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缅印战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缅印战区(英语: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缩写:CBI),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对中国和东南亚(或称印缅战区India–Burma,缩写:IBT)战区的军事战区指称。战区内盟军(包括美军)的作战指挥权,序列上由驻东南亚或中国的盟军最高司令负责。而实际上,美军通常由驻华盟军副司令史迪威将军指挥;“中缅印战区”一词在后勤、物资和人事方面意义重大;过去和现在,它在美国境内都普遍用于指称这些战区。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0年6月9日) |
按照美国军方理解,中国战区在战略上统辖中国大陆及其沿岸岛屿,但并不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盟军将后两者分别划入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 1944年11月,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战区再被分割为美军中国战区和美军印缅战区。后两者直到1945年才陆续被划入中国战区。[1]该战区和东南亚战区有所重叠,以缅甸北部为主,包括中国滇西和印度的一部分,战略方向为守卫和打通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以取得物资支持中国境内对战,同时配合英美军打击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缅甸战线。[2]
Remove ads
背景
1937年日本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发生南京大屠杀也激发当时西方强烈关注,从而西方开始为国民政府提供直接经济援助并增加对日本的经济制裁。
1938年滇缅公路从昆明修抵腊戍接通到仰光的铁路后,缅甸对中国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美英苏等国的援华物资就沿著这条路线运往昆明,支援中国而缓解日军封锁带来的困难。1939年日军占领海南岛而完全断绝中国的海上交通。1940年日军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切断中越铁路,让中国在西南的国际交通线只剩下滇缅公路。[2]
1941年,美国做出系列决定以支持中国对日本作战:罗斯福总统表示中国防卫对美国防卫至关重要,之后开始向中国提供租借支援。整个夏天,随著日本继续在法属印度支那推进,美国,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切断日本90%供应,并威胁关东军在中国的部署和行动。日本于是在12月7/8日以紧密协调的进攻做出回应,即同时攻击珍珠港、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香港、上海公共租界、关岛、威克岛和泰国。
日本切断通过缅甸补给中国的盟军路线后,中国祇能通过从印度飞过喜马拉雅山(驼峰航线)[3],或在缅甸再控制领土并建造一条新路——中印公路来支援中国。[4]
Remove ads
珍珠港事件后,蒋介石开始设想建立某种军事合作机制,以协调对日作战各国的战略部署与军事行动,并于1941年12月10日,在与英美两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谈话中首次表达该意向。12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回应及提议,与对日作战有关的国家可以在重庆、新加坡和莫斯科同时举行临时性军事会议,以达成初步的对日作战计划。他还表示,希望这一军事会议能够发展成为常设组织。 12月23日,根据罗斯福的建议,中、英、美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军事会议重庆分会,负责讨论并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以加强盟国之间的军事合作,然而当讨论军事会议重庆分会如何发挥实际作用时,英国参会代表、英国驻印度部队总司令韦维尔明确反对中国参与缅甸和印度地区对日战略的制订,导致无法达成联合机制。同时英国方面希望美国将主要战争资源投放于西欧、北非和中东地区对抗纳粹德国和意大利,而不是到太平洋地区。12月25日下午,根据罗斯福加强盟国在远东地区军事合作的指示,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在英美两国参谋长会议上提议,盟国应当在远东地区设立一个区域性的、统一指挥各国部队的盟军战区,会议最终同意成立盟军美英荷澳司令部,以加强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国对日军事行动的统一指挥,同时向外展示盟国抵抗日本的决心。12月28日,罗斯福指示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在军事会议重庆分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盟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合作,以提升中国抗日的士气。