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堵桥

臺灣基隆市暖暖區台5線八堵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堵橋
Remove ads

位于台5线(八堵路)的八堵桥,为中华民国台湾基隆市暖暖区内一座跨越基隆河的公路桥梁,初建于日本时代1927年。

事实速览 八堵桥, 坐标 ...

沿革

日治时期

日本自1895年起统治台湾,为求军事交通上的便利,将清朝遗留的小径,拓宽成军用车辆也可通行的标准道路,一路从基隆屏东[1]:28,仅铺砂石,极为简陋。其中基隆市内到七堵的这段道路,自1898年起以大和桥(今大华桥前身)至狮球岭隧道间的旧清代铁路路基来使用,称为“台北基隆道”。1916年6月,台湾总督府民政局土木部将这段旧路,再加上七堵经台北至屏东全长461.7公里的道路,命名为“纵贯道”[2][3]

1925年,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规划兴建基隆市内至七堵间的新纵贯道路(今南荣路、八堵路),该新道路经过现在台铁纵贯线八堵铁桥上游侧一旁,新建八堵桥跨越基隆河 [4],1925年7月中旬开工,北川幸三郎技师与永田年技手设计、浦田组承包,为3桥孔上承式钢筋混凝土开腹式拱桥,工程费20万8千圆,1927年6月竣工,桥长91.4公尺、高度15.24公尺[5][6][注 1]、桥面宽7.8公尺[8][9],除中间的车道以外,两侧并设有人行道,人行道外侧为水泥护栏,并设有数根造型柱[10][11][12]

Thumb
图左侧水泥桥为初代的公路八堵桥[10][13]
Thumb
旧拱桥与两侧拓宽桥墩
Remove ads

民国时期

台湾省公路局于1980年代办理“南港基隆公路拓宽工程”[14],该工程之八堵桥直接在原桥向两侧拓宽,于1989年竣工[15]。拓宽的桥梁型式为3桥孔钢筋混凝土I型梁桥,由外侧包夹原日本时代的拱桥,新桥墩对齐日本时代旧桥墩,桥面设置4车道并附设人行道

邻近设施

有关画作

台湾日治时期西画家倪蒋怀,在1929年以台湾基隆暖暖地区传统民宅为主体、以三连拱的八堵桥为远景,创作水彩画〈八堵桥〉(49 x 67 cm)[16][17]

注释

引用资料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