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铁DR2300型柴油客车

台鐵柴油客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鐵DR2300型柴油客車
Remove ads

DR2300型柴油客车原为1930年代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因应公路运输竞争所引进的KiHa300型汽油客车,由日本车辆制造于1935年至1937年制造。1935年起配置于纵贯线及台中线,成为台湾第三种采用圆弧流线造型的铁道客车。战后历经改造与动力更换,最终定名为DR2300型柴油客车。

事实速览 台铁DR2300型柴油客车, 概览 ...

在服役过程中,该型车历经三度主要动力更新与多次车体翻修,动力由汽油逐步转换为柴油。二战后初期曾先后投入克难号、汽油快车及飞快车等列车,1970年代起经改造后最高时速可达105公里,广泛服务于本线与各地支线。由于其小巧的外观与蓝色涂装,晚期常被昵称为“蓝宝宝”。1998年随台铁DR1000型柴油客车投入运用后全面退役,仅有DR2303号保存下来,并自2018年起展开修复工程,于2023年完成整修,作为国家铁道博物馆的游园车。

Remove ads

概要

1930年代初,台湾的公路客运快速崛起,短途铁路市场逐渐受到巴士分流[9]:202,其中以淡水线的冲击最为明显[9]:207。为了因应竞争并追随日本当时的潮流,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自1930年起开始引进汽油动力客车,作为短程运输的新工具。最早引进的是由日本车辆制造建造的KiHa1型(キハ1形)小型汽油客车。

1935年,铁道部进一步采购大型车款,分别自日本车辆制造川崎车辆购入KiHa300型(キハ300形気動車)及KiHa400型(キハ400形気動車)。两者设计均以日本国铁Kiha42000型柴油车白俄罗斯语国鉄キハ42000形気動車为基础[5],仅因承造厂不同而划分型号[6]。本型车为台湾第五款汽油动力客车,也是首次引进的大型动力车,其中KiHa300型即为战后DR2300型柴油客车的前身[10]

KiHa300型外观采用圆弧流线设计,展现1930年代日本流行的现代化风格,也是台湾铁道第三款具流线外型的动力车[4]。战后,这些车辆历经数次动力更换与车体更新,并多次调整编号,逐渐演变为DR2300型柴油客车。二次世界大战后曾投入克难号对号快车,营运于台北苏澳之间,随后又担当汽油快车,并于1954年改装柴油引擎后投入飞快车运行。晚期则逐渐转为支线及中短程列车的主力[2][10]。由于更新后的涂装以蓝色为主,加上车体尺寸较为紧凑,后期常被铁道迷与员工昵称为“蓝宝宝”[1][11]

Remove ads

营运

本型车投入服务后,最初主要配置于纵贯线与台中线,承担中短程客运任务[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汽油短缺而停驶;战后初期,台北机厂运用“克难精神”陆续修复车辆,并配属台北。1950年10月15日起,本型车重新投入淡水线新北投线运行,修复完成的车辆包括GA2302、GA2304、GA2305及GA2306号[12]。同年停用纪录显示,GA2301停放于基隆,GA2303则停放于台北机厂[10]

1951年1月1日起,本型车担当克难号对号快车,行驶于台北苏澳间;1954年4月16日并入汽油快车行驶[12][13]。同年完成柴油化改装后,自9月1日起投入飞快车营运[5][13]。1955年至1957年间,随DR2500型与DR2600型陆续投入,飞快车逐步改由新型车辆行驶[12]

1972年,随支线混合列车全面取消并改由柴油车担当,DR2300型逐渐转入支线与通勤区段运用[14]。1980年代中期再次翻修后,本型车仍持续于支线与一般通勤区段服役[15]:107。至1998年,因DR1000型冷气柴油客车陆续投入,DR2300型全面退出营运[7],并集中停放于台东机务段等待报废[16]。2003年报废拆解时,仅有DR2303号获保存[5]

Remove ads

编号变更

本型车最初出厂时定名为“KiHa300型”。1937年4月,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实施新式车辆编号制度,规定需在型号前加入表示吨位的代号(20公吨为“Ko”、25公吨为“Ho”、30公吨为“Na”),并依引擎马力范围决定千位数字:100马力以下为“1”,100至未满200马力为“2”。依据此规范,该型车遂更名为“HoKiHa2300型”。这套分类方式后续延伸至战后台铁柴油客车的编码逻辑,例如DR2500至DR3100系列皆可追溯至此[3]

战后,车型编号经历多次更动。最初先改为“TGA9130型”,1949年调整为“GA9130型”,翌年(1950年)再度统一为“GA2300型”[注 1]

1950年代中期台铁推动柴油化工程,本型车自1956年开始汰换汽油引擎,改装为柴油动力,并于1957年起正式改编为“DR2300型”[5][17]:32

1967年至1971年间,随著车体结构更新及翻修完成,整备重量由原先的25公吨提升至35公吨,编号自此固定为“DR2300型”,并沿用至退役为止[5][10]

更多信息 新出厂, 1937年改订 ...