史汀生次日在听取陆军部官员的意见并与英国军方协商之后,建议罗斯福以美国总统的身份致信蒋介石,内容是向蒋介石通报已成立了上述司令部的消息,并告知美英同意成立盟军中国战区、由蒋负责指挥该战区内的盟国部队(实际上只有中国军队)。当晚,罗斯福批准了陆军部代为起草的信函并发送对方, 蒋1942年1月2日答复同意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军的快速进攻之下,负责缅甸、马来半岛、菲律宾及荷属东印度等地区对日军事行动的美英荷澳司令部未能完成兵力集结而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战略据点,盟军在这一地区被迫转入防御阶段。 1943年6月13日丘吉尔表示“为了最严肃地推进对日战争”,提议在东南亚前线重新划设新的战区,即让原本负责对日作战的印度英军集中精力保卫印度,而新成立单独的盟军东南亚战区,即重新整合英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机构以集中力量对日作战,并恢复英国的声誉和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1]
联合作战结构
1942年初设立中国战区时候范围包括中国、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而缅甸原属盟军西太平洋战区,后归东南亚战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则是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协定》进行。 1943年在印度成立东南亚战区统帅部后,模糊不清的作战区域使原本混乱的中缅印战区更形复杂:滇西属中国战区,而缅甸南北都属东南亚战区,史迪威、魏亚特等需要协调两个战区间关系。而两个战区交错地区的军队指挥,在云南的远征军属中国指挥;中国驻印军归史迪威指挥,同时又受英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威廉·斯利姆中将节制。[2]在印度的英国蒙巴顿虽然作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涵盖由锡兰到其他重新征服地区,但是当时印度英军由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独立指挥[5]:149~150。当时穿越被日军战线分割的中印战区、形成联系盟军中枢的运输航空师主力联队,则处于中英美在地指挥序列之外,由身处华盛顿的阿诺德将军直接指挥[5]:150。
Remove ads
处于该作战分区的中美作战部队,包括中国远征军、飞虎队[6]、驼峰航线上的运输和轰炸部队,其中包括第十航空队、第一空军突击队,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队,以及麦瑞尔突击队和承担过其临时任务的第5332旅(或“火星特遣队”)。
美军麦瑞尔的突击队归入英军温盖特名下[2]。美军另有招募千馀名缅甸克钦人组成别动队,协同中国驻印军在地作战[2];为适应在印度作战美军也派用非洲裔美国人,时被中国驻印军称为“黑美人”,当他们进入中国战区时早期被中国政府限定于昆明驻扎,尔后同意小数目地在昆明以东活动。[7]:1099
-
中缅印战区中国的M4A4雪曼坦克
-
中缅印战区的国军M3A3轻型坦克
-
中缅印战区的美军士兵
-
中缅印战区的英属印度空军飓风战斗机
-
中缅印战区的美国陆军航空队P-47战斗机和英国皇家空军飓风战斗机
-
中缅印战区的英军飓风式战斗机正在挂上火箭弹出击
Remove ads

在中缅印战区的盟军空中武力主要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第十四航空队(初期)和第十航空队、英国皇家空军和未独立的英属印度空军组成的第3战术航空军,中国只派出地面部队(中国远征军)而并无派中国空军参战。
史迪威手下的空军军官斯特拉梅那负责指挥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队和在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又兼领蒙巴顿统帅部的空军司令[2]。由于战区涉及重叠并复杂指挥结构,中英美三方的军政最高统帅都可能直接向空军军官斯特拉梅发号施令,造成压力。
协同设施


1942年5月缅甸战役失败后,中国和英国的军队被迫沿著滇缅公路撤退,但中国第五军相当一部分被赶到了缅甸再穿越河流山脉去到印度,6月获分派于蓝姆迦驻留(改统称为 X Force),利用那里原本战俘营地设施,接收中国方面需要重新训练的部队。依照英国方面移交的配置有供步兵、炮兵和装甲兵的训练场地,同时供应为部队食物折算的银卢比作为中国士兵工资[8]。而美国方面则为训练中心提供各种设备、军械装备、场地器材以及教官,追加受训的中国士兵都经过驼峰从中国被空运过来接受训练。蓝姆迦所有工作的目标是创造一支可以和日军面对面较量,并最终可以获得胜利的现代战斗部队。[9]该设施被誉为美国本土以外第一个美国主管的军事训练中心[8]。
区内战役
1942年初日军进攻缅甸,滇缅公路受到直接威胁。仰光是滇缅公路的入口,日军占领仰光就等于切断了中国唯一与外界相连的国际运输通道。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因为滇缅公路被切断而退出战争,更不希望日本人攻下缅甸后挥师进攻印度与德军会师。然而当时英军在缅甸的兵力仅仅有3个师之多,这些部队显然不足以抵挡日军的进攻。所以,美国政府希望中国能出兵与英美军队一起保卫缅甸。但是英国人并不想邀请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来缅甸。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一旦邀请国民革命军入缅参战,美国肯定会逐步武装这支军队。[来源请求]
