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里区
台湾台中市的市辖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大里区,旧称“大里杙”[1],位于台湾台中市南部,北以旱溪排水与台中市区相隔[5]:194,为中华民国农会与财政部印刷厂所在地。全境面积约为28.8758平方公里[6],人口约有21.2万人,是台中市人口第三大区(仅次于北屯区、西屯区)[2],县市合并前为原台中县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3]。
大里区早期为隶属平埔族群的洪雅族人的活动区域,清代初期原住民归顺清廷,大量汉人移民入垦,由于当地位居交通要冲,开发甚早,曾为台湾六大街庄之一[1]。后随溪流河道转移,河运功能降低,且无铁公路行经,变为农业村庄。二战后则由于台中市区的扩张,都市计画与交通建设的推动,成为台中市的卫星市镇,经济产业主体逐渐转为工商业[7]。境内有大里杙保正集会所、纤博馆等观光景点[8]。
Remove ads
历史
大里区原名“大里杙(台湾话:Tāi-lí-khi̍t)”,“大里”两字为番社译音,系译自属于平埔族群的洪雅族社名[9]:75,“杙”则是指小木桩,当地系舟筏所用的木桩颇多,反应当地风情之意[1]。
大里区史前遗址的最早相关文献,乃于1902年由森丑之助发表于《东京人类学会杂志》的〈关于台湾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文中纪录台中市境内多处打制石器出土的地点,当中包括大里区涂城里(旧称“土城庄”)。此外,根据何传坤等考古学家合撰的《小来的故乡-台中市惠来遗址》一书,大里区西湖里的大峰路与西湖路皆各有一处考古遗址,分别属牛骂头文化型及营埔文化型[9]:72。
1684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分一府三县,大里隶属诸罗县。1723年,诸罗县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大里属彰化县。1732年,属猫雾捒保蓝兴庄。1867年后大里隶属猫雾捒东保。1875年,改属蓝兴保[9]:120。
日治时期,台湾府改为台湾县,大里隶属台湾县蓝兴堡大里杙庄。后复改为“大里杙区”,属台中县台中办务署蓝兴堡。1901年废县及办务署,隶属台中厅蓝兴堡大里杙街。至1920年,地方官官制改正,大里庄属台中州大屯郡。大里庄辖大里、内新、番子寮、涂城、草湖、詹厝园、大突寮、凉伞树等8个大字[9]:121。
二战后,1945年10月改设“大里乡”,隶属台中县大屯区,原管辖13个保改为13村,包括大里村、新里村、树王村、鹭村、内新村、东昇村、大元村、仁化村、健民村、涂城村、东湖村、西湖村、夏田村。1950年9月废区署,大里乡改直隶于台中县[9]:121。1970年代后,大里乡随著产业发展,农地逐渐转为工厂或工业区,并随著1980年代后各项市地重划的开发、水系整治计划的进行、交通建设的开辟,产业型态由农业逐渐转向工业,使其发展成为台中都会区的卫星都市之一[9]:80-81。1993年7月24日,大里乡人口突破15万人[10]:38,复于同年11月1日改制为县辖市“大里市”[9]:122。在1970年7月至2002年8月1日间,境内村里数总共历经四次变更,至2002年8月1日起,大里市共辖27个里[9]:121-122。2010年12月25日,配合台中县市合并升格为直辖市台中市,大里市改制为“大里区”[11]:3。
Remove ads
地理
大里区位于台中市南部[5]:247,坐落于台中盆地内,紧邻台中市区南端,东缘为太平区,西临乌日区,南隔草湖溪及北沟溪与雾峰区相邻,北以旱溪排水与南区相隔。境域东西宽约8.15公里,南北长约4.52公里,全区面积为28.8758平方公里[5]:194。整体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竹仔坑东侧山区(标高352公尺)。大里区地形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主体地形的台中盆地,一为东侧的丰原丘陵,两者间以车笼埔断层线为地形分界[5]:247。
台中盆地为一细长型的陷落盆地,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度则由丰原向名间逐渐缩减。约在100万年前,大肚台地与八卦台地因板块运动而隆起,边缘部分则伴随地层的下陷作用,因地势低洼而被导引来的溪流带入许多泥沙,并在河流流出山地的部分形成冲积扇,其中大里区位于太平冲积扇上,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由大里溪、廍子溪、头汴坑溪、草湖溪等4条河川所堆积形成的冲积扇,并由东向西呈现和缓的倾斜面[5]:248-249。丰原丘陵介于大甲溪与乌溪之间,东边以双冬断层与大横屏山山脉相邻,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在大里区主要分布于健民里东部的山麓地带。丘陵西侧地质上为卓兰层,系由砂岩、页岩与泥岩所组成;东侧则为头嵙山层的砾岩层,因砾岩层胶结不佳而不易形成高大的山脉[5]:249。