规格与构造

车体

Thumb
1984年唐荣铁工厂更新的铭牌

本型车自制造出厂时,车体长度为19,000毫米,全长19,910毫米,宽度2,612毫米,高度3,550毫米[1]。外观沿袭1930年代日本流行的圆弧流线造型[18],车头中央安装一盏圆形前灯,下方两侧设置尾灯。车侧配置方面,除车体两端圆弧起算约1,465毫米处各设一扇乘降门外,车厢中段亦加设一门,门宽850毫米,是台湾铁道上第一种仅单侧具备三扇车门的汽油动力客车[1]。本设计多以日本国铁Kiha42000型白俄罗斯语国鉄キハ42000形気動車为蓝本打造[5][13]

1960年,台北机械厂为本型车进行首次大规模更新,将原本的圆头车头修改为平面样式,并增设贯通门。端面配置亦有所调整:一端于贯通门两侧新增挡风窗,另一端则仅右侧设置窗户,左侧封闭并改作厕所空间。当时贯通门与驾驶挡风窗的下缘距离地板约800毫米,窗高835毫米[1][13]

1963年至1964年间,台铁针对本型车的转向架进行更新,并将车体高度调整为1,125毫米[1][6]。随后在1967年至1971年间展开第二次大规模翻修,车体长度延伸至19,916毫米,并改装为当时普遍采用的巴士窗设计。原先设置于车厢中段的乘降门也在此时被取消并封闭,使得车侧门配置仅馀两端各一扇。经过此次改造后,早期的圆头车体造型与旧式车窗已完全消失[1]。同时,整备重量亦增加至35公吨[5]

1983年至1985年间,由于1960年代改造后的车体锈蚀情况日益严重,加之新车尚未交付,需担负之线旅客运输需求,台铁遂委托唐荣铁工厂再度实施更新工程。此次改造中,巴士窗被取消,改为上下推拉式车窗。完工后,车体长度维持19,000毫米,全长19,916毫米,宽度增至2,660毫米,高度则调整为3,600毫米,并奠定了退役前最后的外观样式[1][6]

Remove ads

客室设备

Thumb
1983年至1985年间改装后的内装

本型车出厂时,驾驶台设于车头左侧,并自成封闭驾驶室。车厢内部在前三扇乘降门之间配置六排对座座椅,乘客门旁各加设一张长条椅。每个靠近走道的座位皆配有简单扶手,方便乘客使用[1]。依设计可提供68个座席与62个立位,合计搭载人数约130人[5]

1960年进行车体翻新时,驾驶室对侧新增一张前向座椅;同时,于车尾驾驶室的另一侧首次设置厕所,使本型车开始具备卫生设备。车厢中段配置则维持不变[1]

1971年再次实施更新改造,原有座椅全面改为翻背式设计,座位配置与窗户位置相互对应[1]。原先设置于车厢中段的乘降门也在此时被取消并封闭,此时全车座位数为66席[19][15]:113。1983年至1985年间,唐荣铁工厂再度承担翻修工程[7],翻新后车内改为木纹墙板与白色天花饰板的组合,并安装日光灯及电风扇,开关设于邻近车窗上。车厢中央右侧增设浅蓝色隔板以遮蔽排气管,地板则铺设灰绿色胶垫,改善乘坐环境[1][6]

Remove ads

动力系统

本型车在出厂时搭配钢板铆接式转向架,并装设由川崎重工制造的KP-170A型汽油引擎,最大输出功率为155匹马力[1],设计时速上限约为75公里。传动方式采用机械式变速机,但由于该装置仅能支援单辆运转,因此初期营运时大多独立行驶[20]。然而,汽油引擎在油耗与效能上均表现不佳,台铁遂于1956年启动改造工程,将原有动力全面替换为康明斯柴油引擎,并同步导入液体变速机[5][10]。1963至1964年间,再次针对转向架进行汰换,改用富士车辆设计的钢板焊接式转向架,以提升行驶稳定性并延长使用寿命[1]

随著载客需求增加与车辆逐渐老化,1971年台铁推动第二波动力更新[17]:35,全面换装康明斯NHHB-600型柴油引擎[注 2][3][19],并搭配新潟铁工所制DBS100型液体变速机[6]。此套新系统输出提升至200匹马力,最高时速亦上升至105公里[19][15]:113

