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细良
香港媒体人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刘细良,JP(英语:Simon Lau Sai Leung,1965年11月11日—),香港资深跨媒体时事评论员,曾任职民主党智囊,其后从事传媒,2006年任香港政府属下的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 |
家庭背景,求学生涯
刘细良籍贯广东番禺,父亲曾在赤柱军营服务驻港英军,后来在球场对面开了家裁缝店。刘细良少年时居于东头邨徙置区22座,与兄姊的最大娱乐,是到图书馆借书。家里没有电视机,图书馆是接触外边资讯唯一的窗口。[1]刘细良小学时期首先接触的小说是《西游记》。
刘细良在1977年毕业于献主会溥仁小学上午校[2],与香港大学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为同班兼同届毕业同学[2];刘细良于同年入读李求恩纪念中学。中一、中二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并在教师诱导下,阅读大量名家作品。惟他读书表现并不出色,每年也因数学不合格而要试读升班。其后靠自力发奋,在会考及高等程度会考(H-level)取得优异成绩。
刘细良上任中央政策组顾问前接受明报专访,据报道,‘那时候,同学都努力温习课本,独剩刘细良狂啃台湾《雄狮美术》杂志、印象派画册,还有金庸、岑凯伦、三毛、琼瑶这些课外书。他说﹕“反过来我像是个freak(怪人),因为,一、没有人知道我说什么﹔二、他们对我讲的事亦没兴趣,例如我说《金报》或《生报》(黄玉郎的漫画报纸)连载的《射雕英雄传》是错的,但我的同学根本不知谁是金庸。”阅读,令刘细良充满挫折,被同学排挤,不受老师认同,只能孤独地享受读书的过程。刘细良成绩一直垫底,中学考进了李求恩,老师多属台湾大学毕业生,会推荐不一样的课外书,读冰心、蒋梦麟、胡品清、余光中、白先勇的作品。可是他的英文与数学成绩仍然不济,每年都要“试读升级”直至1982年会考。提起会考成绩,他著实有点自豪﹕“当时我是全文科第一的。”他考9科,中英数、中西史、经济、圣经、美术等,获得3A、2B、2C佳绩﹔高等程度会考再拿了个4优1良。“以前我是loser,但原来很多知识的训练,不是从课本而来的,只是当时不知道。”这是阅读首次给刘细良带来外在的成就,他亦顺利跨进了中文大学的门槛。’[1]
1984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历史系,主修历史,副修艺术。刘细良为梁家权的《没有粉丝的碗仔翅》作序提及,1985年他每星期到逯耀东教授办公室单对单上课,逯教授与其谈天说地,由饮食文化讲到大陆文化大革命,令刘细良眼界大开,是其四年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回忆。1988年毕业后,得到中大破格取录为社会学系研究生,师从金耀基教授。1991年获颁中文大学社会学哲学硕士学位。
Remove ads
工作
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后,刘细良积极从中国入口书籍于香港转售,又于大学举办书展及相关活动,赚得了“足以付足大学学费的数目”,初期与中学的旧相识范永康拍挡,以每次百多元的工钱,招募历史系师弟到广州的书局带书回港转售。
