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际广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际广播(英语: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从某个程度来说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德国的广播台利用摩尔斯电码广播新闻公报。随著德国海底电缆的切断,位于瑙恩的无线电报站成了德国全境唯一的长途通讯手段。1917年,美国海军广播电台服务通过其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广播台向瑙恩发送了《十四点和平原则》。[1] 反过来,瑙恩方面也在1918年11月10日广播了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的消息。[2]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3年10月6日) |
发展历史

古列尔莫·马可尼在1920年代初期率先进行了无线电短波长距离传输的实验。而马可尼的助手查尔斯·萨缪尔·富兰克林在英国康瓦尔郡的普尔杜广播站利用抛物线反射面天线系统建立了一个大型天线,其运行功率达25千瓦。1923年6月和7月,富兰克林于夜间从普尔杜广播站的海拔97米处完成了与位于佛得角群岛处的马可尼游艇“伊莉乐号(Elettra)”的无线电传输。[3]自1926年起,高速短波电报线路从伦敦安装到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加拿大,成为帝国无线链的主要组成部分。[3]
1925年,荷兰人也开始在埃因霍温进行短波频率实验。PCJJ广播电台于1927年3月11日开始首次国际广播,其主要为荷属西印度群岛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提供荷兰语广播服务,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德语、西班牙语和英语广播服务。广受欢迎的《欢乐电台秀》也于1928年首播。[4]
1927年,马可尼也将注意力转向短波长途广播。他所进行的第一次这类广播是为了纪念同年的停战日。此后,他继续定期运营国际广播;该广播在世界各地播出,节目由当时由英国广播公司所运营的2LO广播站提供。这次活动的成功引起了英国广播公司的注意,他们将切尔姆斯福德的一个短波发射站出租给马可尼,呼号为G5SW。[5]英国广播公司帝国服务最终于1932年12月19日开通,其广播目标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
Remove ads

其他著名的早期国际广播机构包括于1929年10月29日开播的苏联官方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苏联解体后改组为“俄罗斯之声”)和1931年2月12日开播的梵蒂冈广播电台。1931年耶诞节,克拉伦斯·卫斯理·琼斯(Clarence W. Jones)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开通了全球首家基督教传教广播电台——安第斯之声。南亚地区的国际广播始于1925年在锡兰开播的锡兰广播电台,现在的斯里兰卡广播公司是该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广播公司。
从1926年开始,德国通过瑙恩的广播站向美国、中美洲、南美洲及远东地区提供短波广播服务。1931年,德国在泽森增加了第二个广播站。[7] 1932年1月,德国帝国邮政接管瑙恩广播站后就立即增加了其短波与长波的容量。[8] 而在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后,在外国广播部门(Auslandsrundfunk)的领导下,短波广播被视为是纳粹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短波广播的播出时间从每天2小时增加到每天18小时;并以12种语言进行全天24小时播出,这其中也包括英语广播。柏林附近的泽森建造了一座了100千瓦的发射机和天线综合体。针对美国的专门目标规划始于1933年;1934年又规划针对南非、南美和东亚;1938年针对南亚和中美洲。德国的宣传是在约瑟夫·戈培尔的领导下组织的,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和1938年慕尼黑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6年,国际无线电联盟承认梵蒂冈广播电台为“特例”,并授权其广播不受任何地域限制。1937年12月25日,梵蒂冈广播电台增加了一台德律风根25千瓦发射机和两支定向天线。梵蒂冈广播电台透过10个频率进行广播。[9]
西班牙内战期间,国民军收到了纳粹德国作为礼物的一台功率强大的德律风根发射机以帮助他们进行宣传工作。直至1943年,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还一直与轴心国保持合作,以西班牙语转播来自德国和义大利官方广播电台的新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英国、德国和义大利的国际广播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42年,美国也启动了他们的国际广播服务——美国之音。在太平洋战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通过短波电台与日占菲律宾群岛的公民保持著联系。
