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天五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天五事,是关于阿罗汉馀习和证道机缘的五种说法,最早见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的记载[1],《大毘婆沙论》称其是大天比丘所提出,因僧众对五事的意见分歧而导致佛教根本分裂。《大毘婆沙论》称支持五事者成立为大众部,《异部宗轮论》称此次根本分裂发生在大约佛陀涅槃百年后,此后百年又有同名“大天”提出同样“五事”,在印度南部创立制多部。
![]() 初期佛教 |
![]() |
Remove ads
五事
迦旃延尼子《发智论》记载了五事[1],《大毘婆沙论》称其为“假名比丘所起恶见”[2]并做了解说驳斥:
《发智论》称“馀所诱”和“道因声故起”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无知”、“犹豫”和“他令入”是诽谤阿罗汉的邪见。南传赤铜鍱部《论事》有相似的五事记载,但未提及大天这个人物,觉音注释称“馀所诱”和“道因声故起”为东山住部和西山住部的邪执,“无知”、“犹豫”和“他令入”为东山住部的邪执。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记载:
“ | 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大天解言: | ” |
褒贬迥异的二种记载中,“无知”和“犹豫”的对象不同,“他令入”的主体不同,“道因声故起”的行为不同;“馀所诱”的论述是一致的,诤论点是“不净从外因诱惑出”还是“不净从内因烦恼出”,此事在律藏中仅见于《毘尼母经》中萨婆多尊者的论述[8]。“馀所诱”是大众部和分别说部宗义“阿罗汉无退义”[9]和说一切有部宗义“阿罗汉有退义”[10]之间根本分歧的具体实例体现。
Remove ads
根本分裂
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记载,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中,比大天更资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轮到大天成为上座主持布萨诵戒[11];大天诵出自造五事偈颂,部分僧众反对而起诤论,支持大天者人数多,故国王呵责少数派僧众,少数派因而迁居迦湿弥罗国[12]。《异部宗轮论》记载支持大天五事教义的部派有:大众部、多闻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以及雪山部。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因五事导致的根本分裂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
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迦湿弥罗国支持大天五事的“本上座部”避居雪山改名雪山部后,拥戴《发智论》并反对大天五事者成立了著名的说一切有部。雪山部认可大天五事[13],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却了传统,要么是五事诤论实际上发生在最早记载五事的《发智论》所处的时代[14]。
大天因缘
姚秦失译的《十八部论》和陈朝真谛译《部执异论》中,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15]或外道[16]。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补充记载了五事的“大天因缘”[17],称其为因大天比丘恶行而起的恶见,他出家前淫母杀父、杀阿罗汉、杀母[18],出家后妄称上人,并在弟子追问下立五恶见而破和合僧。
此节所载“由他入不能自知”[3]与前文的“但由他而得度脱”有差异。《大毘婆沙论》更记载称大天去世后,火化时无法点燃,后浇上狗屎才迅速烧成灰烬,骨灰被大风吹散无遗[20]。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者为大天比丘,在佛陀入灭两百年后,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于大众部中出家,他也被称为“贼住大天”[21],他重新宣扬“大天五事”学说,导致诤论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称为制多部[22]。
折衷评断
后世学者或有承袭“大天因缘”而作出折衷评断,择可通之事理以释五事,并许为事实,而大天本人是虚妄开脱。 真谛《部执异论疏》:
“ | 大天所说五事,亦有虚实,故共思摄:一者、魔王天女,实能以不净染罗汉衣。二者、罗汉,不断习气,不具一切智,即为无明所覆。三者、须陀洹人,于三解脱门,一无不自证,乃无复疑,于馀事中,犹有疑惑。四者、钝根初果,不定自知得与不得,问善知识:“得须陀洹有若为事相?”知识为说:“有不坏净,谓:若于四谛无疑,于戒无失,三宝得不坏信者,此人已证初果。”因更自观察,自审知得。五者、圣道亦有因言显者,如舍利弗等,当口诵偈时,即得圣道。若不如此,说者即名为虚。[23] | ” |
吉藏《三论玄义》:
“ | 摩诃提婆自作偈言:馀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以此一偈安置戒后,布萨诵戒竟,亦诵此一偈。此偈有五事:一、馀人染污衣者,提婆不净出污衣,而诳弟子言:我是阿罗汉,实无不净,但是天魔女,以不净污罗汉衣,故云馀人染污衣。然此一语,有虚有实:其实是凡夫,诳弟子说如上事,是故为虚;魔女实能以不净污罗汉衣,是故为实。其众诤其所说,或虚或实,故分二部。二云、无明者,然罗汉乃无三界受生无明,而有无知习气无明,故云无明。时众或言罗汉有无明,或言无无明,因此起诤,故分二部。三云、疑者,须陀洹果乃于三解脱门无疑,而于外事有疑,故云疑也。四、他度者,钝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问善知识,善知识为说:于三宝、四谛无疑是初果相,其自观察,方知得初果,故云他度。五、圣道言所显者,然得圣道时,亦有言所显,如身子当口诵偈时,即得初果,故云言所显。时众诤此五义,或是或非,故成二部也。 | ” |
Remove ads
学术研究
有研究认为,大天五事主张阿罗汉功德不圆满,按照大乘佛教教义,五事中的“为馀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都是习气,影响了大乘佛教唯识学的“种子”与“不染污无知”的说法。[24]
注释与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