1988年,刘细良修读社会科学系研究院硕士课程,翌年中国发生六四事件,对他心理打击极大,1991年毕业后,原打算往美国修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奖学金与导师职位都已安排,他却临时变卦,经当时的研究院同学,现任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引路,加入香港民主同盟(民主党前身)当研究员,一做7年。当时的主席李柱铭对刘甚信任,找他为其演辞、讲稿、及早期的《壹周刊》文章当代笔。1997年6月30日香港主权移交前夕,李柱铭在立法局大楼外高喊“香港回归,不单是土地回归,最重要的,是民心的回归,让我们有真正的民主,更大的自由空间,才能获得港人的民心”,该演辞便是出于刘的手笔。
1997年,中方不满彭定康政改方案,终止“直通车”——原来的立法局议员不能直接成为特区的立法会议员,并单方面成立“临时立法会”作为立法机构,直到1998年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组成为止。临立会成立,令刘细良与民主党众元老不和表面化。当时民主党杯葛临立会,议员都“下车”,至1998年立法会重选入局。但“他们落车后,日子又依旧过,没有认真思索民主党的发展策略”,令刘细良更同情被主流派打压的党内少壮派。议员“下车”,助理遭遣散,刘细良亦意兴阑珊,准备离开民主党研究部,李柱铭便介绍他给香港《壹周刊》老板黎智英。[3]
1997年,刘细良过档《壹周刊》任职编辑。2000年7月,《壹周刊》刊登一篇题为“状元考试考上瘾”[4]的文章,指皇仁书院毕业生金思行[5]沉溺考试,表示“无考试就会周身痕,...返工日日如是好闷”。金思行向记者协会及私隐专员公署投诉,指该篇关于他的文章有大部分内容是“完全虚构”的,刘细良向记协操守委员会表示受到无理指控并对有关投诉深表遗憾。记协裁定“难以断言有关文章载有捏造的内容”[6](调查报告已于记协网页删除)。私隐专员则认为表面证据不足,无须调查;金不服上诉,行政上诉委员会一致同意私隐专员的决定。[7]
2001年,刘细良转往郑经翰创办并担任社长的《茶杯杂志》任职总编辑。同年12月,创刊仅七个月的《茶杯》第三度裁员,裁减100人,由周刊改为成本较低的月刊。[8]该杂志后来被TOM集团收购,刘获委任为TOM集团香港区总编辑顾问,负责香港地区出版业务,包括月刊《茶杯杂志》(CUP Magazine)、影音周刊《av magazine》、饮食月刊《生活百宝》以及策划3G媒介内容MW频道。
Remove ads
他亦曾与梁文道一起主持了一季香港电台电视部的《头条新闻》,并客串主持过五棱镜,2005国际政治及经济大事回顾,锵锵三人行,曾于无线电视法律节目百法百众担任嘉宾,并于上任中央政策组前夕,获邀担任新一季《头条新闻》嘉宾。
1989年,港督卫奕信成立中央政策组,1992年刘细良任职民主党政策研究员期间,获中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委任为中策组非全职顾问。[9]
2005年3月10日,行政长官董建华以“健康理由”辞职,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6月21日获得国务院正式任命。同年10月下旬,有传言指刘会出任曾荫权政府的新闻统筹专员。[10]
2006年1月,再有传言指刘会顶替2004年9月离职的练乙铮,出任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同年2月,刘细良向传谋声称“已正式去信要求退出民主党”,并在其《am730》专栏亦以“告别”为题,表示将停止于各媒体的时事评论工作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年2月9日,香港两份亲共报章分别发表文章批评有关任命。东方日报社论以“披肝沥胆遭白眼 杀人放火受招安”为题,内文以“是个彻头彻尾的异见分子”,“重用刘细良之流的降卒”等形容有关任命,同报的梁立人专栏则认为“今日曾荫权将希望寄托在泛民出身的投机分子身上,到头来必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阳报顾天乐专栏则以“引狼入室”形容曾荫权的做法,又批评刘为“不过一介寒酸秀才,造反无胆,杀人无力,既不足倚重,亦不足畏忌”。[11]同日,香港立法会议员兼行政会议成员曾钰成于星岛日报撰文解释“传统亲政府人士”抗拒刘细良被任命的原因,文中约三分一篇幅为引述刘细良以往于报章专栏批评“传统亲政府人士”之言论,这是首次有香港政府最高决策机关行政会议成员公开批评有关任命。[12]
