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共产主义小组 (德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产主义小组 (德国)
Remove ads

共产主义小组(德语:Kommunistische Gruppen,简称K-Gruppe)指的是西德的一系列倾向毛主义小党和小团体。它们随着社会主义德国学生联盟德语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 Studentenbund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20世纪60年代西德学生运动的衰落而出现。它们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在西德新左翼内部发挥了一定作用。“共产主义小组”这一称呼主要由其他左翼竞争团体以及媒体使用,用来作为对这些数量众多、往往内部激烈分裂的组织的总称,同时也暗示了它们共同将自己视为共产党干部组织的认同。

Thumb
1972年5月1日,弗赖堡“五一”游行中的共产主义小组。

在全德范围内,在议会外的左翼政治环境中相对有影响力的组织,主要是德国共产党/马列及其众多分裂出来的派别、德国共产党(重建)德语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Aufbauorganisation),以及西德共产主义联盟德语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此外,还有在一些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的政党:比如在德国北部的共产主义联盟、西南部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德国共产主义工人联盟德语Kommunistischer Arbeiterbund Deutschlands,以及巴伐利亚的重建德国共产党工人联盟德语Arbeiterbund für den Wiederaufbau der KPD

据宪法保卫局的统计,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总数大约在1.5万人左右。然而,在其意识形态领袖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后,它们很快就失去了影响力。此后,不少活动人士转而投身于新兴的和平与环保运动,并加入了由此产生的绿党。那些原本通过工厂干预和企业小组寄望于立即革命的毛派活动分子,也开始在企业委员会和工会中进行长期投入。[1]真正得以长期存续下来的,只有1982年成立的德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党

最初,并不把托洛茨基主义团体、以东欧现实社会主义为取向的德国的共产党以及西柏林统一社会党算作“共产主义小组”。不过,如今媒体有时会比较宽泛地使用这个概念,把左翼党德国社民党之外所有倾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小党派和组织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Remove ads

历史发展

学生运动的根源

所谓“历史性的”共产主义小组大约从1968年起出现,正值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高潮的尾声。它们大多源自正在瓦解的社会主义德国学生联盟德语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 Studentenbund中的不同思潮和地区性团体。尽管这些组织积极争取学徒、工人,尤其是1956年被取缔的共产党老党员,但大多数共产主义小组仍然主要带有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印记。

许多共产主义小组的典型特征在于其成员带有某种精英化的气质。与学生运动不同,它们往往提倡一种禁欲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共产主义小组常常以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普罗文学、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阿尔巴尼亚的民间文化作为参照。[2]

根据古纳尔·辛克斯的一种观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之所以会接受威权式的权力与服从模式,往往与战争及战后时期家庭关系的破裂有关。在那段寻找方向的岁月里,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可需求和群体归属感,甚至发展到带有宗派主义的程度。[3]

Remove ads

意识形态模范

几乎所有的共产主义小组都自认为是历史上德国共产党的合法继承者。它们还在一点上达成共识:自1956年去斯大林化以来,坚决拒斥东欧的共产主义,将其斥为“修正主义”。相反,它们大多以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模式,或去斯大林化之前的苏联为参照。在毛泽东逝世以及中国路线转变之后,一些团体还一度把目光投向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或柬埔寨红色高棉的政权。

所有共产主义小组都声称自己代表着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列宁加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是在当下对其进行恰当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分歧始终存在于一个问题上:在当时的各类共产主义思潮、领导人物和国家当中,究竟谁才真正代表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昔日的德国共产党。这些分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共产主义小组之间,有时甚至存在于同一集团内部。由此引发的争论、分裂与新组织的建立,对外人而言往往难以理解。一派所斥为“修正主义”的,往往正是另一派奉为通往共产主义真道路的东西。正因如此,批评者过去和现在都常常指责共产主义小组倾向于意识形态上的“自我撕裂”和政治上的宗派主义。尽管如此,也曾有人尝试强调共同点,努力克服内部分裂。个别情况下甚至出现了与此前曾被强烈排斥的托派团体的合作,例如1986年联合社会党的成立。然而,到那个时候,共产主义小组的影响力早已大幅衰退。

要求取缔

基民盟曾要求取缔共产主义小组。禁令的对象包括西德共产主义联盟德语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德国共产党以及德国共产党/马列。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之一是,共产主义小组被认为是通往恐怖主义的连接点。[4]

过渡至新的社会运动和绿党

当时西德的各个共产主义小组无论是在联邦层面还是州层面,都未能直接取得显著的政治影响力。只有个别情况下,共产主义小组的干部在企业委员会和一些工会中拥有一定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共产主义小组在大型大学的学生会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部分新社会运动的活动中,例如环保运动和平运动反帝运动,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也将他们的主张带了进去。

通过这些运动,许多前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人士后来在绿党找到了新的政治归宿,例如温弗里德·克雷奇曼拉尔夫·菲克斯德语Ralf Fücks温弗里德·纳赫特韦德语Winfried Nachtwei克里斯塔·萨格尔德语Krista Sager约沙·施米尔德语Joscha Schmierer西德共产主义联盟德语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以及于尔根·特里廷德语Jürgen Trittin共产主义联盟)。安特耶·沃尔默则是反帝国主义联盟德语Liga gegen den Imperialismus的成员。也有个别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后来加入了社民党(如乌拉·施密特),或自1990年起加入了民主社会主义党(如安德烈亚·居西德语Andrea Gysi)。

Remove ads

共产主义小组列表

西德

更多信息 组织, 存续年份 ...
Remove ads

其他国家

更多信息 组织, 存续时间 ...
Remove ads

与现有共产主义组织的对比

共产主义小组这一社会政治现象与已有的、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相对独立。这与西欧的一些情况不同,例如意大利法国及其他若干国家,在那些地方,大型共产党作为承认多元主义的“欧洲共产主义”的代表力量,直到今天仍然在各自的国家议会中保持着相对强大的政治地位。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