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图书编译局
印度尼西亞國營出版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图书编译局(印尼语:Balai Pustaka,IPA读音:/ˈbalai pusˈtaka/;原拼作Balai Poestaka),印度尼西亚(印尼)的国营出版社,总部位于雅加达,曾出版《错误的教育》、《西蒂·努尔巴雅》、《扬帆》等主要的印尼文学作品[1]。
图书编译局创立于1917年,原名民间读物管理委员会,曾经是荷兰殖民政府控制土著社会资讯流通的机构。其拥有权曾经在独立战争期间两次易手,最终在1949年交由印尼政府接管。这个机构几乎在2011年面临清盘的命运[2]。
历史
荷兰殖民政府在1908年9月14日设立土著学校和民间读物管理委员会(Commissie voor de Inlandsche School en Volkslectuur),后简称为民间读物管理委员会(Commissie voor de Volkslectuur)[3];和至善社一样,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为土著提供正规教育[4]。
当时东印度群岛设有多家享有言论自由的出版社,发表以巴刹马来文或华人马来文撰写的作品。殖民政府一方面无法控制这些作品,另一方面则认为这些作品有伤风化[5]。为了提供“适合土著阅读的读物”[6],委员会先在1917年改为正规机构,改称民间读物事务处(Kantoor voor de Volklectuur),又于1918年改称图书编译局[5]。

起初图书编译局出版的书籍是《汤姆历险记》、《最后的摩根战士》、《苦儿流浪记》等西方畅销小说的马来文翻译本,以及《心灵慰藉》(Penghibur Hati)这些原创的马来文短篇小说。图书编译局在1920年刊印小说《多灾多难》,开始出版原创的长篇小说[5]。
这时候图书编译局奉行严格的审查政策,禁止《错误的教育》这种作品出版,除非作者修改原稿,迎合图书编译局的要求[7]。图书编译局还要求作者如果要发表马来文作品,就一定要使用官方马来文;结果为图书编译局撰写作品的苏门答腊作家多得不成比例[3]。
图书编译局的控制权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印尼独立战争期间发生三次变动。1942年荷兰殖民政府投降后,日本人把图书编译局的控制权移交给土著。后来荷兰人在1947年重夺图书编译局的控制权,直至1949年荷兰正式承认印尼独立之后才归还给土著[8]。
印尼独立后,图书编译局成为国营出版社,除了出版图书,还负责编印初中考试、高中考试和职业学校考试的试卷[9]。这个机构几乎在2011年因为营业表现不佳面临清盘的命运[2]。
Remove ads
题材、影响及评价
图书编译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触及的题材包括包办婚姻、新旧世代之争、以及西方文化和传统观念的冲突[10]。这些作品的用词是统一的,不受作者的写作习惯影响[11]。
图书编译局创立初期(从1920年《多灾多难》问世开始,到1933年《新作家》创刊为止)是现代印尼文学的第一个成长时期,称为图书编译局时期(Angkatan Balai Pustaka),当时主要的作家则合称20年代派(Angkatan 20)[12]。另外,研究印尼文学的研究员和文学评论家一般认为图书编译局的成立和《多灾多难》的问世是现代印尼小说史的开端[5]。有的评论家(例如H·B·耶辛)甚至认为《多灾多难》为现代印尼文学史揭开序幕。
荷兰殖民时期图书编译局推行的语文政策和审查政策为人诟病,左派文学评论家巴格里·西里格尔批评图书编译局强迫作家使用标准马来文写作的做法等于利用“语言政治,⋯⋯挑拨种族关系,分化印尼人民[a]。”[13]
Remove ads
作品选集
备注
脚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