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圈养大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圈养大象的机构有许多不同种类,像是动物园避难所马戏团或是营地,而这些机构也都会有兽医监控大象们的状况。圈养的大象们被用以教育娱乐或是劳力等目的。

最早关于圈养大象的证据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从那时开始,圈养大象在全球被广泛应用在战争仪式、体力劳动和娱乐。[1]而3500年来,大象一直是被搜藏的动物之一。第一只大象在1796年登陆于北美[1]而1831年在伦敦的第一个实验性动物园伦敦动物园)开始圈养大象。[2]

在1980年代之前,动物园里的大象是从野外猎捕回来的。而随著对于野生大象猎捕的限制增加,以及野生动物数量的减少,使动物园改变成圈养繁殖的方式。[3]现今,大多数的动物园主要以繁殖的方法孕育出大象,但动物园偶尔仍会透过亚洲的半圈养工作营取得大象,或是救援在非洲被剔除的大象。[4][5]从业人员担心,若是野生大象的出生率没有增加,或是缺少野生大象的涌进,圈养大象可能在50年内无法生存。[6]

在2006年,286只大象被饲养在美国的动物园(147只非洲象和139只亚洲象)。[7]将近三分之一的亚洲象是被圈养的,总计为15000只,大多在工作营、寺庙和国家生态旅游景点。[8]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估计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在40000到50000之间,[9]而非洲象约为400000到600000之间。[10]

Remove ads

历史

大象的驯养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记载中,尤其是“驯象师”(大象骑乘者、训练师或养育者)的记载。大象常被应用在林业、战争(在迦太基罗马的战役中由汉尼拔等指挥官指挥)、文化活动与宗教仪式(如神庙象)、行刑、马戏团等公开表演、体育活动(如尼泊尔的大象马球)或是动物园观赏活动中。

白象的说词源自于一只白象被视为神圣的象征,所以并不能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导致饲主会浪费大量的成本。[11]这种叙事最早是起源于一个故事,Siam的国王们将白色大象送给他们不喜欢的城邦,让他们花费大量费用饲养白象,以此毁掉受赠者的国家。[12]

行为与驯养

大象拥有野生动物中最大的,因此他们从亚里斯多德的描述开始,便因认知功能和与人类相似的行为模式拥有知名度。[13]它们也拥有相较于其他牲畜更长的寿命,因此被人类圈养。

大象群在野外通常由母象领导其他相关的女性成员和年幼的小象,而公象成熟后通常就会离开其出生的大象群并自己生活,[5]但是有时成熟公象会在非繁殖期时加入单身公象群。公象在繁殖期会进入称为“musth”的阶段,这时它们会四处走动寻找母象,而遇到公象时会具有极端攻击性。[14]

在圈养生活中,要给予大象类似于野外生活的社会结构是很困难的,一部份是因为在不同设施间要移动公象以模仿公象的分散与繁殖是一项艰钜的任务,[15]也有一部份是因成年公象的极端攻击性将对饲育员与其他大象造成健康上与安全上的威胁。[5]

训练

圈养的大象可以透过训练以执行各种任务。例如,在尼泊尔护林员会骑著大象巡逻国家森林或供游客娱乐。[16]缅甸,大象则协助伐木作业。[17]而北美、澳洲和欧洲,大象多在受马戏团训练,他们会被训练并学习表演技巧以娱乐人群。除马戏团,动物园也驯养著许多大象,在此他们多会被训练如何配合驯养流程,像是伸出以进行指甲修剪,或自行张开配合牙科检查。[5]马戏团的眷养存在许多争议。像是Ringling Bros.Barnum & Bailey 等美国马戏团,就因公众的强烈抗议,承诺于2015 年让他们的大象退休并送往私人保护区。[18]

训练大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这些训练方式可以一一分开使用或互相搭配使用,而它们对于大象的福祉和人类的安全都各有好坏:[5]

自由接触

与大象之间有直接接触,大象和饲养员在互动时共享同一个空间。 一些设施使用自由接触来给予大像有很多的身体自由,例如带领大象散步。 增加这种类型的运动可以防止大象体重增加过多,从而减少关节和足部健康问题的发生。[19]自由接触也提供无可比拟的体检机会,兽医和饲养员可以训练自由接触大象进行多种体检,包括牙科手术和抽血。然而自由接触在从业者和公众中存在著争议。 它需要使用象钩,也称为指向钩、牛钩或刺。象钩由连接在手柄上的钩子组成,用于训练以引导大象进入正确的位置。象钩有时可用于体罚。[20]此外,自由接触会对处理人员构成危险。 所有大象,尤其是大象中的雄性大象,都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在自由接触方法的工作中,发生了几起大象杀死饲养员和管理员的事件。[21][22][23]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AZA) 正在逐步停止在其成员动物园中与大象自由接触。[24]