收听纳粹德国广播的听众大多出于好奇,例如纳粹德国曾一度在美国拥有50万广播听众,但他们绝大多数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此时有数名亲纳粹广播员在各自国家被广为人知,这其中包括不列颠法西斯联盟党员威廉·乔伊斯,他是两位“哈哈勋爵”之一;法国人保罗·费登内特和安德烈·奥尔布雷希特(André Olbrecht),他们被称为“斯图加特广播电台的叛徒”;美国人弗雷德里克·威廉·卡尔滕巴赫(“嘻哈勋爵”)和蜜翠·吉拉斯(两个被称为“轴心莎莉”的播音员之一)。而远东的日本也在同时推出了“东京玫瑰”,她们用英语播出日本宣传内容并播放美国音乐,以此来确定其受众。
二战期间,梵蒂冈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在德国被禁止;同时其广播服务被缩减以四种语言运作。[9] 也在这个时期,英国在锡兰开设了“东南亚司令部广播电台”,向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盟军武装力量进行广播。
而在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拆东德和西德。两德都发展出了属于各自国家的国际广播:西德在科隆开播了德国之声;东德则在柏林开播了柏林国际广播电台。柏林国际广播电台在两德统一前就停止了运作,而其发射机、频率等资产设备在统一后由德国之声接管。
Remove ads
冷战的出现导致全球国际广播及针对国际广播的干扰增加,共产主义国家和非共产主义国家都试图通过国际广播来影响对方的国内民众。此时西方阵营比较出名的国际广播机构有美国之音、BBC国际广播和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而东方阵营也有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京广播电台(后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由于美苏冷战和中苏边境冲突等原因,苏联为针对美国和中国在边境上修建了大量无线电发射机。不过这也促使了卷轴式录音机的磁带倒放等技术的出现。
1953年5月3日,西德使用德国之声恢复了定期短波广播服务。位于于利希的无线电发射站在1956年开始运营,其拥有11台100千瓦的德律风根发射机。韦尔塔赫发射站在1972年获得授权开设,最初配备了4台500千瓦发射机;而到1989年,该发射站已拥有15台发射机,其中4台用于转播美国之音。[10] 同时,东德也通过瑙恩发射站在1951年10月15日开始传送“民主德国广播电台(Radio DDR)”信号;该电台后来改名为柏林国际广播电台。[11]
除了这些国家外,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广播也有所成长。在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担任埃及总统期间,埃及的无线电发射机涵盖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以色列也推出了以色列之声,它既向全世界展示以色列的观点,也为全球各地的流散犹太人(特别是铁幕后的犹太人)提供广播服务。
南非共和国广播电台是南非广播公司的国际广播部门,成立于1966年,旨在提升南非的国际形象并减少对其种族隔离政策的批评。[12] 种族隔离结束后,南非共和国广播电台被改组并更名为“非洲频道”。
恩维尔·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仿佛一个隐士王国,但其国际广播服务地拉那电台却在冷战时期成为全球最多产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其制作的节目时长占据全球前五的位置。
Remove ads
Remove ads
冷战结束后,大部分国际广播机构或削减了外语广播时长,或调整了重点广播的外语语种。例如: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在1984年主要以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捷克语 / 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波兰语、俄语和乌克兰语进行广播;而到了2005年则变为英语、汉语、阿拉伯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进行广播。同时,电视(例如:BBC国际新闻频道、NHK环球广播网、CCTV英语新闻频道等)和新闻网站等新国际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更为凶猛并占据了主要渠道。部分国际广播服务,例如瑞士国际广播电台就完全关闭了其短波广播并转型互联网而成立了新闻网站“瑞士资讯”。此外,国际广播也在这个时期引入了诸如DRM和播客这样的新技术标准。
由于其成本效益,使用传统纯音频方法的国际广播不会很快停止。 然而,至少自2000年代初以来,透过电视进行的国际广播被认为更具战略重要性。
早在1976年,BBC国际频道就曾经考虑建立新闻及资讯类卫星电视频道,但最后实现这个构思的却是CNN;CNN在美国开播后不久就在加拿大获得了主要频道的地位。现已废弃的BBC国际频道安提瓜转播站修建于1976年,但这个转播站并未列入BBC国际频道卫星电视计划内。
1990年代末,许多国际或国内24小时新闻和资讯电视频道的大量涌现是受到冷战后泡沫繁荣的影响。而到了2000年代末,随著发展中国家试图在国际广播领域追赶发达国家,国际新闻电视频道又迎来了一波高速发展时期。
Remove ads
存在原因
任何一个国家的广播公司都有许多理由去接触其他国家的观众。商业广播公司可能只是看到了向跟广泛观众出售广告或频道订阅的机会;这比向单一国家传播的效率更高,因为国内娱乐节目和国内新闻工作人员收集的资讯可以廉价地重新包装后传播给非国内观众。