2006年2月10日,政府宣布委任刘细良为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任期至2007年6月30日。[13]同日,曾荫权拒绝回应曾钰成公开批评有关任命一事。王绍尔则在《文汇报》撰文表示,他是被刘细良攻击过的“传统亲政府人士”之一,他虽难以理解,但仍从支持曾荫权强政励治出发,以最大的善意支持刘细良出任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14]翌日,刘细良首次以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身份,于香港电台“清谈一点钟”接受访问,刘表示加入政府,是要进入权力中心近距离观察“一国两制”如何操作。[15]
2006年2月17日,香港立法会议员郑经翰以“政治专业时代已经来临”为题,于信报撰文评论有关任命,并回应曾钰成日前的评论,指其身为行政会议成员理应避嫌。同月19日,曾钰成透过传媒回应郑经翰的批评:“主人都未出声,狗唔需要吠住!”,引起公众哗然。[16]
2008年11及12月,认识刘细良的萧若元、梁国雄及梁锦祥在网台节目〈问乾坤〉及〈萧鼓声中〉中表示,刘细良因与公务员不咬弦而不被曾荫权重用,变得游手好闲。
2011年,有网民在特首办的面书网页发现,刘细良已由中央政策组转职特首办文胆,并负责特定研究工作及撰写专题分析,可见刘细良受到曾荫权重用。[17]
2012年7月1日,刚卸任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的刘细良高调参与七一游行,并在DBC数码电台的摊位站台,并把有关相片上载其面书专页。他批评警方指游行人数只得6万多是荒谬,更指“此数字的政治功能是供梁振英上报北京中央之用”。翌日,行会成员张震远在称,很多人参与七一游行,反映梁振英的求变说法正确,刘细良即在面书中批评张震远是诡辩,指“市民上街系不满梁振英,蠢材!”对于梁振英与司局长落区,刘细良指这是以“区议员水平”烂show扮落区亲民,他认为梁振英应在政治层面回应群众诉求,包括落实一人一票选特首及取消功能界别、交代如何维护香港核心价值,以及交代个人诚信问题,到立法会接受质询。刘细良并在面书中说﹕“如他(梁振英)一意孤行,继续靠建制派护航落区,听取预先安排好的群众意见,在泛民及自发群众狙击下,将赔上全个政府的民望。”不过,有网民质疑刘细良在政府任内有否争取过民主普选。
Remove ads
2012年7月,刘细良与好友蔡东豪、梁文道、和宋汉生创办新闻网站“主场新闻”(House News,立场新闻前身),以“我城‧我观点‧我主场”为口号,提供新闻及各类资料汇集。[20]2014年7月26日,“主场新闻”结束运作。
2014年6月,刘细良、邝颕萱夫妇等成立“城寨”网台,节目以时事为主打,政治光谱上偏向泛民主派。6月16日,“城寨”首日节目于其Youtube频道发布,6月20日正式启播。2019年6月,受送中条例影响,观看城寨直播人数不断上升。至7月尾,曾有约三万人在网上观看刘细良直播的主持节目。
争议
2018年,书本《炎黄解毒》的作者潘东凯(Gordon Poon)入禀区域法院,向刘细良与其妻邝颖萱创办的出版社上书局追讨版权费最少19.2万元。入禀状指,潘东凯于2016年6月写成《炎黄解毒》一书,同月与被告上书局达成协议,让上书局负责印制、出版及发行,共且获独家发行权5年,刘细良与邝颖萱并代表上书局同意支付该书每本零售价128元中的25%,即32元作为版权费予潘东凯。潘东凯后来得知该书售出超过6,000本,但被告却一直拒绝向他支付版权费,他多次追讨仍不得要领。潘东凯向法庭入禀追讨款项,及要求法庭颁令禁制上书局继续出版、销售或发行其著作《炎黄解毒》,并要求上书局交出出版帐目(案件编号:DCCJ 4407/2018)[21][22][23][24][25][26]。