完成1971年的改造后,本型车自此固定采用NHHB-600型柴油引擎与DBS100型变速机,并持续服役至退役,未再进行大规模动力更新[3][19]

制动系统方面,原始设计使用西屋SM-3型直通轫机。其后因应加挂拖车的需要,部分车辆改装为GPS公司生产的G2A型制轫装置[3]。1963年进一步更新时,改采SE型系统,并加装车长阀以改善操作弹性。司轫阀则在G2A型基础上改良,并搭配S16型风泵调压器,以提升制动稳定性与安全性[8]:185

Remove ads

车辆保存与复驶

随著DR1000型冷气柴油客车于1998年投入营运,本型车自此全面退役,仅剩DR2303号保存下来。惟该车辆长期停置于台东机务段露天场域,近二十年未曾使用,结构与设备逐渐劣化[2][21]

2018年,文化部拨款并由台北机厂铁道博物馆筹备小组启动修复计画[21]。由于多年闲置使得制动管路与走行装置均已无法运作,台铁于同年4月底至5月初以两辆莒光号车厢前后包夹,并在车内铺设临时气管导通,再由R100型柴电机车牵引至七堵调车场,随后改以陆路运输送抵台北机厂,暂存于组立工厂内[22]

2019年国家铁道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后,修复工程转由该单位出资并以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最终由台湾车辆公司得标。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前身为唐荣铁工厂,曾于1980年代承担本型车的大修工程;本次负责的专案经理亦参与过当年的翻修,相隔三十五年再度投入同一车型之修复[21]

修复原则遵循《里加宪章》,并契合国家铁道博物馆所倡导的“活的铁道博物馆”理念。初期检测发现车体缺件与损坏情况严重,例如驾驶室雨刷缺失、窗框胶条脱落、路牌受垫遗失,以及底部设备如直流变压器、控制按键与灯具外盖等皆有缺损。车厢内部同样出现窗户破裂、窗帘残缺、驾驶椅与部分仪表损毁,厕所照明亦欠缺零组件[6]

修复同时进行色彩与材料调查,方法类似古迹的“剥漆检测”,透过比对历代漆层还原各时期外观样貌[21]。调查结果指出,设计图仅标示蓝、灰、白三色,并未附色码。实测后确认车顶灰色相当于台铁惯用银灰,标志与饰线则为纯白。车身蓝色部分在1990年代因涂料标号错误而被普遍漆成孔雀蓝[21],不过在拆除铭板后发现仍残留浪漫蓝旧漆,经比对确认才是原始色彩。最终修复采对比策略,DR2303复原为浪漫蓝[6]

内装方面,座椅骨架历来曾使用深绿、浅绿、浅灰与深灰多种涂装,经考证后确立以浅绿为主[6]。由于地板布、内装板、窗帘与布料均已劣化,修复方针采“依样重制”。地板布经分析确定原为绿色,窗帘曾有绿白直条、黄白/黑双面及草绿/黑双面等款式。调查判断原始设计应为黑色塑胶布料配白色平织导布,其他款式属后期更换。考量现行防火标准,复原材料均需具备防焰性能[6]

结构处理上,拆除天花板后发现车顶钢板因锈蚀严重多处穿孔,即便过去多次补修仍难以避免渗水;地板钢板亦出现大面积腐蚀,无法单靠局部更新。经专家评估,最终决议全面更换,并以耐候性能更佳的 JIS G3125 SPAH 钢材取代原本的 JIS G3101 SS400 普通钢[6]。此外,旧漆层严重劣化且补土造成结构扭曲,修复团队遂采全车内外喷砂至金属层,去除锈蚀后再以等厚钢板补焊受损部位,并透过视觉与非破坏检测确保品质。完工后依 IEC 61133 标准实施防漏测试,确认无渗水状况[21]

车体工程完成后,内装与电气系统同步展开。所有管路与配线需在封板前完成安装,随后依序装设窗户、地板与墙板。最终安装座椅后,车内复原告一段落[6]

动力设备方面,因车辆闲置逾二十年,引擎、变速机、传动轴与减速机均需拆解检修。其中特殊件如传动轴与回装工程由台湾车辆公司执行,引擎则委托专业厂商翻修,其他动力部件则由台铁花莲机厂处理[6]

2023年,DR2303完成修复并由国家铁道博物馆负责典藏保存[23]。目前除静态展示外,亦投入园区短程游园列车营运,并设有随车导览服务[24]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