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吉仙国家公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吉仙国家公园(越南语:Vườn quốc gia Cát Tiên)是越南南部同奈省、林同省二省交界处的一座国家公园,位于胡志明市北方150公里处[2],占地71920公顷,是越南最重要、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3],可分为南吉仙、西吉仙与吉禄犀牛保护区等三个部分[4],其中南吉仙于1978年即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1998年三个保护区被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因外侧有同奈河流经,吉仙国家公园中有区域会季节性泛滥,其中泛滥区蒲筲(Bàu Sấu)于2005年被列入拉姆萨公约重要湿地。
吉仙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丰富,是许多原生种与特有种动植物的栖地,包括红颊黑猿、亚洲黑熊与亚洲象等,并有吉仙小头蛇、吉仙轴榈与吉仙松芝等许多新种生物在此被发现。1988年,极为罕见的越南爪哇犀牛出现于此,促成1992年吉禄犀牛保护区的建立与后续监测保育计画,不过2010年该亚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在此被盗猎杀害而灭绝。吉仙国家公园内有斯丁族与麻族等原住民居住,近年来有许多外来人口移入邻近地区,对公园的环境造成威胁。
Remove ads
历史

吉仙国家公园可分为三个区域,即位于同奈省的南吉仙(Nam Cát Tiên、占地约40000公顷)、西吉仙(Tây Cát Tiên、占地约4000公顷)与林同省的吉禄犀牛保护区(Cát Lộc、占地约27000公顷),其中南吉仙与西吉仙相连,吉禄则在其北方约5公里处,初建时曾有计画将其与南吉仙连成一体,但未能实行[5]。吉仙国家公园的园区曾为越南战争战场,林相受美军喷洒的落叶剂破坏严重[6]:29。1978年,越南政府指定南吉仙约35000公顷的土地为自然保护区并展开造林工作,1986年又提出规划西吉仙为保护区。1988年附近地区有极为罕见的越南爪哇犀牛被发现,因此于1992年成立吉禄犀牛保护区,同年越南政府公告南吉仙保护区为国家公园[6]:27。1998年,南吉仙、西吉仙与吉禄被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定吉仙国家公园为生物圈保护区[7]。2005年,拉姆萨公约秘书处认定公园内的蒲筲(Bau Sau)为重要湿地(Ramsar site),编号为1499,是越南继春水国家公园后的第二处重要湿地[1][8]。
Remove ads
生态
吉仙国家公园的海拔介于200公尺至600公尺间,但有一些较陡的山坡,当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2300毫米,年均温则为摄氏15度至35度[6]:28。公园外侧有同奈河流经[6]:29。


UNESCO将吉仙国家公园内的林相分为五大类,包括大叶常绿林(树种包括缅茄、乳状黄檀、具翼龙脑香与缠结龙脑香等[9])、落叶林(于干季落叶,树种包括副萼紫薇木[10]、四数木与榆绿木等,并有越南中南部的特有种无刺苏铁[11])、次生林(树种包括副萼紫薇木、铁力木与木荚豆与竹林树种)、竹林(树种主要为Bambusa procera与滇竹等)与季节性泛滥区(约2500公顷,较大的泛滥区包括蒲筲、蒲雀、蒲加等[4])。据统计公园内共有162个科共1610种植物[12]。
2008年,有一新种棕榈树吉仙轴榈(Licuala cattienensis)被描述发表,样本采集自吉仙国家公园,为越南南部的特有种[13]。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约100种哺乳动物[12],其中灵长类有红颊黑猿、黑脚白臀叶猴、印支银叶猴、短尾猴、食蟹猕猴、北方豚尾猕猴、小懒猴;食肉类有马来熊、亚洲黑熊、缅甸鼬獾、黄喉貂、亚洲小爪水獭、食蟹獴、熊狸、大灵猫、椰子猫、小齿狸、石虎、印度支那虎[注 1]、豹[注 1]、云豹[注 1]、金猫与渔猫等;蝙蝠有狐蝠科5种、假吸血蝠科2种、菊头蝠科6种、叶鼻蝠科3种与蝙蝠科14种;其他还有巽他鼯猴、亚洲象、马来穿山甲、印度野牛、爪哇野牛、野猪、小鼷鹿、赤麂、水鹿、缅甸野兔等[14]。

