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藏菩萨
佛教菩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罗马化:Kṣitigarbha),又称地藏王菩萨、乞叉底蘗婆、持地藏菩萨等[1][2],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普遍信仰的菩萨,与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并列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Remove ads
名称
地藏菩萨梵名为“Kṣitigarbha”,音译为乞叉底蘗婆。“KSiti”有住处、家、土地之意[3]:396,“garbha”汉译为胎、藏、胎藏[3]:420,其名称为依主释复合词,译为“地之胎藏”[4]。另外,“乞湿底矩奢”(Kṣitikośa)、“乞洒诃罗惹”(Kṣaharaṇa)都是地藏的意思。[5]《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称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顾得此名。地藏菩萨名称隐含其具有地德,“犹如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又如同地轮般的坚固不坏”[4],能涵养万物;其陀罗尼能使土地丰饶,故《大方等大集经》中赞地藏菩萨“汝身即是微妙大药,汝于此四天下一切众生之药”。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首次以“地藏王菩萨”称之,此名称最为流行于汉地,清朝来舟解释称:“主执幽冥,随愿自在,故尊为王。然王义甚广,此释未能尽也。”[6]。《占察善恶业报经》也称地藏菩萨为“善安慰说者”。莲池大师的《唐译地藏经跋》称赞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地藏菩萨又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的密号为“悲愿金刚”或“与愿金刚”[1][7],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1]。
Remove ads
起源及发展
地藏菩萨信仰的可能源自古印度的“比里底毗(Prthivī)”地天信仰[8],随地神信仰受到佛教大乘化的影响,逐渐提升至菩萨的地位[4],但仍旧无明确佐证[2]。地藏信仰在印度的早期发展状况不明,在唐代《法显传》、《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游记中无法找到有关地藏信仰的记录。[5]
地藏菩萨信仰和如来藏学派有密切关系[2],北魏勒那摩提翻译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亦将地藏喻显为众生本具的“如来藏”。[4]《十轮经》中地藏菩萨发愿做大悲阐提菩萨,反映四、五世纪的晚期如来藏“一阐提”思想的特点;同时《十轮经》强调敬重著袈裟者的“护法”的内容,和地藏示现僧相的特征,皆吻合其所属的大般涅槃系经典的思想[2]。
地藏菩萨的名号先于信仰出现在中国。[2]:33其名号最早出现于后秦失译的《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此经为《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之同本异译。[2]:30另外西秦时翻译的《佛说罗摩伽经》有提到“持地藏菩萨”,《佛说罗摩伽经》为入法界品之别译,传入中国的年代可能早至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六十华严经》等华严宗经典亦出现地藏菩萨名号和“普地藏法门”[2]。
地藏菩萨信仰在中国兴起的年代众说纷纭,但能确定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法苑珠林》即记载唐代益州有南梁张僧繇所画的地藏菩萨。随著隋代三阶教对《十轮经》的推崇,以及玄奘重译《十轮经》之后,在隋唐开始迅速发展[2]。
到了中唐,地藏信仰的内涵开始产生转变,地藏菩萨除被认为能满足现世利益外,也逐渐被人视为是救度后世的菩萨,民间逐渐盛行地藏菩萨于冥界救度的感应故事。[9]至晚唐时,因为《佛说地藏菩萨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影响,地藏菩萨不只专司地狱救度,更位于阎罗王之上,成为幽冥世界的教主。使得地藏信仰与十世纪初即已流行的十王信仰产生了合流的现象。[9]
