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其顿王国
古代史的王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其顿王国(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ία, Makedonía),也可简称马其顿,是一个存在于西元前9世纪~前2世纪的欧洲王国。该国最辉煌的时期为西元前3世纪,是亚历山大大帝所统治的希腊化时代,当时的马其顿王国也被尊称为“亚历山大帝国”。
其初始版图位于古希腊的西北部,以希腊半岛的西北部为核心,那里是马其顿人的聚集地,西南方向与伊庇鲁斯、伊利里亚接壤,北方与培奥尼亚、色雷斯(君士坦丁堡区域)接壤,南方与色萨利接壤。马其顿在前2世纪时,因为被罗马共和国吞并而灭亡[1]。
在西元前4世纪之前,马其顿王国是一个游离在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等主要希腊城邦之外的小邦,曾一度沦为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国)的朝贡国[2]。马其顿国王最初由阿尔吉德王朝世袭[3],国王在国内掌握绝对的权力,金、银等矿产均为其私人财产[4],国王会利用这些金银去铸造钱币、资助军队。腓力二世(前359年~前336年)在位期间,马其顿的人民变得富有,并有能力建造海军,在殖民了色雷斯的奥德里西亚王国一带后[5],影响力急速跃昇。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战役[6]”中打败了雅典和底比斯,并利用外交手段让斯巴达臣服于自己。至此,马其顿统一了全部古希腊城邦。
腓力二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子承父业,领导全希腊城邦打败并吞并了波斯第一帝国,把版图扩展到印度河。此时的马其顿王国因为亚历山大的武功赫赫,而被尊称为“亚历山大帝国[7]”或“马其顿帝国[8]”。亚历山大帝国是继波斯帝国之后,历史上第2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9],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亚历山大帝国把古希腊文明从“古典时代”推向“希腊化时代”。所谓希腊化时代,就是希腊人发明的艺术、文学、哲学、工程、科学广泛传播至亚历山大帝国中各个领土的时代[10],具体包括土耳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东北印度[8]。其中亚历山大的导师——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尤为重要,他的著作奠定了以上这些学问体系的基础[11],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2],保存在帝国内的各大图书馆中[13]。另外,帝国还统整了四散在各处的希腊神话[14],并把《荷马史诗》列为军人和官僚的必学教材[14][15]。
在西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他手下的将军们(继业者,Diadochi[16])开始划地自立,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伊朗的塞琉古帝国、土耳其的阿塔罗斯王国先后独立成国[16],脱离马其顿的掌控,亚历山大帝国分裂。但是,马其顿在希腊半岛的部份依然存活,并继续沿用“马其顿王国”的国名,但换由安提帕特王朝统治[17]。
此时的马其顿保住了作为希腊文化和地中海贸易的核心地位[17],它允许旗下的希腊诸城邦享有自治权,城邦的公民可以自发组成民主政府,并代替国王去下达一些小型政策,这点与其它后继国家非常不同。不过马其顿国王的军权依旧很大,虽然没有像亚历山大活著时一样实行“皇帝崇拜”,但民主政府也没法制约,史称“军政王权”(Heerkönigtum[15])。国王还承担了一部份宗教功能,例如主持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的节日祭典,或者给予国内外的希腊多神教信徒赞助、庇护等[15]。
马其顿王国的衰落与内斗、四次马其顿战争[18]、及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密切相关。王国末期,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断削弱希腊诸城邦的权力,引发了数次不满和权力内斗,导致无力抵御外敌。西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之时,罗马共和国罢黜了国王,把马其顿拆分成安非波利斯、塞萨洛尼基、佩拉、佩拉戈尼亚这四个自治区[19]。在西元前150年~前148年的第四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罗马执政官“凯基利乌斯”撤销了马其顿的自治权[18],改为直辖型的行省制,马其顿王国由此灭亡[18]。
Remove ads
起源

马其顿地处古希腊边陲地区,地处希腊中北部,西接艾普鲁斯,东邻色雷斯。原为古代希腊人部落,属于多利安人一支,由于地处偏僻、而且行专制君主制而非其他希腊部落常见的公民城邦制,因此被其他行城邦制的希腊部落另眼看待、视其为希腊人中的异类。约在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完成了统一,实行君主制。
崛起
