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是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的省级党部,于1925年至1949年间存在。

历史

更多信息 1937–1945 ...

前身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全国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随之正式展开。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由于统治范围局限,广东各县市国民党党务工作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管理,中央组织部派员到各地,组织党部。在中共跨党成员的参与下,至1925年10月,已有中山顺德番禺台山新会花县广宁惠阳清远汕头市佛山市虎门市石龙市13个县市正式成立了党部;另有潮安等33个县市正筹备成立党部,党员人数总共1.5万人。在这将近两年时间内,由于广东全省尚未被广州革命政府统一,陈炯明邓本殷等反对广州政府的粤军以及各地的地方势力对国民党的发展进行阻碍,解散,阻碍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广东省党部未成立,缺少指导和训练,所以广东全省的党务工作,没有多大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建立

1925年10月20日至26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0多人,由中共党员谭平山主持并作党务报告,汪精卫作政治报告,各属代表作关于本地区党务报告,中共党员杨匏安负责起草党务报告决议案,阮啸仙负责起草农民运动报告决议案,毛泽东为大会的《会场日刊》写了发刊词,参与起草大会宣言。发刊词指“广东的同志,在反抗帝国主义(沙面罢工、省港罢工),反抗军阀(打倒陈林,打倒杨刘),反抗地主阶级(海丰广宁顺德宝安……各县农民与地主的苦斗)各次很大的运动中,都做了人民的领导”,最后呼吁打倒“英国帝国主义”、陈炯明、“危害广东的买办阶级”和“勾结帝国主义、军阀惨杀农民的地主阶级”,要求“肃清一切反革命[1]

Thumb
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后选出的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图为委员黎樾廷、甘乃光、何香凝、彭湃、刘尔崧、杨匏安等人。

10月26日,毛泽东在闭幕会上演说批判“戴季陶主义”,认为“在革命高潮中,在革命与反革命决斗中,中间派必然向两极分化”[2]。大会选举执行委员及监察委员,选举何香凝、刘尔崧、 彭湃、杨匏安、陈公博、甘乃光、陈孚木、范其务、罗国杰为执行委员;谭桂萼、邓一舟、黎樾廷、林近亭、罗伟疆为候补执行委员;伍朝枢、宋子文、古应芬、李济深、杨其珊为监察委员;陈铭枢、马洪焕、刘栽甫为候补执行委员。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正式成立[3][4][5]

大会以后,新产生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会举行会议。第一届常务委员为陈公博杨匏安甘乃光,组织部长杨匏安,宣传部长甘乃光,农民部长彭湃,工人部长刘尔崧,商民部长范其务,青年部长陈孚木,妇女部长何香凝(秘书邓颖超),书记长谭桂萼,任期从1925年10月20日至1926年12月25日。

广东省党部成立后,随着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南征后,东江、南路和海南岛纳入广州政府的统治范围,各地党务继续发展。在战争中,为推动各地国民党党务工作的发展,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广东省党部东江党务组织主任,南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朱克清(共产党员)兼任南路党务组织主任[6]

广东省党部还分别组建各行政区国民党特别委员会,领导各地区国民党的工作。为加强对于各县市党务工作的指导,省党部各部派出人员组织了国民党潮梅、惠属、南路、琼崖四个特别委员会,就近指导督察该地各县市的党务工作。这些机构工作人员中多数为共产党跨党党员[6]。还有一批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特派员身份被派赴各县建立和改组国民党县党部,使国民党在广东各地的组织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3]

  •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潮梅特别委员会于1925年12月8日成立,以赖先声、赵慕儒、彭湃、赖炎光、范其务、詹展玉、邓颖超为委员,设办事处于汕头。潮梅各县国民党党部,多是由该特委派员筹备及指导之下成立起来的。
  •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5年11月22日,以潘兆銮、朱曼、林丛郁、彭刚侠、许庆之、吴武祥、谭竹山为委员,办事处附设在梅菉市党部内。南路及高、雷、 钦、廉各县市之党部,多由南路特委派员筹备。
  •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惠属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6年4月,以徐天琛、李燮和、刘成禺、萧鹏魂、张祖培、朱祺、冯明光为委员。办事处设于惠州市。惠属各县党部,有许多是由该会指导之下组织起来的。
  • 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琼崖特别委员会成立于1926年2月3日, 初时以罗汉、吴国鼎、黎竞民、符向一、张明绪、陈公仁、 陈三华为委员,设办事处于海口市。