受保护的接触

大象和饲养员从不共享同一个不受限制的空间。 相反,饲养员通过屏障与大象互动,大象可以随意离开接触区域。[19]处于受保护接触情况下的大象通常通过正增强系统进行训练,并在训练取得进展时给予奖励。在受保护的接触系统中训练有素的大象可以让兽医和处理人员有良好的日常护理机会,尽管不像自由接触系统那样全面。[20]一些大象,尤其是可能无法进入受保护接触区的生病大象和尚未接受过受保护接触训练的幼象,可能更难在受保护接触设施中获得兽医护理。 受保护的接触设施也无法带大象散步,这可能会增加大象种群肥胖和健康问题的发生率。[19]

无接触

除非大象处于化学镇静状态,否则不会与大象接触。[19]这个方式可以通过允许和禁止进入不同地点,将大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但任何医疗护理或日常维护都必须在镇静状态下进行。 AZA 不允许在其成员动物园中使用无接触系统,因为他们要求所有大像都接受培训以参与他们自己的健康护理,包括展示它们的脚进行指甲修剪,允许检查它们的耳朵、眼睛、嘴巴和牙齿,并允许收集它们的血液。[25]对大象进行化学镇静是有风险的,可能会对动物或固定动物的人造成伤害。[26]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尽可能减少对麻醉的需求。在无接触系统中缺乏培训也意味著大象无法获得定期自愿培训和正增强所带来的丰富好处。尽管存在这些担忧,一些设施会对特别具有攻击性或危险性的大象使用非接触系统,尤其是在狂热期间的雄性大象。[19]

一些设施将结合使用这些处理方法,例如,与雌性大象自由接触,并与更危险的雄性大象进行保护性接触。 [19]

Remove ads

育种

一般来说圈养大象的育种取决于周遭环境,在野外漫游的象群因能接触更多不同环境,其生育大大高于被圈养在一地的象群。在泰国,商业娱乐用象群被放养在大面积的商用丛林,象群因能自由的交配,而有比以往被圈养更高的生育率。相比之下西方动物园式的育种方式则有许多弊端。一是象群被拘束于一地,导致其无法自由选择交配环境。再者,西方动物园为了避免发情公象带来的麻烦,会仅留有一两只公象,这造成象群组织不完善,进一步导致贺尔蒙不协调,最终使得公象产生不良的精液。

圈养大象的育种还须注意近亲交配的危险,在当下获取新大象越趋困难的情况下,当代动物园愈发依赖育种现有大象,然而小群体内的繁育,会使得近亲繁殖机率攀高。目前主要依赖对分子医学对大象进行基因检查,来确保一象群内是否存在近亲繁殖的风险,不过大象的遗传讯息往往是缺失的。另一种方法是亚物种交配,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基因多样性,[27]然而亚物种机交配十分困难,同时其下一代也不能保证能如一般交配一样健康。

Remove ads

福祉

大象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他们的圈养须考虑许多不同的福利要求。[5]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规定:被训养动物应当安置在适合于它的环境中,并且要考量不同物种独特的生理需求[28]

圈养大象需考量到许多独特的福利问题,因其拥有特别的社会结构、生理特征、体型[7]在野外,大象可能会每天步行 50 英里,[7]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AZA) 建议其成员动物园在每头大象至少有 5400 平方英尺(500 平方米)的户外栖息空间。不过有动物园圈养大象的支持者认为,野生大象行走如此距离是因为需要寻找水、食物或配偶,但如果资源更容易获得,圈养大象不需要这么长的步行距离。[7]

野生象群(尤其是非洲象)可能会形成非常庞大的规模。 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 (AZA) 要求其成员至少容纳三名雌性、两名雄性或三名混合性别个体,以模仿野生象群结构,不过这样的规模比许多野生牛群小得多。[29] 2008 年一项主要针对欧洲和北美动物园的研究发现,这些动物园中有五分之一的大象单独或仅与另一头大象一起生活,而这些动物园中的平均的象群数量为 4.28 头。[30]近年来有在将不同动物园中较小的象群整合成更大的群体的努力,尽管这一项工程进展仍在进行中。[30]

人们已经做出一些行为努力了解圈养大象的哪些行为表现出良好福祉,哪些行为表明出福祉问题。2015 年,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 (DEFRA) 制定了一套指标,从业者和监督机构可以使用这些指标来确定圈养大象个体的福利状况。这份报告是根据一份早期政府的报告编制的,该报告表明英国动物园中的许多大象都存在足部健康、肥胖和刻板印像等问题。福利的重要指标包括:[31]

  • 刻板印象:包括摇头、摇摆和来回走动(作为福利的负向指标)
  • 舒适行为:包括打滚、游泳和沙浴(作为福利的正向指标)
  • 进食(作为正向指标)
  • 与环境互动(作为正向指标)
  • 与其他大象互动(作为正向指标,过度攻击除外,这是负向指标)
Remove ads