Remove ads
造像
地藏菩萨最早出现于五世纪的印度造像,以非单尊的形式,出现于密教胎藏界八大菩萨曼荼罗中。例如埃落拉石窟的第11和12窟。地藏菩萨在此之中多与其他七位菩萨造型大致相同,披发戴冠,身戴璎珞。[2]
地藏菩萨最常以僧侣形象的“沙门形”出现,手持摩尼宝珠,此形像源自于《十轮经》。各版本的十轮经皆有类似描述,如《大方广十轮经》:“是地藏菩萨作沙门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并诸眷属作声闻像”、“又各自见两手掌中持如意珠”。[10]《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解释称:“是以菩萨示声闻之形,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幢像化彼无惭。”。用意在于强调敬僧、护法的思想[2],以庄严的僧像调服众生。
沙门形造像还有“顶被风帽”的变形,出现于五代之后,流行于敦煌和四川等地,至今仍有遗例[11]。其造型并未见于任何佛经之中,来源应与〈道明和尚还魂记〉有关,根据〈道明和尚还魂记〉记载,“地藏菩萨现身于阎罗王殿,告知道明和尚祂在时人所认知的形象有误,露顶僧人之形象并非是地藏应有的外貌。”[11]。另一说则依据《地藏菩萨像灵验记》之记述,系由西印度沙门智祐于天福年间传入中土,不过,四川现存的9世纪末造像遗存却推翻此说法。[11]
7世纪中叶至8世纪的唐代地藏造像数量丰富多元,除常见的沙门形,还有佛形、菩萨形等;手部呈单手托珠或执莲蕾,双手托珠,一手提瓶、一手结印,持锡杖等多种形像。[10]菩萨装的地藏主要出现于龙门石窟,是于今所知的最早的地藏造像样式。[10]佛形的地藏数量少,且较晚被发现,仅出现于大佛寺石窟。[10]另外,地藏坐像常见为一脚垂地的舒相座,《法苑珠林》记载的放光地藏,即是“却坐绳床垂脚”。
密教的地藏菩萨则多为菩萨形,《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记载:“想地藏菩萨,头冠璎珞,面貌熙怡寂静,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脐下拓钵,右手覆掌向下,大指捻头指作安慰一切有情想。”,《秘藏记》:“地藏菩萨,白肉色,左手持莲花,上幢幡,右手持宝珠。”;有时也作沙门形,如《地藏菩萨仪轨》:“画地藏像,须作声闻形,身披袈裟,偏袒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宝珠。”[1]藏传佛教的地藏菩萨常为菩萨形,身黄色,手捧宝珠、宝瓶或结与愿印,或是一手持上有宝珠的莲花,一手结施无畏印。
另有流传于东密、台密的六地藏、延命地藏、胜军地藏。[1]延命地藏形象为,右手支颐作思维状,左手持锡杖,左足垂地舒相坐。并搭配掌善、掌恶童子于左右而立。[1][注 1]胜军地藏为身著甲胄,骑马的形象[12],经典称其配戴刀、执幡和箭,左右有掌善掌恶二童子。[1][注 2]
义理
“地藏”之名称即与如来藏思想有密切关系。[4]从如来藏思想兴起后,发现于《大集经》中,出现许多专以“某某藏”为名的菩萨。[2]根据《开元录》的记载,《十轮经》即是属于《大集经》的第十三部分。[2]《十轮经》有两处提到,有二处提到地藏菩萨由一生补处位,发展为不入涅槃的大悲菩萨,即受到后期如来藏“一阐提”的思想所影响。[4]《十轮经》描述地藏菩萨自南方来,南方在大乘佛教具有特殊意涵[2]。初期如来藏思想,是属后期大乘经,即起源于南印度[13]。《大集经》所属的“大般涅槃系”经典,以六度和诸法性空为主。《小品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的“唯心识观与真如实观以一实境界为指归的修法[2]”即是如来藏思想。[2]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等经典中描述地藏菩萨受释迦如来嘱咐,接替释迦佛,于释迦灭度后至弥勒成佛之间的无佛阶段,在娑婆世界负责教化六道众生,每日入禅定观察众生。[1]《十轮经》描述地藏菩萨:“于一一日每晨朝时,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诸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1],并“舍诸清净国,度染浊众生。本愿摄秽土,成熟恶众生。”舍弃其他清净国土,专门救度娑婆世界的众生。