政府通常有不同的动机来资助国际广播。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意识形态或政治宣传方面的原因。许多政府拥有的电视台多以积极且非威胁的方式描绘他们的国家;这可能是为了鼓励对该国的商业投资或旅游业。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消减其他国家或国内持不同政见者或叛乱分子造成的负面形象。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政府广播部门南非共和国广播电台就是一个案例。第三个原因则是为了宣传广播公司的意识形态。例如,莫斯科广播电台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一个节目是《什么是共产主义?》。
同时透过传播一个国家对国际事务或世界特定地区事件的看法来推进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利益和议程。冷战期间,美国的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和印度的全印广播电台的成立目的是广播来自“铁幕背后”的新闻;它们认为这些新闻会遭到铁幕后国家的审查而被禁止播出,同时它们还宣传异议政治观点并偶尔还会传播假讯息。而在冷战结束后的现在,美国依然保留著类似的服务,例如有针对古巴的马蒂广播电视台和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老挝及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自由亚洲电台。
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美国之音、全印广播电台等西方广播公司都强调自身的新闻广播性质,它们特别宣扬自身是向那些正在经历镇压或内乱且其民众无法从非政府来源获取新闻的国家提供新闻服务。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国家可以在海外播放特别节目,告知听众正在发生的情况。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对以色列进行导弹袭击期间,以色列之声透过其短波服务转播其国内新闻服务。
除去意识形态原因外,宗教、文化和侨务等原因也是国际广播的存在原因。
许多国际广播电台由宗教广播公司运营,用于提供宗教教育、宗教音乐或礼拜服务节目。例如,1931年成立的梵蒂冈广播电台就播放这类节目。而另外一些如安第斯之声和环球电台则会播放来自传道者的布道节目。此外,类似沙特广播公司还会同时播放政府和宗教节目。
出于文化宣传和文化认同的原因,广播机构也会向国际观众进行广播。电视台通常会有官方授权,让海外侨胞及外籍本族裔人士与其母国保持联系。因此,许多广播公司经常透过短波转播其国内的新闻、资讯及其他节目。此外的目的还有包括教授外语,例如西班牙对外广播电台的西班牙语教学节目《语言无国界(Un idioma sin fronteras)》和美国之音的英语教学节目《慢速英语》。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和澳洲广播电台也有类似的教育推广节目。
国际广播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出国旅行的公民或移居国外的外籍人士保持联系,并分享家乡的新闻和文化节目。随著通讯技术的进步,外籍人士可以在家中阅读新闻,并透过互联网和卫星以自己的语言收听和观看国内广播;对外短波广播的角色已经下降。 一些国际广播机构,如原来的BBC帝国服务、荷兰国际广播电台、法国邮政殖民电台(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其成立的部分目的是帮助海外领地拉近与祖国的距离,并提供更紧密的文化和交流母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但由于去殖民化,这一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过时。
Remove ads
广播媒介
由于广播机构发现可以利用广播卫星及互联网等更具性价比的方式覆盖更多的海外受众,因此它们都在大幅度削减乃至完全放弃短波广播。目前国际广播机构有如下主要渠道覆盖海外观众:
- 如果海外受众距离广播台距离较近,则大功率的长波与中波广播可以提供可靠的覆盖。
- 如果海外受众距离广播站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则短波广播是可靠的;但短波广播可能会受到太阳、地形等不利因素的干扰。
- 国际广播公司可以利用目标受众所在国及地区的调频广播或电视转播台进行信号转播。
- 国际广播公司也可以利用受众国及地区的短波广播站作为中继站。
- 如两国相邻且面积都不大,例如以色列和约旦这样,则它们彼此的电视及广播电台信号均可利用自身的发射站覆盖邻国。
英国广播公司、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德国之声这样的大型国际广播机构可以利用上述所有方式进行广播;像瑞士国际广播电台这样的中小型国际广播机构则开始放弃短波广播而转向互联网。其他如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则放弃了针对北美地区的短波广播,转而以本地中继、广播卫星及互联网等形式覆盖北美受众。
Remove ads
世界上通行的绝大部分无线电接收器均可接收频率位于530千赫至1710千赫波段内的中波信号,而中波广播在晚间可以实现半径150公里至2,500公里的可靠覆盖,因此中波广播在世界各地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广播渠道。
而在欧洲及俄罗斯出售的部分无线电接收器则还可以接受150千赫到280千赫的长波波段信号,从而可以实现跨大陆的可靠长距离通讯。

听众类型
限制接收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