这个节日新的宗教意涵:佛教称之为盂兰节,源自《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典故;道教则将其定为中元地官赦罪之日,属于三元节庆之一。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在东亚民间社会的长期演变过程中,佛道两教的宗教仪式与本土巫觋信仰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以祭祀亡灵为核心的复合型节俗体系。由于七月十五前后举行的各类超度法会与普度仪式,在某些地方农历七月被泛称为鬼月,而中元节有时亦有鬼节七月半等俗称。当代学术研究指出,这种节俗融合现象体现了东亚文化中“三教合一”的特质,[来源请求]相关祭仪活动至今仍见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社区。

Remove ads

起源

古代在孟秋即农历七月时,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之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3][4]。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来源请求]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孤仪式,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等。[来源请求]

佛教典故

“盂兰盆(avalambana)”是梵语अव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据《盂兰盆经》的记载,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众生离饿鬼苦,生人天中[5]

佛教依照《盂兰盆经》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以供奉佛陀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6]。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团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是僧人自省忏悔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腊(受具足戒后之年数)的受腊日(又称新岁日)。盂兰盆会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7][8]。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并引用《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颜氏家训》亦载“七月半盂兰盆”,可见得在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民间百姓和士人追思、感念父母、先祖的的节日,并为历代帝王和人民沿袭下来[9]

原本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10],而另一个也是十五日的中秋节则晚至唐朝、宋朝才变成具有全国性质的节日[11]。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其在新月、满月举行布萨仪式而产生的影响[10]

Remove ads

道教说法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这个月有些地方会有“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据《玄都大献经》,在七月十五日修斋建讲(斋戒、讲经、转经),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释放一切饿鬼罪魂[12]。因此,道士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

道教的中元节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受佛教“盂兰盆会”和天师道“三会日”、古灵宝经《三元品戒经》的影响而创立[10][13]

中元普渡

Thumb
中元普渡祭祀

农民于中元节祭田神、土地的习俗一直流传,加上宋朝三教合流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佛教盂兰盆会施孤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加上各地巫觋宗教中国巫觋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鲜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来源请求]

福建台湾等地民间,相传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14],会有“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又称为“鬼节”。[来源请求]

“普度”活动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称“联普”,在一些地方称为盂兰盆会,是以地方社区、乡里祠庙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和公司行号自行进行祭祀的活动,活动可长达一个月。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是独立的,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来源请求]

日期

Remove ads

法会

佛家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15]

佛陀的时代,印度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6]。而在中国,《盂兰盆经》传入后,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僧团,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儒家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得到中国历代帝王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17][18],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19]。“放烟口”原本是佛教密宗的仪轨,现在却广为北传大乘佛教寺庙赛用。按照《瑜伽烟口》的说法,饿鬼颈如细针,不能进食。做法事的法师结合佛、法、僧三宝的力量,用密咒使饿鬼喉咙变粗。法师们向空中撒米,使得俄鬼能吃上一顿饱饭。这里的“焰口”,就是颈如细针、面上喷火的饿鬼的名字。讲放焰口起源的故事的佛经是《救拨焰口恶鬼陀罗尼经》,故事内容与《佛说孟兰盆经》有相似性。[20]

Remove ads

民间盂兰盆会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份,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日本、琉球则有盆踊,朝鲜半岛有农乐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Thumb
日本家庭的盂兰盆节祭品

祭田神

中元时,中国农民用粉团、鸡、黍、瓜、菜等在田间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愿丰收[21][22]。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的农民会持麻谷至田埂,称为“荐新”。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他们相信此俗可增加生产羊只,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祭田神,称为“行田”。忻县农民在田埂上挂五色纸祭田神。陕西城固县中元节是农家会饮的日子,称为“挂锄”。延缓镇农民会选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作为祭田的田旛[23]

各地习俗

华人地区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亡魂。[来源请求]在某些农村地区保留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台湾

台湾,中元是民俗节日之一,民众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尾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好兄弟(台湾闽南人对游荡鬼魂的尊称),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来源请求]起源于1855年的鸡笼中元祭,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个被指定为“重要民俗”类国家文化资产的节庆。[24]

香港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可疑]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25][需要较佳来源]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26]。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著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27]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民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越南

越南盂兰盆节除了祭祖、普渡之外,还有感谢母亲、对母亲表达孝心的意义,这是人们仿效目连救母故事中目犍连对母亲尽孝的精神,因此这天也是越南传统的母亲节。这天人们会一家团聚,一起表达对母亲的敬爱。日间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团聚,体现越南传统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则祭祀孤魂野鬼,并且会放水灯。这天人们会茹素,各佛寺也会举行普渡仪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会到寺院听僧人讲法,父母健在者会在胸前别上红花,父母已去世者则别上白花[28][29][30][31]

日本本土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御盆”(日语:お盆おぼん Obon */?),为盂兰盆会的简称。传统庆祝时间在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间,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自农历七月十五直接改为公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15日,以较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华人的清明节

日本冲绳县(琉球群岛)

冲绳县的中元节有“迎弥勒”(弥勒迎け)的祭礼,冲绳人弥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龙宫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弥勒的祭礼中祈祷丰收。在传统弥勒节迎弥勒祭礼上,人们戴着布袋和尚的面具,唱着民谣《赤田首里殿内》,期待弥勒的“世果报”(太平盛世)的到来。弥勒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六举行,现在改为最接近农历七月十六日的那个星期天举行。

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跳一种称为哎萨的舞蹈,现时这种舞蹈已传播至整个冲绳本岛

相关影视作品

注释

参看

参考资料

外部链结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