大里区的河川主要属于大里溪水系,为台中盆地的主要河川,也是乌溪中游的重要支流,有大坑溪、廍子溪、旱溪、头汴坑溪、草湖溪及干溪等6大支流,水系全流域面积共计400.72平方公里[5]:261。
大里溪河流长度约为36.4公里,上游主要源流为大坑溪,发源于大横屏山山脉的二嵙山(标高776公尺)。昔日大里溪与廍子溪相会后,约在现今的德芳南路与元堤路交会处向西南流经大里市区一带,后与头汴坑溪相会。而在1959年的八七水灾后,其河道变为流经立元一桥后向南与头汴坑溪交会,持续向西南流动并于福田桥一带与草湖溪相会,大里溪流向自此先后改为向西、西北,流出大里区后再依序纳入旱溪、筏子溪,最后在中彰快速公路西方一带注入乌溪;其旧河道历经河川整治后成为中兴大排,该溪流于大里区与乌日区、雾峰区的分界处注入大里溪[5]:261-263。
旱溪是大里溪水系各支流中最长的支流,发源于丰原区东南方(标高622公尺),向西北流经观音山后,往南流入台中盆地,沿途流向大致与西部纵贯铁路平行并依序流入潭子区、北屯区、北区、东区等地,最后在大里区六顺桥附近注入大里溪。溪流水源主要依赖雨水的供给,因此其河道在干季时常呈干涸现象,故名“旱溪”。由于旱溪在台中盆地水道宽窄不一且水流不稳定,大雨时常造成台中市区积水,因此在东门处将旱溪截弯取直使其注入大里溪,而原先下游的旧河道则以引水闸门将其分流,称为“旱溪排水”或“旧旱溪”。旱溪排水自引水闸门起,向西南流并沿途纳入绿川、柳川、枫树脚溪等支流,最后于乌日区的乌日桥附近注入大里溪[5]:264。
头汴坑溪为大里溪的支流之一,集水面积为96.38平方公里,河流长度约为22.33公里,主流源自大横屏山山脉,系由茄苳寮溪、北坑溪、牛角坑溪、东汴坑溪等河川汇注而成,河流自发源地向西流并横贯太平区后,在新仁里附近进入大里市区,并在立仁桥附近汇入大里溪[5]:264-265。草湖溪流域面积为47.66平方公里,河流长度约为14.9公里,主流发源于雾峰区与南投县国姓乡交界处,即大横屏山山脉之大湖山、九九峰北侧一带,自源流处向西北方顺流大里区健民里东侧,进入大里区后流向变为西流,经过银联桥后,纳入支流北沟溪水系,再向西南于大峰路西侧纳入支流干溪,其后流路大致转向西北,最后在福田桥注入大里溪[5]:265。
Remove ads
大里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属副热带气候,气候为夏雨冬干[5]:250。根据1981年至2010年的气候资料显示,大里区的年均温约为摄氏23.31度,月均温最高为7月的摄氏28.6度,最低为1月的摄氏16.6度[5]:250-251。年降雨量约为1,773毫米,各月雨量6月最多,11月最少[5]:258-259。
战后初期,1946年大里乡的人口有13,745人[12]:762。1949年中央政府迁播来台时,中国各省人民陆续来台,大里乡的人口成长了7.41%,由于1950年代之前,外省移民增加的人口数与被遣回国的日本人、阵亡的台湾百姓相抵,涨幅较不明显,因此人口增加率主要源自自然增加数[12]:767。1960年代后,政府加强堤防扩建与整治水利的工程,降低了大里乡的水患发生率,加上大里乡邻近台中市区,联外桥梁与道路的便利,工业区的设置,地价相对较低,成为台中县各乡镇与外县市人民的主要移居地之一[12]:767-768,其中又以南投、彰化、员林等地城乡移民较多[10]:38。大里乡的人口在1977年至1980年时,成长了约10.615%,是战后大里乡人口成长最快速的时期[5]:212。1981年,随著国光路的开通,促使大里乡与台中市区之间交通便捷,吸引了更多在台中市就业的人口迁入大里乡[9]:38。1986年时大里乡的人口达到10万人[12]:763,至1993年时已上升至15万人。1995年时,丰原市和大里市的人口数分别为158,315人与159,896人,人口密度则分别是每平方公里约3,810人与5,537人,大里市已成为台中县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区[12]:762。大里市的人口成长在1994年之前,主要仍是社会增加率,而在自然增加率方面,则呈逐年减少的趋势[5]:213-214。在1994年之后,社会增加率便也开始下降[5]:213-215。2009年时,大里市的人口成长了约0.768%,是1970年代至2010年期间,人口成长率最低的一年[5]:214-215。2011年10月,大里区人口突破20万人[13]。2016年11月,大里区的人口达到21万人,之后每年的人口成长率便不足1%。2021年时,大里区有人口212,253人,相较于前一年(2020年)的213,117人,减少了864人,是战后大里区人口自1956年以来,再度呈现负成长的一年[2][3]。 根据台中市政府民政局及内政部户政司统计,2024年底大里区户数约7.8万户,人口约21.2万人,是台中市人口第三多的行政区[2],也是中台湾地区人口第四多的三级行政区[注 1][3],大里区的三大分区中,西北部的大里地区即聚集了全境一半的人口[2]。2024年底时,瑞城里是大里区人口最多的里,有14,318人;长荣里是大里区人口密度最高的里,每平方公里约有24,151人;夏田里则是大里区人口最少且人口密度最低的里,有1,047人,每平方公里约有412人[2][5]:237。
