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纲评要
编年体史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史纲评要》是从上古到元代的编年体史评,署名为“李贽评纂”,1613年刊印于南京,次年再版。1974年被重新出版,同时出现了认为《史纲评要》是伪托李贽而作的意见。
内容
《史纲评要》全书三十六卷,五十八万余字。《史纲评要》内容分为“史纲”和“史评”,以编年体简略记载自上古尧至元代三千七百年历史,并以“批”和“评”的形式表达观点。[1]《史纲评要》评论商鞅、申不害“如商、如申,俱是好汉。”评论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评论李斯提出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评论九品中正制“选举无人,任有豪杰没法跳出,诚可痛恨。”评论武则天参政“非武氏之罪也。”[2]
出版
《史纲评要》明万历四十年癸丑(1613年)刊印于南京(癸丑本),次年再版(甲寅本)。上海图书馆藏有二部残本《史纲评要》,分别为癸丑本和甲寅本。1960年,泉州蔡友敬捐献了保存完好的明代刻本《史纲评要》,藏于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该刻本是癸丑本,卷首有“霞漪阁校订”、“明温陵卓吾李贽评纂,新都宁野吴从先参订,武林仙郎何伟然校阅”等字。[3]
评法批儒运动期间,李贽被认为是法家,197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报了“李贽评纂”的《史纲评要》,中央十分重视,计划出版,在北京大学召集鉴定会议。[4]1974年12月,中华书局根据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癸丑本,参校上海图书馆的两个残本,刊印《史纲评要》普通平装本三册、特制大字本十册、仿古线装本二函十七册。次年台湾大通书局翻印了《史纲评要》。[5]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由张友臣选译并作注的《史纲评要》。[1]张建业主编的《李贽全集注》(201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也收入了《史纲评要》。
Remove ads
争议
1974年北京大学教授、版本学家王重民找到明代姚舜牧编订的《史纲要领》(刊刻于1610年),鉴定《史纲评要》是托名李贽的伪书。[6][注 1]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厦门大学历史系介绍称:“吴从先对《史纲评要》曾进行过一些增补,这就难免渗入己意。但究竟情况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3]《史纲评要》平装本“出版说明”称:“与《史纲要领》一书,二者评语有的内容相近,有的则针锋相对,可见其中混杂有他人评语。”[8]文革后,崔文印(王重民学生、《史纲评要》责任编辑)、王利器继续辨伪,力证《史纲评要》系伪托。[9][10]张岱年认可崔文印意见,[11]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收入崔文印文章。[12][5]任冠文也分析《史纲评要》的序和内容,论证《史纲评要》是伪作。[13]
辨伪的观点认为:托名于李贽的伪作很多;明代书籍中找不到李贽著有《史纲评要》的旁证;《史纲评要》中很多评语的思想与李贽其他著作的思想不同;《史纲评要》与更早刊刻的《史纲要领》内容相近;明末人周亮工评论何伟然、吴从先好出伪书;《史纲评要》系吴从先牟利邀名,袭用《史纲要领》,并伪托李贽所作。[1][5]陈泗东(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则认为“《史纲评要》基本上是李贽所评纂”。[14][15]李若晖认为,陈泗东的主要证据是《史纲评要》与当代泉州话用语有相近之处,论证薄弱。[16]宋耀良认为,“托伪之说也有疑点”,《史纲评要》和《史纲要领》都可能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手稿本《三十三朝史纲纪要》,詹氏刻本《新刊论策标题古今三十三朝史纲纪要》或为其间过渡。[4]
1974年7月,毛泽东指示注释和印制大字本《史纲评要》(辑录),指定辑录二十三条评语,朱永嘉是办理人之一。[17]朱永嘉2018年出版《论李贽》,详细解读毛泽东选录部分。陈荣凯评论朱永嘉跳过《史纲评要》真伪公案,[18]朱永嘉则回应称这二十三条与《史纲评要》真伪关系不大。
评论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厦门大学历史系介绍说:“《史纲评要》是《藏书》的姐妹篇,是研究李贽历史观的一本重要材料。”“这书的最大特色是:反对孔、孟,贬斥儒家学说;尊崇法家,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充满了反对保守、倒退,颂扬变革、进步的精神。”[3]雷戈评论:《史纲评要》思想自由、形式松散,评语口语化、生动活泼,以审美的眼光看历史人物,表现出强烈的个性。[19]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