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也斯
香港作家及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也斯,MH(1949年3月12日—2013年1月5日)[1],本名梁秉钧,广东新会人,香港作家。[2]
Remove ads
生平
也斯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去世,此后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曾就读湾仔端正小学北角道分校[3](1960年毕业[4])及何文田官立中学(1960年入读[4],1965年中五[5]),十多岁开始创作,投稿《中国学生周报》,20岁成为专栏作家,1970年在浸会学院英文系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报馆外电翻译、《南华早报》和丽的电视合办的《香港电视周刊》美术编辑,参与文学刊物《四季》、《文林》、《大拇指》等的编辑工作。
1978年赴美进修,198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论文为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回港后,也斯任教于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1998年起任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讲座教授,后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专授文学与电影、比较文学、香港文学、现代文学批评、中文文学创作等科目。
也斯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各个领域均有成就。曾获《大拇指》诗奖、“艺盟”香港作家年奖、2010年香港作家年奖。小说集《布拉格的明信片》、《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诗集《半途──梁秉钧诗选》曾获中文文学双年奖。著有散文集《神话午餐》、《山水人物》,诗集《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博物馆》、《衣想》,小说集《岛与大陆》、《剪纸》、《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摄影集《也斯的香港》等。作品曾翻译成英、日、德、法等多种语言。多次赴欧美讲学,1998年应德国学术交流协会奖学金(DAAD)之邀任驻柏林艺术家。
也斯主要以中文创作,但其英文文章亦散见于香港的《瞄》杂志。
2010也斯向传媒证实患上肺癌[6],至2013年1月5日去世。[7]。在其去世后,他的友人叶辉亦公开宣布,《狂城乱马》的作者心猿是也斯。[8] 《狂城乱马》荣获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冠军,而评审小组成员包括:李欧梵、何锦玲、孙述宇、黄维梁和也斯本人。在其去世后,李欧梵亦答应了当时明报的编者写篇悼文,题为《忆也斯》[9]。
Remove ads
笔名来源
“也斯”为两个无意义字的组合。据他表示,过往人们使用的笔名本身,常带有一定意思,令人未看作品时就已对作者有一种感觉。于是也斯希望能突破这一点,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思的字作笔名。于是选了文言句中常见的两个虚词作笔名。[10]
文学以及学术作品[11]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