《本愿经》中解说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小国国王等身,因发弘大誓愿,经无数阿僧祇劫修持而成就菩萨位。《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过去曾以大长者子之身,为得到佛千福庄严的相貌,在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愿“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记载其曾以婆罗门女之身,为救因不信因果、常轻三宝而堕入地狱的母亲,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发此誓愿;又曾为名叫光目的妇女,在清净莲华目如来像法之中,向空中十方诸佛发此誓愿。
地藏菩萨被认为能增长财富和修行资粮。《十轮经》描述其从南方而来,伴随种种香云、香雨、珍宝、衣服,其威力能让植物生长、成熟[14]。念诵其陀罗尼能够“增长一切白法,增长一切种子、根须、芽茎、枝叶、花果、药谷、精气、滋味,增长雨泽,增长有益地、水、火、风,增长喜乐,增长财宝,增长胜力,增长一切受用资具。”[14]。《十轮经》中提及之“菩萨摩诃萨十轮”的第二轮“远离不与取轮”,即是透过满足众生物质需求,使其远离十恶业。[5]
地藏菩萨虽然救度六道,但后世更加侧重其和地狱道的关系。[4]地藏菩萨首次于法藏大师所撰的《华严经传记》和冥界救度产生联系,此书记载一则和地藏菩萨有关的地狱感应事迹。[2]其后中、晚唐后出现的疑伪经《佛说地藏菩萨经》记载地藏菩萨“住在南方瑠璃世界,以净天眼观地狱之中受苦众生……地藏菩萨不忍见之。即从南方来到地狱中。与阎罗王共同一处别床而座。”描述其和阎罗王共治地狱的四点理由,“一、恐阎王断罪不凭;二、恐文案交错;三、未合死,死期未到;四、受罪了出地狱池边”,并宣扬信地藏能往生极乐。[2]此时,地藏和阎王为审判者和监督者的平等关系[2]。
地藏信仰强调因果业报,在《本愿经》列举出二十三种因果报应,而在《地藏十轮经》即详细谈到十恶轮与十善轮。[4]《占察经》中更提到以木轮相法占察业报,明代藕益智旭大师和弘一大师特别推崇“占察木轮”。木轮相法的实施对象,是针对末法的四众,因为对于因果道理未能生决定信,所以以此法增强信心,维系修行人的正念、正业。[2]第一种轮相,用来占察过去所做的十恶业和十善业;第二种轮相,用以占察善恶业的远近、强弱、大小;第三种轮相,能显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占卜被吸纳进大乘经典,反映佛教传布,以种种方便通俗化适应世间。[2]
《占察经》中亦记载地藏忏法,若恶业深重之人,不能直接修禅定、般若,必须先修忏悔法门,地藏菩萨在此仪轨作为忏悔主。[2]先透过占察业报了解自身恶业轻重,在透过忏悔法,消除宿世恶业。[2]
十斋日首见于《地藏菩萨本愿经》,描述众生能够在每月的特定十日于佛菩萨乘像前诵此经,即可或的功德利益,“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2]十斋日的信仰可能是由六斋日发展而来,用意在于避免恶鬼神恼害人于的特定日子。[2]
经典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唐·玄奘·大正藏No.411):地藏三经之一,此合称起源于智旭大师著《灵峰蕅益大师宗论》中之说法。[2]此经是“地藏学”思想根据的主流,也因为此经的译出,才让地藏信仰迅速发展与传播。[4]
- 《大方广十轮经》(失译今附北凉录·大正藏No.410):前者别译。
- 《地藏菩萨本愿经》(唐·实叉难陀·大正藏No.412):地藏三经之一。此经称为《孝经》,主要叙述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时,为母所发之广大誓愿,为三经中流传最广,传译问题也最备受学界争议。[4]
- 《占察善恶业报经》(天竺·传菩提灯·大正藏No.839):此经曾被疑伪,在历代众经目录中,也多被附在疑录之中。曾于开皇年间被禁,后于武周时期才被收入于经藏。[2]
- 《地藏菩萨仪轨》(唐·输婆迦罗·大正藏No.1158)
- 《佛说地藏菩萨陀罗尼经》(失译·大正藏No.1159B)
- 《金刚三昧经·总持品第八》(失译·大正藏No.273)
-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不空·大正藏No.413)
- 《佛说罗摩伽经》(西秦·圣坚·大正藏No.294):仅提及“持地藏菩萨”名号。