到1926年1月,由于中共利用国共合作的机会发展基层,通过跨党党员同时发展国民党组织,广东全省国民党党员已增至4.8万人,到同年12月,又增至18万人,多为亲近中共的农民、工人和学生组织成员。

1926年12月25日至1927年1月2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杨匏安在会上作《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组织部一年来工作报告》。大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广东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表示“帝国主义者的力量已日就崩坏”“自从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后,广东军阀的势力,已完全消灭”,又指“广东是与帝国主义力量最易接触的地方”,表示要“巩固革命根据地”,进一步铲除“劣绅士豪”“反革命力量”。会议通过了党务工作报告和工农运动等决议案,并选出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委员[6][7]。第二届常务委员为曾养甫杨匏安陈孚木,任期从1926年12月5日起。

清党以后至陈济棠时期

1927年4月15日,广州发生四一五清党事变。广东国民党当局开始捕杀党内的中共跨党分子。5月24日,以李济深、林云陔、詹菊似、曾养甫、李国端、谢治平、罗伟疆、谢瀛洲、陈策为委员的国民党广东省清党委员会成立。改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由李济深任主席[8]。7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党务人员训练所改成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党务学校,由李济深任校长。

Thumb
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成员合影

1927年10月,成立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执行“清党”任务。组织部部长张发奎,宣传部部长张难先,工人部部长陈孚木,农民部部长徐天深,妇女部部长何香凝,青年部部长朱家骅。

1928年5月9日,广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改组为广东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常委为陈济棠冯天如马洪焕,继续执行清党任务[9]

在这期间,经过广州张黄事变广州暴动粤桂(蒋桂)战争后,国民党内以陈济棠陈铭枢为首的粤系势力逐渐掌握势力,排除新桂系的影响。

1929年1月28日-2月3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出席代表155人。大会听取了陈铭枢的政治报告,陈济棠的军事报告,组织部部长陈灿章的党务报告(广东省国民党党员在国民党二大时为17万人,清党后总登记后为6万人),其他各部委和各地区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大会规定省、市党部经费由省库开支,审判党员由党部派员陪审。大会还电请国民党中央开除并通缉汪精卫、顾孟余、甘乃光、陈公博等改组派[9][10]

1929年2月3日李济深向大会介绍了南京政府动态,大会选出并经中央圈定的执委是陈铭枢、陈济棠、李文范、冯祝万、林云陔、徐景唐、朱家骅、黄季陆、马洪焕,候补执委蒋光鼐、李扬敬、陈融、罗伟疆、胡文灿等。监委李济深、古应芬、许崇清、冯天如、李国瑞,候补监委陈章甫、谢仪仲。第三届执行委员是陈铭枢、马洪焕、林云陵,任期自1929年1月28日起[9]

1930年,陈济棠、林翼中在广州广卫路组织了“衡庐俱乐部”,成为陈济棠派系的政治谋划机关,以推动陈济棠在广东省党务中与元老派的角力斗争[11]。1931年,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选举的第四届执行委员为陈济棠、陈铭枢、黄麟书、林云陔、黄季陆、林直勉、蒋光鼐7人,主任委员林翼中,任期自1931年2月5日起。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又决定派中央委员分赴各地区视察,两粤区为李文范[9][12]