Remove ads
政治
届别 |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1 | 詹文富 | 2010年12月25日-2013年1月30日 | |
2 | 许贵芳 | 2013年1月31日-2015年2月5日 | |
3 | 周崇琦 | 2015年2月6日-2019年2月12日 | |
4 | 郑正忠 | 2019年2月12日-现任 |

大里区公所是台中市政府在大里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台中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副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5课4室等9个内部单位[15]。
大里区公所位于大新路的旧办公室在落成多年后,因921大地震而受损[16];后碰上大里区人口增长,使旧办公室不堪负荷。兴建新办公室的声音开始出现[17]。
2017年2月,台中市政府发表第15期市地重划案,其中规划将在新用地增建联合行政中心、并把大里区公所迁移到该行政中心[16][17]。15期市地重划最终于2020年8月26日动工[18],大里区公所旧办公室也在2021年3月2日,员工搬迁至台中市纤维工艺博物馆办公后拆除[19]。
联合行政中心计画在2021年搬迁后多次延宕。主要意见分歧有建设细节、兴建模式、建筑成本等[20]。2024年7月,台中市政府民政局表示将取消联合行政中心计画。区公所将在纤维工艺博物馆办公[21]。当地市议员与立法委员随后关切该发言,并要求台中市政府兴建[22]。10月14日,民政局长表示联合行政中心计画将持续,并把目标设在2026年开工[23]。
现今大里区行政范围的确立,来自于1920年,日本将台湾十二厅改为五州二厅,设大里庄属台中州大屯郡[24]:388。大里庄辖大里、凉伞树、内新、大突寮、番子寮、涂城、草湖、詹厝园等8个大字[24]:389。1946年1月20日,改为“大里乡”,属台中县大屯区。1950年,裁撤区署,大里乡改直隶于台中县。1993年11月1日,大里乡改制为“大里市”[24]:392。2010年,台中县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大里市改制为市辖区“大里区”,隶属台中市[11]:3。
大里区共辖27里767邻[25],其行政区域分布情形为[11]:3:
Remove ads
经济
大里区的地形属于河川冲积扇,缺乏林业、矿业及渔业等资源,部分辖境邻近雾峰丘陵,有龙眼、荔枝、香蕉、凤梨、山笋等竹林山产,地形适宜,水源充足,水稻种植兴盛,冬季干旱时,适合甘蔗生产;风力不大,提供烟叶栽培的环境。日治时期前,大里区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蔬菜、烟叶及甘蔗等,其中以水稻栽培面积最大,产值最高者则是甘蔗、烟叶,邻近山区的竹仔坑则盛产竹笋[26]:524。日治时期后,为有效利用土地并消除水患,总督府水利局遂在大里溪上游的内新庄一带设坝截断水流,筑堤引水,取道旱溪而下,旧大里溪在溪水减少后,农业生产得以免受洪患危害,大里杙的农业发展在1910年至1930年间最为迅速,稻米产量增多,成为台中地区主要的农业区域[26]:533。战后时期,1955年后,农民开始朝向精致化农业迈进,除甘蔗、烟草、稻米等日治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外,利用休耕期间种植芥菜,并腌制成咸菜共应全台各地,得到了“咸菜王国”的美誉[26]:551。1970年代后,随著都市计划的实施与工业区的设立,耕地面积减少,农地变更为住宅地,农业面积及务农人口递减[26]:549、551。目前大里区的草湖一带仍保留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农民多属兼农性质,主要农作物以双期稻作为主,果树、杂粮、蔬菜为辅[26]:551。粮食作物最主要为稻米,普通作物较为重要的是甘薯[26]:553,特用作物以甘蔗最重要[26]:554,水果主要种植龙眼、荔枝,其他包括香蕉、凤梨、西瓜则多已无生产或产量较少[26]:554-555。
大里区的工业三大主要的产业类别分别有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塑胶制品制造业等[26]:590。战后初期工业是以蔗糖生产及烟叶栽培为主,至1970年代起都市计画的推动,改变了大里区的工业型态,先后设立工业区,工业生产类别有食品加工业、钢铁零件加工业、制鞋工业、塑胶工业等[26]:585。1980年代以后金属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等三项产业,工厂家数皆高于200家,是大里区的主要产业,至于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金属基本工业则为稳定成长的产业[26]:587。而在同一时期的就业人口方面,大里区的工业人口达到四成,到1990年代间工业人口是占比最大的产业人口。1991年的工商普查统计显示,大里区的工商业公司行号计有5,981家,其中制造业即有2,696家占第一位[26]:522。
