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员山子分洪道

位於台灣新北市瑞芳區, 基隆河的分洪工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員山子分洪道
Remove ads

员山子分洪道(英语:Yuanshanzi Flood Diversion Tunnel)是位于台湾新北市瑞芳区的水利设施,以隧道方式衔接基隆河瑞芳河段与东海。其主要功能是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过大时造成下游地区淹水,而将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过分洪堰方式导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而洪水则透过分洪隧道经基隆山西麓于东北角的台2线76公里处排入海中。

事实速览 员山子分洪道, 官方名称 ...
Remove ads

历史

1987年10月琳恩台风带来豪雨,造成台北市广大地区遭受水患。台湾省政府水利局规划总队重新研拟于员山子筑堰分洪之可行性。台湾省政府为积极推动基隆河治理计画,经行政院会议指示由经济部统合各权责单位办理“基隆河整体治理计画规划工作”,经济部水利处乃于2000年4月完成“基隆河整体治理计画规划总报告(草案)”及“基隆河整体治理方案”陈报行政院,行政院指示:“宜考量优先推动员山子分洪工程之可行性”。行政院于同年11月举办“基隆河整体治理计画”简报会议后裁示推动员山子分洪计画工作,并于2001年核定员山子分洪工程计画[1]

2001年9月18日,纳莉台风水淹台北城,加速中华民国政府对台北城水患治理的重视。中华民国立法院于同年10月31日三读通过“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别条例”,开始后来的防洪墙工程、护岸整治、堤后排水及“员山子分洪道”等计画,由立法委员刘文雄廖学广领衔提案。其后,由瑞芳选区的立法委员陈朝龙等持续推动特别预算推动案。

2002年编列特别预算新台币316亿馀元推动“基隆河整体治理计画”,员山子分洪工程为计画主体工程之一,于台北县瑞芳镇瑞柑新村旁施设进水口分洪结构、开凿内径12公尺、长度2,483.5公尺引水隧道及出水口放流设施,完成后每秒可导引1,310立方公尺水量进入东海,使基隆河自侯硐介寿桥以下河段可达200年重现期距之防洪保护标准,其执行经费计约60亿元[2]

早于规划前期,有资深的水利官员指出,若要达成两百年防洪标准,其兴建经费必须要达到3,000亿才有效[3]。在工程开工前,省政府水利处前处长、土木学者李鸿源受访时指出,在雨量过大时,员山子分洪道可行性待研究而且并不是万能,“像这次下在阳明山,根本派不上用场”[4]。2002年6月开工,2004年台湾北部地区遭遇911豪雨、纳坦台风南玛都台风,在隧道全段面未衬砌完成前,3次提前启动应急分洪,有效降低下游洪水位之减灾功能,全部工程于2005年7月竣工[2]

在2015年9月强台杜鹃来袭时,员山子分洪堰最高水位达66公尺,分洪量达每秒932立方公尺,分洪体积2,021万立方公尺,相当于8,100个标准游泳池水量。经济部表示,员山子分洪道可将基隆河81%洪水分流入东海,亚洲最大分洪道“员山子分洪道”确保基隆河下游的北北基地区800万人口幸免于水患[5]

2017年10月12日,为自2004年竣工启用后第40次分洪(该年度第七次分洪)。2017年为员山子分洪道自2004竣工以来年度最多次分洪纪录,仅10月便已单月至少3次分洪,以往每年最多只有分洪4次(分别于2005年、2007年及2016年)。2017年10月14日当日则是史上首次于24小时内进行3次分洪[6]

Remove ads

设施设计

员山子分洪道开凿内径12公尺、长度2,483.5公尺(包含引水隧道及出水口放流设施),坡度为1%。于进水口河段另有兴建一座高8公尺,长30公尺之拦河堰,并于其上游右侧设长184公尺的侧流堰,另于隧道入口前设置静水池,以减少砂石流入隧道。出水口段则配合穿越台2线公路下方,设置渐变陡槽段及消能池与海岸保护工。消能池长达120公尺,宽35公尺,池内维持深10公尺水垫,可充分吸收水流能量,减低分洪对于海岸环境的冲击。而当分洪量达每秒1,310立方公尺时,水流流速将达每秒17公尺,工程特别采用每平方公分450公斤之高炉石混凝土抵抗高速水流对于各项水工构造物之磨耗作用。

员山子分洪道自动分洪水位为63公尺,入分流堰水位水位为62.5公尺,隧道满管水位为67.2公尺。最高可将每秒1,310立方公尺的水量引入东海。除了分洪隧道分流堰,在上游另设有三座梳状拦河坝,以阻拦巨石与漂流木,避免流入分洪道造成损害。工程执行经费计约新台币60亿元。[7][8]

Remove ads

主要设施

Thumb
员山子分洪隧道
Thumb
位于台2线旁的员山子分洪隧道出口
管理中心
  • 简报室:接待参访团体,可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
  • 监控室:以CCTV监控全区各项设施的运作情形
  • 气象站:以回报当地气象的概况。
  • 观景平台:设置于管理中心的顶楼。
拦河堰

拦河堰设置于基隆河主流瑞柑新村段,坝体高8公尺,宽30公尺。

梳子坝

在基隆河上游设置三座梳子坝,阻挡因暴雨洪水从基隆河上游夹带下来的大型石块与漂流木,以保护河道下方的拦河堰设施不被破坏。

侧流堰

平时水量不大时隔离河水进分洪道,当基隆河的河水在豪大雨时,自然溢过侧流堰,导引洪水至分洪道静水池。

分洪堰

为圆弧形的卧箕式堰体。堰体高3公尺,顶长80公尺,堰顶标高63公尺,并于堰体中央设置导流墩,其主要功能是分隔静水池与排洪隧道,当静水池内洪水高过堰顶标高的63公尺时,让洪水以自然溢流的方式漫过堰顶,流入排洪隧道内。

出水口

设置于滨海公路台2线的下方。可将自基隆河上游溢流的洪水,自此出水口排入东海,以减轻淡水河流域面临洪灾的风险。

历次重要的分洪纪录列表

更多信息 年份, 月份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