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伯大尼修院
香港薄扶林的法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伯大尼修院(法语:Béthanie),位于香港香港岛薄扶林近薄扶林村一带[1],在1873至1875年间[2],由巴黎外方传教会建成,为传教会士的休养之所。“伯大尼”是圣经中耶稣救活死去多天的拉撒路所在村落的名字,有救活病人的含义。伯大尼修院的箴言“主啊!你所爱的病了!”(Domine, ecce quem amas infirmatur. Ioan 11)取自《若望福音》刻于正门之上。属于香港法定古迹。现为香港演艺学院的伯大尼校园。
历史
1841年香港开埠后[3],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847年将办事处从葡属澳门迁到英属香港,初时在中环士丹顿街设立办事处。随著满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后,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大清国自由活动,奥塞神父(Fr. Osouf)向巴黎总部建议在香港岛西面的薄扶林设立疗养院,让在远东地区传教的传教士患病后有地方休养。巴黎总部接纳建议,奥塞神父于1873年6月买地,自任建筑师设计修院,并获得由新加坡抵港的白德礼神父(Fr. Charles Edmond Patriat)协助下展开工程,更得到港英政府捐赠花岗岩石材,期间于1874年遭受台风破坏,但仍于1875年完工落成启用[4],白德礼神父出任首任院长。1897年伯大尼修院进行扩建及改善工程。
在作为疗养院期间共有101位神父在此病逝,卜葬于修院的墓园,直到1975年才迁葬柴湾天主教坟场。1949年中共在中国建政后随即发起镇压反革命运动,天主教神职人员及信徒被列为反革命份子[5],天主教传教士逃难到香港[6],传道会在1949年6月把刚修葺完成的修院,无偿借给教廷驻华公使馆至1950年5月,收容逃难到香港的神父,最多时共有135人[7]。在越南同样因越共打压天主教[8],也有在越南的传教士来港避难,伯大尼修院一度收容多达70多名神职人员[9]。由于中共自设天主教爱国会及反对由梵蒂冈的圣座牧养,坚持信仰的天主教徒受到批斗[10],香港作为在大中华地区传教的门户的作用下降[1],传道会缩减在香港的人员,又因香港医疗体系逐渐完善,也有不少天主教医疗机构能为神职人员提供疗养服务,巴黎外方传教会在香港也有其他房舍可接收伯大尼的人员,已没有必要维持伯大尼为疗养院。传道会在1974年迁出伯大尼修院,翌年售予香港置地,置地计划将伯大尼修院拆卸重建为住宅大厦。香港置地在1973年从周锡年手中取得牛奶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得到在薄扶林的牛奶公司牧场的地皮发展住宅项目。由于社会上有意见认为伯大尼修院具有历史价值,港英政府与发展商达成协议交换地皮,置地同意把伯大尼修院移交政府,从而获取一幅与伯大尼的面积相同及与牛奶公司牧场相邻的政府地皮,伯大尼修院因而成为政府产业[1]。地产发展商置地公司后来把换得的地皮与通过收购牛奶公司取得的牧场地皮在1978年建成置富花园[11]。港府在1978年将伯大尼修院租借予香港大学作为香港大学出版社的办公大楼,出版社在教堂装设印刷机印制出版物,并用作储存书籍及档案,在1997年交还予政府产业署。
2000年,特区政府著手研究对建筑物修复的可能[2]。2003年由香港演艺学院接手复修,耗资8,300万港元改建为电影电视学院校舍,于2007年3月完工。2008年伯大尼修院获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以表扬其复修工程。现时修院已被列为法定古迹[12]。
Remove ads
在重修伯大尼修院时,教堂原装有19幅彩画玻璃全部散失,工程总监苏迪基(Philip Soden)走访多个教堂,终于发现共济会“雍仁会馆”的7扇彩画玻璃窗,形状大小与伯大尼小教堂相同,查访下原来1985年有一位建筑师在伯大尼附近的置富花园发现一批彩画玻璃窗,将之存放在政府仓库,其后该建筑师为“雍仁会馆”50周年成立庆典装修,由于饭厅需要彩画玻璃,遂向香港政府申请使用,从政府仓库取来7扇玻璃窗,仍然有两扇玻璃窗存放放于政府仓库内,经过参考三幅伯大尼于1950年代的照片,最后证实“雍仁会馆”及政府仓库的玻璃窗均来自伯大尼,最终物归原主。
伯大尼修院占地18,000平方米,其中3,400平方米用作教学用途,其馀大部份设施会开放给公众参观及租用,包括惠康剧院、小教堂及包玉刚礼堂等。由地下酒窖改建而成的“法国巴黎银行伯大尼博物馆”,亦于2007年6月开放,接受团体申请参观。
-
教堂外观
-
正门
-
教堂祭坛
-
回复金字型屋顶改用玻璃建造
-
散失后寻回的彩绘玻璃
-
由酒窖改建而成的博物馆
-
现行之用途
2013年11月22日,古物事务监督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将伯大尼修院列为法定古迹[1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