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叔孙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事秦
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他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他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2] 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谀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3]
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4] 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辅汉
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5]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6]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7]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8]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辅佐汉惠帝
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而造成不便,下令建筑一条复道。[9] 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汉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10],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11]
思想
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12]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13]
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14]
评价
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15]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16]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17]汉末权臣曹操认为叔孙通任用盗贼有理,并认为贤人君子无法办理检举一事[18]。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19];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20]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