2019年3月15日,香港开始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27]。
5月24日,刘细良于其网台节目《夺命LoudZone》呼吁示威者下次游行,在轩尼诗道面对水炮车时手拖手坐低。另一位主持范国威和应[28]。
“ | 经过今次四百人大搜捕之后,我认为下次上街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 就系咪现场坐低呢?现场坐低我睇你点拉!成条轩尼诗道坐晒啰!使乜行啫 - 我觉得,亦都唔需要走㖞!当日我喺度谂,如果再有呢个情况,就要进化到即时宣布全部坐低!(由民阵宣布)系呀!你咪拉啰?我睇你拉得几多个?喂!呢个系返返去雨伞运动个剧本嚟㖞!嗰时系咁㗎嘛!水炮车嚟大家咪手拖手啰!手翘手呀!系咪?[28][29] | ” |
8月5日,刘细良于其网台节目《三不馆》表示,不想抗争群众再用“光复香港,时代革命”作为口号。其理由是口号没有具体诉求,模糊了五大诉求和警察暴力的焦点,而林郑月娥用这句口号作为口实,“俾位人入”,所以不宜再用[30]。
四个月后,一场示威出现刘细良早前制作的“连猪”、Pepe头套。其后,城寨 Facebook 专页发文,写道“我们正经历时代革命”,网民质疑刘前言不对后语[31]。
2020年初,2019年冠状病毒病传入香港,港人抢购口罩,出现口罩荒。对此,刘细良希望以创意,解决社会问题,达致社会创新。其听众以义工身份,打印3D滤罐。刘以自由定价方式,希望索取滤罐者多多益善,少少无拘[32]。
其后,有索取滤罐者放下十元,刘细良认为他不尊重自己,命其拿回。一晚,刘于其节目中批评该位索取者[33]。
“ | 譬如我印呢个滤罐,印咗之后我话自由定价,有人畀十蚊,我叫佢攞返走。你真系唔好侮辱我!我自由定价嘅意思,唔该!你尊重我,亦都尊重你自己。如果你俾十蚊我,你不如唔好俾,系咪先?[33] | ” |
2021年4月,刘细良、邝颖萱夫妇出售一个位于北角半山云峰大厦B座高层,实用面积1,650平方呎,三房连套房间隔的单位,成交价4,380万元,折合呎价26,545元,成交价创下该大厦单位新高。2006年,他们以约1,230万元购入上述单位,持货约14年,易手后帐面获利3,150万元,物业期内升约2.6倍。新买家为邓宛舜(Tang Yuen Shun Cynthia)律师,邓氏于2020年初获政府委任为公司法改革常务委员会委员,2021年继续担任该职位[31][34][35]。由于刘细良获利三千多万元及买家有建制背景,此交易在网络上掀起论战。青永尸、无神论者的巴别塔、浑水等人批评刘细良,质疑他如此富有,其网台不应要求网民“课金”,又形容刘细良曾指控不同社运人士是“鬼”,自己却乘著过去两年社会政治气氛,累积大量财富,指刘氏吃“人血馒头”。专栏作家陶杰认为刘细良需要自行向支持者交代[31][36][37]。
陈桥是香港第一代华人摄影记者,任职《南华早报》摄影记者28年,除了摄影作品获6项世界新闻图片荣誉奖,他更是首位从事新闻摄影行业的人获颁英女王荣誉奖章[38][39]。2006年9月,温哥华的中侨互助会为陈桥出版了一本名为《镜头下的历史:陈桥三十载新闻图片录》(Kiu Chan Times 30: Moments Captured by a Photojournalist)的摄影集,该摄影集的封面是宽阔白银横框,封面及封底中间的横框由数张黑白照片拼贴而成,全书共178页,国际书号为 9781896148441,每册售价加币25元,陈桥以该书为加拿大的华人组织中侨互助会作义卖筹款[40][41]。
2017年7月,刘细良与其妻邝颖萱创办的出版社上书局出版一本名为《镜头下的历史》(Moments Captured by a Photojournalist)的精装摄影集,作者陈桥,该摄影集封面为黑色,只印有中英文的书名和作者名,全书共188页,国际书号为 9789881352866,每册售价港币300元[42]。