1931年5月,由于“约法之争”和蒋介石在南京软禁党内元老胡汉民,国民党爆发“宁粤分裂”。5月25日,孙科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演说,指责蒋介石独裁,“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之各种会议,均为老蒋一人所包办”。28日,包括汪精卫改组派、孙科太子派、西山会议派、陈济棠粤系和李白黄新桂系的国民党内反蒋派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抗衡。6月2日,非常会议也任命了党务人员,由林翼中、黄麟书分别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广州市党部的主任委员[9]。6月25日,南京的国民党中央下令停止广东省党部及广州巿党部活动,指“该党部于环境恶劣,反动嚣张之际,不能恪遵中央意旨”“该地党部,胥为少数不良份子所劫持”,自不被广州方接受[13]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分裂为宁、粤、沪三方的国民党中央继续进行谈判。1932年3月5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第五届执监委改选,陈济棠派与元老派双方争夺名额。按规定,执委名额7人,候补5人;监委名额5人,候补3人。先由元老派和陈济棠派各自开具名单,元老派开了执委4人、 候补2人和监委3人、候补2人的名单,而陈济棠派的名单除了候补监委为1人外,其余与元老派所开的人数相同。两派都在争夺执委和监委的多数席位。此后双方通过开会、妥协等方式拉拢选票。最终,选出省党部第五届执委林翼中、林云等7人, 监委陆匡文等5人,任期自 1932年3月5日起。陈济棠派战胜元老派,占据了省党部的主要权力[9][14][11]

Thumb
国民党广东第六次全省代表大会

1934年3月15-21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各县市代表254人,林云陔主席,致开幕词和闭幕词,执行部指导员罗翼群训词、下午各代表赴黄花岗公祭、及参观燕塘军校、晚省党部公宴,3月16日审查提案,17日开会,到代表250馀人、通过议案数起,包括要求中央“出兵讨伐满洲国”以及“在最短时期中、肃清境内共匪”。18日,陈济棠宴请全体代表讲《本省党员现在应负的责任》,提出推行义务教育,恢复“固有伦理道德”,“回复民族精神与意识”等3项责任。闭幕时陈又作了《党员应切实协助政府实施三年施政计划》的讲话。会上通过多项议案,会后发出宣言,要求完成三年施政计划,禁绝烟赌,实行地方自治,发展农村,信赖武装同志,继续“剿共”,“安定党国”等[9][15][16][17]

1936年1月4-10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到省执监委暨各县市代表180人、主席赖永煊,议决推林翼中“赴新迎胡”,并发电三通,包括“致胡欢迎”“慰剿匪军”“请中央讨逆”[18][19]

Remove ads

陈济棠下野后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陈济棠在起兵失败后通电下野离开广东。南京国民政府派代表进入广东,整改陈济棠时期地方派系遗留下来的党、政、军系统,使广东政治进一步中央化。8月6日,国民党第十八次中央常委会决改组广东省、广州市党部,废执行委员制,改采用特派员制度,由陈立夫负责视察和指导两党部党务。广东省党部特派员是黄慕松、曾养甫、李煦寰(以上常委)、罗翼群、香翰屏、陈策、 萧洁珊、邓彦华、钟天心、蒲良柱,书记谌小岑。广州市党部特派员是余俊贤、邢森洲、陈昭贤、刘石心、曾三省等,书记长陈宗周。14日和15日省、市党部特派员办事处接收广东省、广州市党部[9]

中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日军进攻广州。10月22日,省党部又改为主任委员、书记长制,主任委员吴铁城。1939年3月30日起李汉魂任主任委员。1944年3月11日起主任委员为方觉慧[9]

二战结束后,1945年9月12日由余俊贤任主任委员。1946年10月25日-31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25日上午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下午在广州中正中学举行开幕礼。大会到各县市代表及省级机关代表100余人,来宾到400多人,由余俊贤主持。先由罗卓英、余俊贤及各厅、局报告工作。大会通过了136件决议案,其中包括向蒋介石“致电祝寿”大会选出余俊贤、曾三省、陆匡文、邓蕙芳、詹朝阳等16人为执委,候补执委7人;冯次祺、谭惠泉、陈宗周、罗伟疆等7人为监事,候补监事3 人,仍以余俊贤为主任委员。闭幕式上张发奎、罗卓英讲了话。大会发出了《宣言》。会后代表参观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工厂[20][21]

国共内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的进一步败退,1949年2月15日起,省党部改以薛岳兼任主任委员。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军随后发动广东战役,进军广州。广州易手后,国民党广东党部瓦解。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