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社川铁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社川铁桥又称为鲤鱼潭桥,是位于台湾(中华民国)苗栗县三义乡鲤鱼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鲤鱼潭水库后池堰上的一座旧山线铁路(已废线)停用桥梁。
Remove ads
沿革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自1899年起兴建纵贯铁路。1903年5月,开始兴建最困难的三叉河(今三义)—葫芦墩(今丰原)路段的旧山线铁路,并在跨越哆啰固溪(今景山溪)之处架设“内社川桥”[7]。
由于工程所需材料多且杂,其供给与搬运关系著施工进度和完成期限,于是该年(1903年)11月在设立三叉河建设事务所(所长:稻垣兵太郎技师)的同时[注 1],于三叉河—伯公坑建设搬运线(伯公坑线),该线于伯公坑附近再分出两线材料搬运线,一线沿内社川、一线沿大安溪北岸,运送建材到内社川铁桥与大安溪铁桥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战争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即将东来的影响,于隔年5月紧急建成伯公坑—葫芦墩复线轻便铁道,名为军用速成线,与三叉河—伯公坑搬运线共同担负三叉河—葫芦墩纵贯铁路竣工前的交通联络[7]:399-403[8](p. 277)。
Remove ads
建筑设计
第一代内社川桥原设计构想为9孔跨径18.3公尺钢钣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红砖半圆拱,后来变更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钢钣梁桥,全长185.5公尺,单线桥梁无弯道,桥面坡度10‰,桥台与桥墩基础为混凝土造,8座桥墩本体以红砖砌筑并附有石材[7],犹如马雅阶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撑[4];另由于第3号至第5号桥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体底部面向上游侧有三角形分水尖设计。此外,为加强制震,于桥墩内部置入铁棒补强[7]。
第一代桥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毁无法使用[注 3],必须重建。本桥重建时,先将原旧桥修复至勉强可通行的程度,再于旧桥墩之间建设新墩,待新桥(二代桥)完成后再拆除旧墩与旧梁。
二代桥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建设改良课技师坂本敏一设计、今道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椭圆形中空钢筋混凝土桥墩,上部结构则采用4孔39公尺上承式桁架梁与1孔16公尺钢钣梁,桥长略短缩为173.73公尺。由于第二代桥的建筑设计是以的桁架梁为主体,成为当时台铁钣梁桥浪潮下的一个特例,更是现今台铁唯一建于二战前的上承式桁架桥 [2][4][16]。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