马其顿在波希战争初期依附于波斯,但又背着波斯人给希腊人暗送情报。公元前5世纪末,国都从西北山区的埃格迁往东南沿海的培拉。到前4世纪,摄政王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废黜幼主阿敏塔斯四世,自立为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腓力二世借鉴希腊的先进经验,并采取了马其顿特色的举措,强化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推行币制改革,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最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忠于国王的常备军,创建了强有力的马其顿方阵。后来他又侵占了色雷斯的金矿,每年又有一稳定的收入以扩充军事。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军队。腓力二世为了准备进军东方各国,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
腓力二世在军力强大后,趁着希腊处于城邦战争之际南下侵略希腊。西元前338年,以雅典、底比斯为首的反马其顿盟军与马其顿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盟军惨败。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各邦开会,宣布希腊各城邦成立联盟,除斯巴达外的全希腊都被迫承认了马其顿的霸权,并决定进攻波斯。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他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其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亚历山大大帝)继承。
Remove ads
征服
腓力二世在被害后,希腊各邦再度出现了反马其顿的起义。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在继位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内迅速镇压了叛乱。
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入侵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的军队与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战役首次展开会战,马其顿军大获全胜,不到半年即占领小亚细亚。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率军在今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大败大流士三世亲率的10万多波斯军,俘虏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大流士三世向东溃逃。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征服叙利亚、腓尼基。次年又征服埃及,在埃及尼罗河口建筑一座新城叫做亚历山大里亚。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1年春季又离开埃及,继续东征。渡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十月间在高加米拉战役又与大流士三世军队发生战争。据传说此时波斯军队约有三十万人之多,有马步队、刀轮战车,但皆被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又东逃。亚历山大继续前入巴比伦城,取得美索不达米亚。他从巴比伦又东行,进入波斯本土,占领波斯的苏萨与波斯波利斯两个都城,获得大量金银及珠宝后放火焚毁波斯波利斯城,杀戮其居民,以报复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一世纵火焚毁雅典城的仇恨。以后三年间亚历山大又镇压波斯东北部零星反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亦被其部下所杀,波斯灭亡。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又进兵印度。他统帅大军于前330年从里海南岸东进,经过帕提亚,在前329年-前327年征服巴克特里亚和马尔吉安娜,并趁机挥师东进印度,战败印度反抗者,征服旁遮普,拟沿着恒河继续东征。但其部下兵士在外转战连年,归乡心切,又因印度多雨、天气酷热,士兵饱受痛楚,几至公开哗变,亚历山大乃把征服的印度部分分为三省并留驻兵,兵分三路西还。
前324年初,亚历山大将巴比伦作为新都,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马其顿帝国,也称之为亚历山大帝国。此时马其顿帝国疆域达到顶峰[20],包含今天的希腊、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埃及、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全部或部分领土。
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突然患恶性疟疾,发病10天后就离世,年仅33岁。
后人称亚历山大征服的土地为亚历山大帝国,因为这个帝国的兴衰和亚历山大个人的人生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帝国解体
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机反抗。亚历山大部将又互相厮杀,争夺土地,帝国就立即进入继业者战争中,最后分裂为三个比较巩固的希腊化帝国。他的部将托勒密占领埃及以及叙利亚南部,建立托勒密王国;塞琉古占领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塞琉古帝国;安提柯的后代则占据马其顿和希腊建立安提柯王朝。
这三个国家是希腊帝国后期最强大的帝国,存在约有数百年,罗马共和国于前168年灭亡安提柯王朝,前146年占领马其顿后,又向东发展,余下的塞琉古帝国在前63年被征服,托勒密帝国在前30年被征服。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