目前大里区有大里工业区[26]:601-609、仁化工业区[26]:609-610、台中软体园区等三大工业区。大里工业区横跨大里、太平两区,于1992年12月开发完成,开发面积为77.2公顷,其中可供建厂用地约有46.43公顷,进驻厂商以机械、工具、五金业等类别为主[26]:601。仁化工业区于2000年至2007年完成,开发面积为29.67公顷,工业生产用地为14.51公顷,进驻厂商以塑胶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业、精密器械制造业、家俱及装饰品制造业、杂项工业制品制造业等类别为主[26]:610。台中软体园区设置在东湖里,原址为台湾烟酒公司烟叶试验场,开发面积为4.96公顷[27],于2018年启用[28],进驻厂商以资通讯服务、文创、电子商务、云端、知识密集业(研发、设计、测试、顾问)为主[29]。
此外,台中市政府近年也在大里区夏田里规划夏田产业园区,该园区占地约212.24公顷,未来将朝向低污染精密产业发展,现处于环评阶段中[30]。
战后初期,大里区的商业交易主要在传统市场中进行[26]:616,有鱼肉及果菜两类的买卖,其中鱼肉的营业额占了大里市场总营业额的四分之三,果菜仅占四分之一。1956年后,鱼、兽肉的营业额上升至八成以上[26]:617。自1960年代起,由于如省政府、省议会、省农会等省属重要机构相继迁至大里或邻近的雾峰、草屯等地,且因位居台中市区与省政府中兴新村的要冲,工商业发展迅速。1975年时,大里区的商店家数有1,423家,依照家数多寡有买卖业、制造业、加工业及服务业等。至1984年时,制造加工业及买卖业个别的商店家数破千,广布于大里区各地[26]:618。1990年代后,随著大里区与台中市区间的交通阻塞情况日益严重,促使大里区逐渐自成独立消费商圈,开始有2到3万人左右的区域性消费中心陆续出现[26]:619。
大里区的商业可分为批发业与零售业,批发业最主要的是建材批发业,其次则有机械器具批发业、食品什货批发业及家具及装设品批发业等[26]:621,早期批发业成长最为显著的是食品什货批发业、化学制品批发业及机械器具批发业,其他包括家具及装设品批发业、建材批发业等也有成长,当中随著金属制品制造业的兴盛,并为制造业中工厂数量最多,发展最为迅速的是机械器具批发业[26]:620。在零售业方面,以食品什货零售业为大宗,其次则有家具及装设品零售业、布疋衣著服饰品零售业、药类化妆品零售业及车辆及车辆零件零售业等[26]:622,传统的零售业主要是杂货店,其中健民里一带至今仍有数家自日治时期即已存在的传统杂货店,1970年代开始,各式超级市场等新型市场纷纷成立,至1980年代发展迅速,遍布大里区各区域,而传统杂货店则在衰落、式微当中[26]:621。
大里区的金融业最早是在农会信用部进行,其后随著工商业发达,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有银行、信用合作社的进驻[26]:626,1986年1月4日台中区中小企业银行(今台中银行)设立大里分行,是第一个在大里区设立分行的银行[26]:626、628、630,其后又有多间金融机构(银行)陆续在此成立分行,并主要集中在中兴路、东荣路、国光路、德芳路、益民路等道路[26]:629。目前大里区拥有26间银行、3间信用合作社分社及3间票券商[31]。
大里区农会创立于1920年4月,名大里杙信用组合[26]:557,1927年5月扩大营业项目,改名有限责任大里信任购买贩卖利用组合[26]:557-558,1944年,改组为大里庄农业会,期间经历大里区各阶段改制变更,经历过大里乡农会、大里乡合作社、大里市农会[26]:558-559,2011年4月21日,改名大里区农会[32]。其农会组织设有会务、信用、会计、稽核、企划、供销、推广、保险、资讯等部门[33],信用部除本部外,尚有内新办事处、草湖办事处、健民办事处、东荣办事处、金城办事处、十九甲办事处、仁化办事处、国光办事处、成功办事处、立新办事处等[34]。
文化
近年来,大里区公所每年度均有推展年度例行节庆活动,区内的大型艺文活动有自2001年起于每年国历十二月举办的“大里杙文化节”[35]:1449、1450、自2003年起于每年国历五月举办的“大里杙音乐节”[36],以及自2018年起于每年国历七月举办的“大里泼水节”[37]等。