2024年4月6日,96岁的陈桥离世,4月19日举行追思会[43]。4月20日,作家陈韵文在面书中发文,指在追思会上,刘细良出版的2017年版《镜头下的历史》被陈桥家人以幻灯片放出,照片下有英文字申明该书未获陈桥同意刊印[44][45]。
2024年4月28日,刘细良在YouTube中发表关于2017年版《镜头下的历史》的7分钟声明。他说于2017年1月在温哥华收到香港记者协会前总干事聂德宝电话,邀请他去访问身在温哥华的陈桥,2017年1月12日,刘细良与陈桥见面,访问期间陈桥拿出2006年版的《镜头下的历史》,向刘氏表示希望再版。之后刘细良及邝颖萱联络《南华早报》,并于2017年3月6日获得《南华早报》的授权,可免费使用《南华早报》拥有版权及陈桥拍摄的相片,以出版不多于5000本的《镜头下的历史》,过程中刘氏有以电话与陈桥保持联络,之后陈桥将一张储存相片的光碟寄至香港上书局的办公室,刘氏得到《南华早报》确认光碟内的相片之版权属于《南华早报》。2017年7月,《镜头下的历史》出版了1000本,刘细良亲身将新书送到陈桥手上,以至后来茶聚,陈桥也有在现场为读者签书[46]。
2024年5月6日,陈桥长女陈丽娟透过《消失的档案》导演罗恩惠代转声明,指刘细良上书局于2017年印制发售的摄影集《镜头下的历史》,未获其父口头或书面上的授权或同意,亦未有人告知其父亲发行后,售书收益归属何方,也不知每册售价300港元,出版后亦未收分文[47][48][49][50]。她亦反驳刘细良4月28日关于版权的声明,指《镜头下的历史》出版过程中,其父及《南华早报》双方均受不同程度的欺瞒。她指其父当日被人说服借出照片作初步参考,未曾想过对方会自行将照片付印谋利,并引述南华早报内容资源主管Weldon Kong的说法,指2017年2月刘细良以“贺陈桥90岁寿辰、助陈桥出书”为名,跟《南华早报》接触,负责部门误以为该书是送给陈桥的贺寿礼物,故未有越洋向陈桥查证,便豁免相关的版权费用。对于刘细良于4月28日在网台节目中展示的《南华早报》授权合约,陈丽娟批评对方“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指合约并无涵盖其父的署名权,并指《南华早报》的授权决定是因被刘氏误导[45][47][48][50]。
此事件在网络上掀起极大回响,很多网络主播及评论员发言讨论,当中较大部份人倾向认为刘细良理亏,包括:何良懋[51]、谭达华[52]、潘东凯[53][54]、吴志森[55][56][57]、徐少骅[58][59][60]、杰斯[61]、桑普[62][63]、锺剑华[64]、浑水[65]、李慧玲[66]、伍振荣[67]、王岸然[68]、张宝华[69]、欧昶莹[70]、程翔[71]、曾志豪[72]、冯睎干[73]、赵善轩[74]等。亦有较小部份人倾向支持刘细良,包括:黄世泽[75]、陶杰[76]、萧若元等。
感情生活
在中大新亚书院时期,刘细良与师妹陆锦蓉曾经拍拖,之后分手。
2006年底,与拍拖多年的女友,出版社“威震四方”董事总经理邝颖萱(Kwong Carmen Wing Suen)在泰国旅行结婚。
他亦曾与徐少华主持网台节目,盛赞林琳身材出众。
兴趣
刘细良的兴趣是旅游,曾自言喜爱旅游,爱分析旅游现象,当地文化。
著作
- 《森罗万象——满天神佛的亚洲世界》2014
- 《过客2──中国游记》2011
- 《过客》 2010年
- 《带著偏见去旅行》 2007年
- 《文字欲系列--日本痴汉》2005
- 《大朝圣》 2004年
- 《东京未来都市漫游》 2004年
- 《江户东京漫步指南》 2004年
- 《手作仔》2012
- 《纽伦港之梦》2008
- 《日本痴汉》2005
- 《勇敢新世界—互联网罪与罚》 2005年,与许煜合著
《10种不可搭上的恋人》撰文:潘山卓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