- 《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全名《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简称阎罗王受记经)。
- 《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
-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真言
- 〈灭定业真言〉:唵、婆啰末邻托宁、娑婆诃(罗马拼音:Om, pramardane svāhā!.)。为地藏菩萨所说,其目的为让众生消除罪业、恶业。
- 〈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
汉传佛教
九华山原本为道教名山,自明末清初,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被视为地藏菩萨道场,与“三大山”并列为四大名山。[15]九华山的地藏信仰源自于唐代费冠卿所述《高僧传》记载的金地藏传说。描述法号“地藏”的新罗王子金乔觉智九华山开山修道,肉身得道,被视为地藏菩萨化身。[15]
地藏信仰的救度观使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孝道文化。[15]《本愿经》阐述婆罗门女和光目女为了度化投生地狱的母亲而广发弘誓等,地藏菩萨的本生故事[2]。在唐代《盂兰盆经》记载的目莲救母故事,以讲唱变文等形式在民间发展至高峰。由于目莲救母和光目女本生故事的相似性,两者进而产生关连。[2]地藏思想之传播,以普及且具体化之个人功德之作为,扭转佛教和儒家文化的冲突,也间接化解了儒家士子对于佛教的批判。[15]
“今昔物语”卷十七提到平安时代透过“地藏讲”、“地藏法会”等机会向大众宣传地藏信仰。[16]并随著时代演进,透过地藏缘起等灵验故事,在天台宗逐渐形成地藏菩萨“代受苦”的思想。此思想认为“地藏菩萨代替承受了痛苦,所以信仰者得以延命、息灾”,其后逐渐形成普遍的地藏信仰。[16]在平安时代末期,地藏信仰因为真言宗的传播而兴盛,强调现世利益。到镰仓时代,因净土思想普及,地藏信仰开始朝来世救济发展,更开始出现“地藏、阿弥陀一体说”。[16]之后地藏信仰开始与山岳信仰结合,产生将净土、地狱投射在灵场圣山的“山中他界观”,其中早期便以立山为代表[16],而后期近代更知名的是恐山。
日本甚为流行六地藏之信仰,其为能化导六道众生之六尊地藏菩萨。[17]依《与愿金刚地藏菩萨秘记》引用《莲华三昧经》记载,六尊地藏为檀陀地藏、宝珠地藏、宝印地藏、持地地藏、除盖障地藏、日光地藏,分别救度六道。[7][注 3][1]《觉禅钞》记载的版本为,大定智悲地藏、大德清净地藏、大光明地藏、清净无垢地藏、大清净地藏、大坚固地藏;《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则记载为,金刚愿地藏菩萨、金刚宝地藏菩萨、金刚悲地藏菩萨、金刚幢地藏菩萨、放光王地藏菩萨、预天贺地藏菩萨。[17]现今常以胎藏界地藏院六上首的地藏菩萨、宝处菩萨、宝手菩萨、持地菩萨、宝印手菩萨、坚固意菩萨为六地藏。[1]
胜军地藏是镰仓后期(13世纪)兴起的地藏信仰之一,作为带来战胜的神得到中世武士阶级的信仰,和较受到平民信仰的六地藏相对;并在爱宕山与火神迦具土习合为爱宕权现,作为防火神传播至民间。[12]传说坂上田村麻吕为祈求战胜而建造地藏菩萨,其形象披铠戴兜、右手握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骑乘军马。[12]此尊地藏能击败贪嗔痴、无始无觉无明,助众生破除生死轮回,被认为与日本特别相应。
民间信仰
地藏三经并无提到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的身份,其发展为幽冥教主和初唐藏川僧人所传抄的《佛说十王经》有关[2]。《佛说十王经》中记载死后中阴身所要经历的完整历程,来源和民间信仰以及殡葬系统有关。[2]《十王经》亦将十王视为十位佛菩萨的化身,第五殿阎魔王即是地藏化身。[2]同时,《地藏菩萨本愿经》特别强调地藏菩萨获得阎罗王、诸大鬼王的护持助化,强化其和十王信仰的连结。[9]最晚在北宋,辽国道士所撰的《玉历宝钞》已将地藏菩萨赋予幽冥教主身分[2],地位凌驾在十王之上[9]。
日本人认为地藏菩萨乃旅行者、儿童的保护者,日本常立地藏塑像于十字路口或岔路口。另日本亦认为地藏菩萨悲悯早夭婴孩(日文称水子),示现为早夭婴孩之依怙免受恶鬼所害,称“水子地藏”;故地藏菩萨护念夭亡及现世之孩童,形象多塑为菩萨或背或抱婴孩,或幼童环绕,为幼童之守护者,称为“子安地藏”、“子守地藏”等。
眷属