大里区民主要的宗教信仰以台湾民间信仰、道教、佛教、一贯道等为大宗,群体性宗教活动以妈祖信仰为主[38]:1068。区内常见的宗教民俗活动包括大里杙福兴宫、内新新兴宫以及仁化振坤宫等宫庙参与的大屯十八庄迎妈祖。大里杙福兴宫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举行的天上圣母诞辰庆典。大里七将军庙每年农历七月初三至初五举行的七将军爷千岁圣诞千秋祝寿庆典[39]。草湖观音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举行的观世音菩萨诞辰庆典[38]:1159。草湖太子宫每年农历正月、七月及十月十五日举行的三官大帝庆典[40]。
截至2019年9月底,大里区内由台中市文化资产处所指定的文化资产包括大里杙保正集会所、台中支局叶烟草再干燥场建筑群等二座历史建筑,以及大里杙福兴宫湄洲软身二妈神像、仁化振坤宫泥塑福德正神、内新新兴宫昭和石香炉、林允卿墓道碑、大里七将军庙“神之格思”匾等十七项古物[41],其中大里杙福兴宫湄洲软身二妈为全国唯一一尊被文化部指定为重要古物的神像[42]。

大里杙老街的主要特色为采亭仔脚式的街屋,建筑结构分为前段亭仔脚与后段商店住家二部分,街屋之亭仔脚独立于房屋之外,呈现“卷帘式的屋顶”,为清代中末叶传统街屋的见证,具有极大的保存价值。该老街内拥有的史迹尚包括咸菜巷(将军二巷)、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庆源堂,以及以清水砖为屋身的大里杙产业文化馆等。[35]:1460-1462、1467、1469[43]此外,大里区史迹尚包括树王林氏绍复堂、林爽文故居遗址、凉伞树林大有古宅、鸟竹围林源兴堂、涂城林厝、凉伞树林宅怡和堂、凉伞树谢宅新德堂、内新庄陈宅善庆堂、夏田林厝、丰原卷烟研发制造工厂大里厂区、大里烟叶试验所等十一座建筑,以及花甲桥、古稀桥、南门吊桥桥墩等三座桥梁[注 2][35]:1472。
大里区的小吃种类繁多,包括大里咸菜、草湖芋仔冰、树王水瓮菜、竹仔坑无头笋、凉伞树肉圆、伟多立大里杙咸菜饼、禾玖香酥煎包、提督府牛肉面、⽵仔坑大面焿、三点一刻奶茶,以及以九尾草为主要烹煮食材的阿志九尾台鸡等[26]:555-557[11]:29,品牌店家则有大里起家的星野铜锣烧、生产太阳饼与凤梨酥等产品的百年老店颜新发饼铺[44][11]:30。
草湖芋仔冰是大里区著名的小吃,在1980、90年代期间草湖曾有多达20间芋仔冰的店家,其中以老字号的店家“美方芋仔冰城”最为知名,已故总统蒋经国曾多次造访,赞赏有加,也因此使得草湖芋仔冰声名远播,现今芋仔冰则多以自动化生产,并不断研发新配方,但仍采用天然食材[45][11]:29。
“跳鼓阵”属于艺阵中的一种,据传是由清末郑成功抵抗清兵时操兵练武的方式演变而来,经由早期民间艺阵的活动,将之带入庙会或喜庆活动,以摇摆、跳跃、击锣鼓与阵势排列行进为其主要表演型态。“大里国小跳鼓阵”成立于1995年,由当年神冈国小跳鼓阵队传授予四位本校学生,现为中部地区少数的校园跳鼓阵之一,经常参加比赛获得名次,并曾多次受邀于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中表演,该校另有成立舞狮队[46]。
频率 | 电台名称 |
657 千赫 | 正声广播公司 台中广播电台 |
正声广播公司台中广播电台成立于民国43年(1954年),前身为“正声广播公司农民广播电台”,专门以制播农业节目服务农民为宗旨,因此有“南门桥头的农民电台”之称呼。自民国68年(1979年)新厦落成启用迄今,转型制播多元综艺、知性的健康生活资讯与感性的社会关怀节目。其后随著政府开放广播频道的申设,频道定位随之逐渐调整为“健康、有氧”,并依地域性与本土性发展节目,结合在地事务探讨议题,强调社会公益的付出[47][35]:1457。
台中县政府为普及运动风气,充实运动场地,增加运动人口,乃于民国84年(1995年)根据《教育部补助地方政府兴建及整建运动场地作业要点》,兴建综合运动场与游泳池,并积极推动“一乡镇市一游泳池”之政策。大里市立游泳池(现名“大里游泳池”)在此一政策响应之下,于民国86年(1997年)底竣工启用,该游泳池占地面积约有34公亩,自民国97年(2008年)起改由民间经营管理[48]:1413、1414。
大里区的体育建设主要由台中市政府体育局管辖,区内有大里运动公园、大里游泳池、公五网球场、公六慢速垒球场、东湖垒球场、大突寮溜冰场、健民槌球场、草湖溪高滩地棒球场、鼎峰高尔夫练习场等多间运动场馆[49][50]。
此外,座落于大里运动公园内的大里国民暨儿童运动中心于2020年完工,已于2021年10月2日正式营运,为台中市第五座国民运动中心。该运动中心为地下1层、地上7层建筑体,设有壁球室、室内温水游泳池、综合性多功能球场等各项运动设施[51]。
教育
台湾的学校教育最早源自17世纪荷治时期,中部地区教育始于清康熙年间,但大里区的正式官方教育机构,是在日治时期的20世纪初期方才建立[48]:1250。
清代台湾的教育设施,有在府县所在地设立的儒学,作为推行教育的机关。但在城市以外的乡间,主要是由官民捐设的学堂,延请塾师讲学其间,作为地方教育的场所[52]。大里区在清代设立的书塾(学堂)、民学,因无相关文献而无从稽考,仅知清代末期,林秀才在鸟竹围设帐讲学,贡生徐德新在尚文巷(今中兴路二段祥兴一巷附近)设馆授徒[53]。同治年间,东势尾人林序镛入泮,嗣而设帐授徒,文运随之兴盛[52]。而在日本治台后,为加强殖民地教育,禁止汉文传授,公学校相继创立,旧式书房教育便逐渐式微[53]。