1942年元月底日军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败了30,000装备精良的英军,迅速攻下缅甸的第2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缅甸南部防守的英军溃不成军。这时,英国政府紧急派员求见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中正,请求中国赶快出兵缅甸。蒋中正派出了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第5军。随同第5军出征的还有第6军和66军,组成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中国远征军”。
1942年3月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开进了缅甸,200师率先到达缅甸北部城市腊戍。正当200师登上火车出发时,前方传来战报:仰光陷落了,英国军队已毫无斗志,正向北部撤来。这是英国政府犹犹豫豫、贻误战机的结果[来源请求]。仰光港的大批中国物资[来源请求]全部落入敌手。
一边是野心勃勃[来源请求]的日本军队在北上,一边是志在必胜[来源请求]的中国军队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这两支军队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相会了。 由于英军在连续几次败给日军之后,已毫无斗志[来源请求],一与日军交火就溃不成军。3月中旬英军在不打一声招呼[来源请求]的情况下仓皇撤退,一下把中国军的右翼暴露给敌人,接着日军乘势占领了远征军背后的机场,把退路也断了。
200师的退路被切断以后,仍继续顽强作战。戴安澜立下遗嘱准备与同古城共存亡[来源请求],经过20多天的激战,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都已精疲力尽,日本第56师团赶来,攻破了200师的防线,并形成分割包围之势。鉴于这种情况,第5军军长杜聿明将军命令新22师火速赶往同古救出200师。经过奋勇奋战,新22师终于帮200师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出。但此时这支最精锐的中国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元气大伤。
Remove ads
200师撤出同古,并没有影响曼德勒会战计划。根据这个计划中国军队的第5军将布防在曼德勒以南的正面方向,第6军布防在第5军以东,英军布防在第5军以西,当时中美英联军的总兵力近200,000,日本3个师团的总兵力是100,000,如果盟军齐心协力共同对敌的话,曼德勒会战就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在这时,西线的英军又出了问题。 4月中旬日军第33师团出人意料地迅速包围了西线仁安羌的英军,英国军队一被包围,马上就乱成一团[来源请求],这支部队由亚力山大将军率领。亚力山大在两年前的敦克尔刻大撤退中统帅英军,他匆匆组织了多次突围,但毫无效果,军心大乱的英军在敌人强大的火力下一触即溃[来源请求],眼看数万英军几个月前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一幕就要在仁安羌重演。
4月16日中国军队新编第38师赶到仁安羌,这支部队的一个团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半天以后,包围圈被撕开,救出了被围多日的英军。中国军队又在他们身后坚守了3天,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和新闻记者500多人。
仁安羌战役是中国军队入缅参战后的第一个胜仗,把英军救出来的新38师师长是孙立人,孙立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赴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攻读军事,并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著名的军校毕业。1932年淞沪会战(一·二八事变)中,孙立人就因为战功突出而屡受嘉奖,但是真正使他展露头角的还是这次仁安羌战役。
Remove ads
从1943年开始, 美英空军取得此地区的制空权。[2]
经过在印度兰伽的休整训练并更换美国装备,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联合围攻下了密支那。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攻克了八莫。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戍,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伤亡18,000余人,歼灭日军48,000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0,000平方公里。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