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会堂演奏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会堂演奏厅》是香港男歌手李克勤于1988年推出的粤语歌曲,由林慕德作曲,李克勤亲自填词,收录于同年出版的个人专辑《夏日之神话》内,为李克勤的代表作之一[1]。特色为歌词中使用大量叠字。
创作与制作
歌手李克勤于1985年在第二届《全港十九区业馀歌唱比赛》获得冠军,翌年18岁的他签约为宝丽金唱片旗下歌手,进入乐坛。1988年宝丽金为他推出此歌,属其早期作品,当时他尚未走红。[2]:223
《大会堂演奏厅》时长5分02秒(按专辑版本)[3],以拍的D小调创作[4],导音为c♯[5]:58,每分钟72拍[4],音域为9度[6],曲式为AABB[5]:55[注 1]。节奏由急促转向缓慢[5]:57。
歌词描述歌者在凄清的夜里,忆起与已经分手的恋人在大会堂演奏厅的音乐会上邂逅等往事。[注 2]
修辞技巧上,歌词包含大量叠字及叠词,叠字语句计有“潇潇飕飕悄悄”、“丝丝点点细雨串串落下”、“冰冰冷冷滴著微微柔黄”、“飘飘凉风”、“偏偏想起”、“卿卿我我说笑静静垂头”、“分分秒秒”;叠词语句计有“停留停留”、“没法没法”、“甜蜜甜蜜”、“害怕害怕害怕”。而“不再害怕害怕害怕分手”接“分手以后无奈如旧”,则属顶真。[5]:55-57
发行与特别演唱
此歌最早收录于李克勤第二张个人专辑大碟《夏日之神话》,1988年发行[1][2],为黑胶唱片[3]。
2013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颁发“终身成就奖”予人称“大会堂之父”的香港艺术发展局前主席陈达文,颁奖礼上李克勤作为表演嘉宾唱出《大会堂演奏厅》向其致敬。[7]
回响
李克勤在《大会堂演奏厅》推出后的翌年才因歌曲《一生不变》开始走红,而《大会堂演奏厅》在专辑《夏日之神话》中亦非主打歌,当时并未受广泛注意,派台成绩亦不亮眼[注 3][2],这情况与李克勤另一首早期代表作《月半小夜曲》相似[2][8]。但随著李克勤走红,两歌亦受到乐迷欣赏,被视为其代表作。李克勤在2001年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港乐.克勤》演唱会后,音乐事业再步入高峰[2],有指管弦乐团伴奏配合李克勤成熟稳定的唱功,此风格十分适合演绎两歌,让两歌成为热门歌曲[8][注 4]。《港乐.克勤》的成功也让李克勤更重视伴奏乐器与规模,这点正合此歌的“演奏厅”题材,后来他曾经推出以“演奏厅”为名的专辑《李克勤演奏厅》、《李克勤演奏厅II》,至2007年歌曲《再见演奏厅》后,有乐评人认为是其作品编曲风格简约化的开始,“演奏厅”时期结束。[2]
歌词中使用大量叠字,多被乐评人联想到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著名词作《声声慢.秋情》,其开首的连续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9][5]:56。研究歌词的学者朱耀伟引用历代对《声声慢.秋情》的分析,指出当中叠字不止数量多,其发声安排上更具有特别作用,而此歌的叠字则未有该等作用。音乐学者杨汉伦、余少华则认为歌中叠字多以急促节奏唱出,应称为“声声紧”[5]:56。
朱耀伟又分析因曲式之故,李克勤需要填上多句长句,但他的叠字编排没有堆砌之感,反而减低了长句的沉闷感。歌词借用“大会堂演奏厅”此一场景带出物是人非之感,而其他提到的景物“雨”、“雾灯”、“风”等在该时代已属于公式化运用。此歌营造出凄美气氛,与李克勤另一首亲自填词的早期作品《深深深》(1989年),均反映了他的爱情题材歌词以营造气氛见长。[9]
杨汉伦、余少华对曲、词各部分作出了细致分析及评论。他们也认同此歌的叠字运用得当。此外,他们甚为在意“潇潇飕飕悄悄夜静无人 伴我行是寂寥”这种节奏急促的开首部分,认为1960至70年代的香港国、粤语歌,均少有这样节奏,及叠字、叠词构成的句法,他们形容此歌是“日本流行曲及美国饶舌(rap)歌曲的风格,用汉语叠字手法包装成的香港中文(粤语)歌曲,伴奏的音乐语言基本上是东西洋结合的产品”。其他评论包括“台下弹奏”一句为乐曲高潮位置,但该句在词意上无关痛痒,配合略嫌不当,等等。[5]
《华侨日报》当时的乐评称此歌“是一首讨好的抒情慢歌”。[10]
作曲者林慕德自评此歌“旋律形象生动、激情,结尾别致”。[4]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