1895年日本治台后,为实施现代化初等教育,遂于同年7月在台北市士林区成立“国语传习所”(今台北市士林区士林国民小学)。1896年,全台设立14处国语传习所,并于其后陆续在各地设置分教场。1898年10月,改设公学校[48]:1264。日本人在大里区最早设立的初等教育机构,是于1914年成立的台中公学校(今西区忠孝国小)大里杙分教场[48]:1264、1265。1918年,台中公学校大里杙分教场独立为大里杙公学校(今大里国小),自此奠立大里区初等教育发展的基础。1921年,大里杙公学校更名为大里公学校。1922年,成立大里杙公学校涂城分教场。1940年,大里杙公学校涂城分教场独立为涂城公学校(今涂城国小)。1941年,全台教育体制改变,大里公学校改为大里国民学校,涂城公学校改为涂城国民学校[48]:1265。
1945年战后,随著大里区的工商业快速发展,促使学童人数与日俱增[54]。其主要以大里国民学校与涂城国民学校为中心,陆续增设草湖国民学校、内新国民学校、健民国民学校(今竹仔坑国小)[55]等3所国民学校。1968年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后,续增崇光国民小学、瑞城国民小学、益民国民小学、大元国民小学、永隆国民小学、立新国民小学、美群国民小学等7所国民小学[48]:1264。在中等教育的部分,大里区最早成立的中等教育机构是于1964年成立的私立大明初级中学。尔后1967年成立的梧栖初级中学大里分校,翌年(1968年)配合九年国教的实施,改称大里国民中学[48]:1321。同年,大明初中获准增设高级中学,成为完全中学。至1970年起,大里区陆续增设侨泰工商(今侨泰中学)、立人中学、青年中学等3所私立中学[48]:1321、1322。而在公立中等教育机构的方面,1982年起大里区一共成立5所国民中学,分别是1982年成功国民中学、1988年光荣国民中学、1994年光正国民中学、1999年爽文国民中学、2000年立新国民中学[48]:1323-1324。1997年5月,台湾省政府核准在大里区筹设省立大里高中(今兴大附中),后配合1998年12月21日实施精省,复于2000年2月改制为国立大里高级中学[48]:1325-1326。2001年8月,大里国中增设高中部,改制为台中县立大里高级中学[48]:1326。2014年2月1日,国立大里高中改隶中兴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兴大学附属高级中学[56]。2023年8月1日,因应民众认为校名谐音不雅,健民国民小学更名为竹仔坑国民小学[55]。

修平科技大学是大里区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48]:1365,成立于1966年3月,名树德家政专科学校,1970年7月改为树德工业专科学校[48]:1366,1994年改为树德工商专科学校[57]。1997年9月决议出售该校位于南区树仔脚的原址,后于1998年5月拟定向台糖公司租用位于大里区番仔寮的土地[48]:1366-1367。2000年8月,改制并更名为修平技术学院。2001年4月,配合大里区的新校舍竣工,全校停课1个月,进行迁校[48]:1367。2011年8月1日,改名修平学校财团法人修平科技大学[48]:1368。全校设有3个学院及通识教育中心,下设14个学系、4个硕士班[58]。
大里区现有大专院校1所,为修平科技大学[48]:1365,公私立高级中学6所,分别有国立中兴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台中市立大里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台中市私立立人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等3所普通型高级中学,台中市私立大明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台中市私立侨泰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台中市私立青年高级中学等3所技术型高级中学[48]:1339-1364,其他公立教育机构计有台中市立成功国民中学、台中市立光荣国民中学、台中市立光正国民中学、台中市立爽文国民中学、台中市立立新国民中学等5所国民中学[48]:1327-1339,台中市大里区大里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涂城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草湖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内新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竹仔坑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崇光