九华山“地藏三尊”是指金地藏与两位眷属—道明和闵公的组合,也包括随金地藏出现的坐骑谛听,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18]。明代万历年间地藏菩萨的形象出现头戴五佛冠的新风格,多出现于九华三尊组合中,与金地藏有特别的关系。[18]
敦煌文献中已经有道明、金毛狮子与地藏菩萨的组合图像,道明和金毛狮子也常出现于地藏十王图中,其渊源来自自《道明和尚还魂记》,金毛狮子被认为士文殊菩萨化身。[18]到明代,随金地藏被神化,道明、闵公父子故事形成,金毛狮子也被纳入此新传说故事中,转化成为金地藏从新罗带来的白犬善听。[18][11]闵公则为此新样式中唯一的全新元素,被认为是九华山的山主,布施该山与金地藏。在元代以前未有纪录,至明代才有部分记载。[18]
《地藏灵感记》记载,中元节统帅诸亡灵的大神“面燃大士”亦拥护地藏菩萨。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永安里谢氏,夜梦其祖先泣诉,“家有鬼,不能进。”于是谢氏率其一家,虔诚诵念地藏菩萨名号经典,焚香叩请地藏菩萨。夜中,梦见“面燃大士”前来说法,曰此鬼为前世冤亲,诵念佛号可回向之,即可化解。其家主梦中语大士曰:“我乃祈请地藏菩萨,尊神乃观音大士化身,何幸驾临?”面燃大士笑曰:“诸佛同体,何起分别?地藏即不可拥护乎?”[20]
增损将军为台湾民间信仰中地藏菩萨的眷属,源自新庄地藏庵。日殖时期,该庙信众开始组织阵头,扮演大众爷的先锋官,俗称官将头。而后将先锋官身分提升为地藏王菩萨的护法“增损将军”传说两将军原为危害人间的妖魔,后受地藏菩萨慑服成为其护法,能视察人间善恶,增将军遇善人即增其寿命,损将军遇恶人则减其寿。[21][22]
在汉传佛教中,地藏菩萨除了道明、闵公两大胁侍之外,有时以目连尊者、坚牢地神为胁侍,台湾地藏老庙有以道明和尚与罗刹形的无毒鬼王为胁侍之神者,也有以面燃鬼王、无毒鬼王为胁侍之神者, 也有以面燃鬼王、鬼子母神为胁侍之神者,或者以引魂菩萨(接引寿终正寝之死者)、目连尊者(接引枉死之死者)为胁侍者。
十大使者,焰摩使者,渡化地狱道众生;持宝童子,渡化饿鬼道众生;大力使者,渡畜生道;大辩才天女,渡修罗道众生。宝藏天女,渡人道众生;摄天使者,渡化天道众生;统摄十法界使者,渡佛菩萨道众生;大吉祥天女,渡罗汉道众生。摄佛有缘使者,渡化缘觉众生;
还有三十四大鬼王护持礼佛、读诵经典者,名号分别为恶毒鬼王、多恶鬼王、大诤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飞身鬼王、电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兽鬼王、负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祸鬼王、主食鬼王、主财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兽鬼王、主魅鬼王、主产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险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23]
图集
-
八大菩萨曼荼罗复原图.榆林窟第25窟
-
地藏菩萨.镰仓时代(1291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地藏十王图.高丽王朝.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
六波罗蜜寺地藏坐像.奈良国立博物馆
-
胜军地藏.安土桃山时代.石川县七尾美术馆
-
地藏像.九华山
-
地藏王菩萨像.艋舺龙山寺
-
六地藏.兵库县
注释
- 延命地藏经谓:“时佛住佉罗陀山,告帝释曰:有一菩萨名延命地藏,见此菩萨体,闻此菩萨名,众病悉除,寿命长远,尔时帝释白佛曰:世尊!何故名延命地藏?佛告天帝释,心无生灭,故名延命。时二童子侍立左右,一名掌善,在左,调御法性;一名掌恶,在右,降伏无明。”
- 莲华三昧经谓胜军地藏者,头戴毕竟空寂胃,身著随求陀罗尼一铠,佩金刚智大刀,标发心修行幡,执斩恶业烦恼军剑,左右有掌善掌恶二童子。
- 一檀陀地藏,为地狱道之能化,手持人头幢者(檀陀者译人头幢)。二宝珠地藏,为饿鬼道之能化,手持宝珠者。三宝印地藏,为畜生道之能化,伸如意宝印手者。四持地地藏,为修罗道之能化,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五除盖障地藏,为人道之能化,为人除八苦之盖障者。六日光地藏,为天道之能化,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