吉仙国家公园内过去曾有现已灭绝越南爪哇犀牛。越南爪哇犀牛为爪哇犀牛的一个亚种,十九世纪时曾大量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地,但二十世纪时数量因过度捕猎而大减,1970年代后就没有被发现的纪录,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8年,一只越南爪哇犀牛在现为吉仙国家公园的区域被猎杀,使研究人员重新发现此亚种,翌年的野外调查显示当地可能有10至15只的犀牛族群。1992年,越南政府在发现犀牛的地区成立了吉禄犀牛保护区,位于南吉仙和西吉仙北侧约五公里处,并于1998年合并为吉仙国家公园[5]。1999年,1998年至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了吉仙国家公园保育计画(Cat Tien National Park Conservation Project, CTNPCP),其中越南爪哇犀牛便是计划的一旗舰种,有两支犀牛监测小队先后成立,并以相机陷阱拍摄到数张越南爪哇犀牛的相片,为史上首次拍摄到此亚种的纪录[15]。研究人员多次透过分析犀牛粪便中的基因序列,判定当地犀牛族群为1-6只不等[5]。
另外亦有计画将吉禄保护区范围内的四个村庄迁村,2003年至2006年有两个村庄成功迁走,但另两村因政府与国际组织未能达成共识而未能迁移。CTNPCP结束后,保育与监测工作仍持续进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观测纪录犀牛粪便的位置并取样分析,不过后两个月未有发现任何犀牛粪便或脚印,不久后研究人员发现一只被盗猎的犀牛遗体,其中腿部中弹,且角已被砍去,又粪便分析显示所有粪便均来自同一只犀牛,意即当地仅存一只犀牛个体,被盗猎后越南爪哇犀牛即灭绝[5][16][17]。现时爪哇犀牛仅存的一个亚种只分布于印尼爪哇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中,约有60个个体,可能是世上数量最少的大型哺乳动物[18]。
Remove ads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348种鸟类[12],包括原鸡、绿孔雀、眼斑孔雀雉、戴氏鹇、橙颈山鹧鸪、蓝耳翠鸟、斑鱼狗、冠斑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双角犀鸟、斑腹八色鸫、蓝翅八色鸟、红臀拟䴕、黑红阔嘴鸟、暗阔嘴鸟、斑阔嘴鸟、灰脸纹胸巨鹛、多种啄木鸟、南美鹳、白颈鹳、白翅栖鸭[注 1],以及鱼鹰、灰头鱼雕、渔雕、大冠鹫、红腿小隼等猛禽[19]。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有79种爬行类[12],包括暹罗鳄、吉仙弯脚虎(越南南部的特有种,得名自吉仙国家公园[20])、山角蜥、长鬣蜥、斑飞蜥、印度蜓蜥、泽巨蜥、网纹蟒、吉仙小头蛇(越南南部的特有种,得名自吉仙国家公园[21])、绿瘦蛇、Gonyosoma oxycephalum、绿林蛇、红脖颈槽蛇、棱鳞钝头蛇、茶斑蛇、金环蛇、马来环蛇、眼镜王蛇、泰国眼镜蛇等[22]。

据UNESCO统计,吉仙国家公园共有133种鱼类[12](园方则统计有159种[23]);昆虫则有751种[12],其中蝴蝶即有457种(园方统计为439种[24])。
2007年,莫斯科国立大学与越南-俄罗斯热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吉仙国家公园采集到了新种栉蚕[25],2010年由越南研究人员发表描述,为在越南发现的第一种栉蚕[26],2013年由莱比锡大学研究人员正式发表命名,并在标本的最初发现者要求下以日本动画角色龙猫为名,定名为龙猫栉蚕(Eoperipatus totoro)[27]。
2011年,吉仙国家公园有一小甲螨属的新种螨类Oribatella umaetluisorum[28]与Adrodamaeus属的新种螨类Arthrodamaeus vietnamicus 被发表描述[29],且同年底又有四种从该公园土壤中采集的甲螨新种被发表[30]。2014年,有研究人员从吉仙国家公园的湖泊与池塘中发现盘肠蚤属的一新种Chydorus idrisi[31]。2015年,有一竹节虫的新属Lobofemora被发表,包含三个越南的竹节虫新种,其中模式种黑天使竹节虫[32]便是自吉仙国家公园采集[33]。2017年,吉仙又有一长尾蜓属的新种蜻蜓吉仙长尾蜓(Gynacantha cattienensis)被发表描述[34]。2018年,Eustigmaeus属一新种螨类Eustigmaeus vietnamiensis被发表描述,采集于吉仙国家公园中榕树的树皮上,为网背螨科的类群首度在越南被发现[35]。
以下为摄于吉仙国家公园中的动物图像。
-
红颊黑猿
-
亚洲黑熊
-
斑腹八色鸫
-
白颈鹳
-
吉仙小头蛇
-
吉仙弯脚虎
-
Pyrops coelestinus
Remove ads
2012年,松芝属的一新种真菌吉仙松芝(Tomophagus cattienensis)被发表描述,经形态与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被认定为新种[36]。2014年,座囊菌纲的一新属Braunomyces与其下唯一物种Braunomyces dictyosporus被发表描述,样本采集于吉仙国家公园中的落叶[37]。2016年,有研究人员发表了子囊菌门新葚孢属的新种Neosporidesmium subramanianii,为自吉仙国家公园中甜根子草的枯叶上采集[38]。同年还有鱼鳞藻属的两新种藻类Mallomonas distinguenda与Mallomonas skvortsovii被发表,皆采集自吉仙国家公园的沼泽中[39]。
人类活动

吉仙国家公园中的原住民为斯丁族与麻族,皆从事轮耕与狩猎采集。1980年代中期,现为吉仙国家公园及其周边的地区有多处被划为新经济区,使许多外来人口移入此区,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与土地利用问题,且由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不彰,直至1992年吉禄犀牛保护区成立后,该保护区内仍有相当部分是新经济区的范围。2000年统计显示吉仙国家公园内的居民有9484人,其中约四分之一(2798人)为当地原住民[6]:33。
吉仙国家公园周边为人口稠密的地区,当地人耕地的扩张、刀耕火种与放牧、盗猎等活动都对此公园的生态造成威胁[7][40]。越南战争后,随著先进武器和外来盗猎者的大量进入,老虎、犀牛与大象等动物的族群都因过度捕猎而锐减,非法砍伐也一度经常发生。近年来在当地人与外界关注下盗猎与盗伐逐渐减少[6]:35,世界自然基金会并与当地原住民合作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41]。
Remove ads
吉仙国家公园外围有考古遗址吉仙遗址,该遗址最早于1985年被发现,至2006年经历八次挖掘,出土有多座神庙的遗迹与多件文物,经考证该遗址可能属于一存在于四世纪至九世纪、受印度教影响的古文明,且可能与澳盖文化和占婆有关[42]。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