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瑞城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益民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大元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永隆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美群国民小学、台中市大里区立新国民小学等12所国民小学[48]:1271-1319,以及台中市大屯社区大学等数所社教机构[59][48]:1412。
医疗与福利
大里区医疗资源较为充裕,区内总计有1所卫生所、4所医院、213所基层诊所、50间药局[60]。1949年8月31日,“台中县大里乡卫生所”(现名“台中市大里区卫生所”[61])正式成立。1967年,“菩提救济医院”(现名“新菩提医院”[62])成立,是大里区启用时间最早的医院,其后“明鸿医院”(1992年改名“雾峰澄清医院”迄今[63])、“达明眼科医院”[64]、“仁爱医疗财团法人大里仁爱医院”[65]等3所医院分别于1980年、1990年8月、1995年4月17日相继成立,其中大里仁爱医院属于区域教学医院[66],为大里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医院[24]:492-498。
- 台中市甲兴社会福利综合大楼
- 爱心食物银行
- 多功能活动中心
- 家庭福利服务中心
-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屯区办公室
- 绿川妇女中心
- 台中市身心障碍日间托育中心(希望家园):位于大里金城公园旁
- 台中市儿童青少年福利服务中心
- 台中市大里区乐龄学习中心
- 大里社区健康营造中心
- 大里亲子馆(原为“台中市大屯托育资源中心”)
- 大里食乐基地(原为“大里第一公有市场”)
- 大里托婴中心:于2020年1月15日正式开幕[67]
- 台中市第二处社会住宅:大里区光正段
- 大里中兴国宅和社会住宅:大里区中山路一段
交通
- 中浊线
帝国制糖株式会社于明治40年(1907年)通车启用台中糖厂线,称为“中浊线”,该线系自台中到浊水(今名间乡)的糖业轻便铁路,用以运送蔗糖,行经大里区并设有番仔寮、涂城两站。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宣布接管全台所有民营的私有铁路,私铁中占约九成之糖业铁路,自1946年5月1日改由台湾糖业公司经营。由于日治时期制糖会社个别经营发展,其铁路系统亦各自独立,台糖遂而在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施行统一铁路,翌年奉官方指示贯通南北平行预备线,拟将旧有铁路加以衔接,使得中浊线成为纵贯铁路的预备路线,以备战时之需。台中糖厂曾于1950年代开办快车营运,对于当时地区性客货运输颇为便利。直至1959年发生八七水灾,乌溪大铁桥因而被冲毁,造成糖厂铁路中断,中南线于乌溪以南的部分铁路因维修经费庞大而停止营运,乌溪以北的部分铁路则经台中糖厂修复后,勉强维持甘蔗、香蕉运输。1962年,停止对外货物运输,仅剩制糖时期之甘蔗原料运输,并拆除雾峰以南的铁路。1968年,南投糖厂关闭,甘蔗采收画归台中糖厂负责,改以公路运输甘蔗原料到台中糖厂压榨,同时拆除南投地区的铁路,在台中地区试办公路运输。1977年,台中糖厂决定全面实施公路运输取代铁路运输,拆除所有台中地区的糖业铁路,中浊线自此走入历史[26]:656-658。
- 捷运
台中市自2010年升格为直辖市以来,经济成长迅速,每年涌入大量外来人口,促使台中彰化都会区成为台湾人口第二大都会区,但由于台中市尚未建成高运量大众运输系统,对捷运的需要性与迫切性日益紧张,因此开始兴建与规划台中捷运系统。现今该系统规划行经大里区之路线包括█台中机场捷运与█大平雾线等两条路线。

大里区境内共有省道3条。台3线,俗称“内山公路”,为台湾南北向主要公路干线之一,亦为南投、雾峰地区通往台中市区的主要道路,在大里区境内由大里溪切分为国光路、中兴路,北过绿川后为台中市南区国光路,南跨草湖溪后为雾峰区中正路[26]:665。
台63线即“中投公路”,为台中、南投之间的重要公路干线,在大里区境内有两侧平面道路,为中投东、西路,高架道路部份设有大里一、大里二交流道,往南可接国道三号中投交流道[26]:666-668。
台74线即“快官雾峰线”,为台中市政府规划的“台中环线”路网之一,由大里区起往南可通往国道三号雾峰交流道,往北则可前往太平区与北屯区,短暂西行后即转南续行,经西屯区、南屯区、乌日区后于彰化市衔接国道三号快官交流道,在大里区境内有两侧平面道路,为环中东路,高架道路部份设有大里一、大里二、草湖交流道[68]。
大里区境内共有市道1条。市道129号即健民路、仁化路,该线南侧端点位于大里区中兴仁化路口,自该端点起先往东经涂城、番仔寮,至竹仔坑以后则转北续行,可前往太平区、北屯区、新社区、石冈区各行政区[26]:670[69]。