健康

传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在北美大约有2%的非洲圈养大象,和12%的亚洲圈养大象感染了结核杆菌[32]

2012年,两只圈养大象在法国里昂动物园被诊断出感染结核杆菌。由于有著传染给其他动物或游客的风险,政府决定将他们安乐死,但后来被法院推翻。[33]

在田纳西州的保护区,一只54岁的非洲象被认为是八位染病工作人员的感染源。[32][34]

2018年,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被提议用于大象的肺结核诊断。与冲洗象筐法相比,该技术对于操作人员更加安全,灵敏度也较高,不易受污染。

大象内皮嗜性疱疹病毒

大象内皮嗜性疱疹病毒(EEHV)是一疱疹病毒科,从1988年以来,导致了100多头野外和圈养小象死亡。[35]在北美,1962年至2007年间出生的4个月至15岁的亚洲圈养大象,有58%因此死亡。[35]大象内皮嗜性疱疹病毒也导致了欧洲、[36]亚洲[37]所圈养的亚洲象和野生小象死亡。[38]

1995年,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动物园发现了第一例公认EEHV亚洲象的致命病例,但随后对样本的调查发现,圈养大象的EEHV致命病例可以追溯到1988年。[39]测试证明,这些病毒似乎大多在亚洲象和非洲成年大象身上潜伏(无症状),这些成年大象在压力或是兴奋的状态时,就会变得有传染力,包括在小牛出生后的时间。[35][40]亚洲幼象在断奶后的期间极易感染此病毒,因为此时幼象不再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41]而感染到活动性EEHV的话,会在头部和躯干,以及肺部(轻微病例)长出小结节。[35]

在致命攻击下(通常由EEHV 1A 毒株引起),[41]病毒会迅速发挥作用,如果未经治疗,通常会在症状出现后的1小时到7天内死亡。[42]症状包括嗜睡、不愿进食、瘸腿、绞痛和腹泻。[42]该病毒也会引起内皮组织大量出血。[35]

EEHV是无法治愈的,但动物园已经开发出一些治疗方法,并且在抑制病毒和预防死亡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效果。[41]欧洲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EAZA)的治疗建议进行液体疗法、以具有抗体成年大象的血浆,还有泛昔洛韦(famciclovir)、更昔洛韦(ganciclovir)、阿昔洛韦(acyclovir)等抗病毒药物治疗。[43]感染严重EEHV的大象,有大约40%因为此疗法存活。[41]

非传染性疾病

足部与肌肉骨骼疾病

200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33%的北美动物园报告称至少有一只大象脚部异常,36%的动物园至少有一只大象患有关节炎,而18%的动物园报告其大象群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有一例瘸腿病例。[41]

圈养大象常见的足部问题包括指甲、脚底板和角质层的过度增生、坏死性足皮炎、脓肿以及指甲和脚底裂开。[5]这些病症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它们往往会使得大象被安乐死,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5]因此许多圈养大象设施会定期进行足部护理,以预防严重的慢性足部问题。野外大像在走路时象脚会自然的磨损,圈养设施足部护理的目标就是要模拟这种磨损效果。[5]在自由接触或受保护接触设施中的大象,可以被训练到能去自主接受这些足部维护,包括修剪指甲和脚底。[5]未经训练的大象则必须经过麻醉才能接受足部护理,不过这会给大象和驯象员带来一定的风险。[5]

常见的肌肉骨骼问题包括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外伤和软组织拉伤。[44]由于大象体重大、寿命长,大象被认为可能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变得特别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与野生大象相比,圈养大象相对久坐不动。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是这些问题的起因。[44]

2016年在对北美动物园的一项研究发现,足部健康不佳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在硬地板上的时间较长、夜间围栏空间较小,以及因展出的缘故,大象得以选择待在户外或室内。[44]同一项研究发现,肌肉骨骼健康状况不佳与在硬地板上花费更多时间以及白天展览空间不足之间存在相关性。[44]在地板上使用软沙并提供接触室外草地、泥土或沙子的通道,为大象提供白天和夜间的围栏空间,避免室内外空间温度和湿度的大幅变化,被认为可以改善大象的足部和肌肉骨骼健康。[44]

肥胖

2016 年对北美动物园的一项研究发现,74% 的动物园大象超重或肥胖。[45]肥胖对大象的影响尚未得到广泛研究,但根据对其他物种的研究,它可能与不孕症、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5]

动物园大象的肥胖的高发生率的应该与,饲料的多样性、运动较少和定期喂食有关,这表明如果希望减少大象肥胖率,饲养机构应该经常遛大象,并减少喂食种类,并以不定期地规律喂食。[45]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