- 区道
- 其他主要道路
台中市市区公车经过大里区主要的路线有3路(东山高中至新乌日车站)、23路(中清同荣路口至中兴东南路口)、132路(北屯区行政大楼至朝阳科技大学)、200路(中兴干线,亚大医院至新民高中)、901路(丰原至明德高中)、绿3路(省议会至台中市议会)等6条路线,提供居民搭乘及台中市区、雾峰区、乌日区、太平区等邻近地区转运之用。经过草湖地区的路线有17路(草湖至复兴八街口)、23路、50路(文英儿童公园至921地震教育园区)、107路(警察电台至旧正)、108路(港尾至南开科技大学校区)、132路、200路、248路(新乌日车站至修平科技大学)、绿3路等8条路线,经过十九甲地区的路线则有7路(台中一中至永成公园,经长亿高中)、243路(东山高中至亚洲大学安藤馆)、285路(帝国制糖厂至银联一村)、291路(雾峰区山多绿社区至大里区环保公园)等4条路线[70]。
台中市小黄公车是由台中市政府交通局推动的公车系统之一,于2017年4月1日启用,路线皆采固定时间发车且免费搭乘,乘车需于前一天预约,预约人数较多时则安排多辆计程车以提供载客服务,当中仅无台中市市区公车行驶、停靠之路段可随招随停,以扩大公共运输服务范围至年长者、行动不便、偏远地区、携带大型行李的民众[71]。行经大里区的小黄公车路线有黄5路(自强新村至黄竹里)[72]等1条,提供健民里的居民搭乘[73]。
另有公路客运6268路、6322路、6333路、6742路、6871路、6899路可前往埔里、南岗、水里、中兴、竹山、杉林溪、鹿谷等地,6188路则行驶台63线、国道三号至名间及竹山站[74]。
台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iBike)是台中市政府推动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13年6月开始规划建置[75],2014年7月18日开始营运,2017年5月16日使用次数突破一千万人次[76],大里区已于2016年3月13日正式引进YouBike1.0系统[77],并于2021年6月2日引进YouBike2.0系统[78],2023年6月28日全面停止营运YouBike1.0系统,改为仅营运YouBike2.0系统[79]。资料截至2024年12月31日,YouBike2.0系统已于大里区设有72个站点[80],并可甲地租车、乙地还车,提供民众租借使用[81]。
休闲旅游
大里区内总计有47座公园(统计至2017年7月底),其中有运动公园一座,为大里运动公园;大型公园一座,为位于台中软体园区内的大里东湖公园;除此以外,尚有大里公园、大里河滨公园、日新社区公园、内新新忠公园、文化公园、德芳儿童公园等多座邻里、社区型公园[11]:12[82]。
较具特色的公园为“康桥水岸公园”,该公园是一座位于大里区西北部积善桥至国光桥的生态亲水公园,北边隔旱溪与中兴大学相望,由经济部水利署规划的康桥计画所建,规划有滞洪公园、自行车道、休憩平台、活动广场、人工湿地、景观桥等休憩空间,并融入自然生态、节能减碳及社区参与概念,营造水域周边多功能环境。位于仁化大峰路口的“草湖防灾公园”于2020年5月启用,是台中市第一座防灾公园[83]。另外配合林爽文故居的所在地大里第一公墓改为大里区联合行政中心,台中市政府亦在该地区规划“林爽文纪念公园”[84]。
大里区内老树有凉伞树王公、倒栽老榕树、吊人树、芒果夫妻树等。凉伞树王公位于树王里东兴路,是茄苳树、朴树、乌榕树、榕树、大枹树、梗桃树等六种树木共生的奇树,相传嘉庆君为太子时,曾于树下避难脱险而受到敕封为“树王公”。倒栽老榕树位于大里杙老街尽头,因该榕树的走向、形状呈现倒栽状而得名。吊人树是一棵鸡蛋花树,位于仁化里文化公园内,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仁化里平埔族因为不满土地被汉人占据,在其庆典或祭祖时到平地猎取人头并将其吊挂在这棵树上,族人视其为英雄,因此该树也被称为“吊人树”;另一说为根据地方耆老林延连表示,由于清领时期汉番冲突激烈,汉人在砍杀原住民后,会将头颅割下并吊挂在这棵树上炫耀,因此该树也被称为“吊番树”。芒果夫妻树位于西湖里景庄街,该树由于一大一小如同夫妻,且其生产芒果,因而得名[35]:1473-1478。
其它境内的休憩景点尚有竹仔坑文山休闲农场,大里溪河堤步道、头汴坑溪堤顶步道、草湖溪河堤步道等三条河堤步道,大里溪自行车道、草湖溪自行车道等两条自行车道。
大里区的百货商场有大买家国光店,商圈有中兴路商圈、大明路商圈、东荣路商圈、德芳南路商圈、涂城路商圈,传统市场有大里公有第一市场、内新市场、德芳兴市场、涂城市场、仁化市场,美食街有成功路商圈、台中软体园区美食街,夜市则有大里胜利夜市、瑞城夜市、涂城夜市、文化街夜市等[85]。

- 台中市纤维工艺博物馆(位于大里运动公园内,原儿童艺术馆)
- 台中市文化资产建材银行:位于台中烟叶厂(2019年拍板,兴建中)
- 国光公园、台中县二二八纪念碑
- 大里美德光廊、进士公园(林允卿墓道碑)
- 大里杙文化馆
- 夏田林厝
- 内新国小彩虹跑道
- 大里药用植物园区:约有4百多种药用植物
- 大里制烟厂:台湾四大烟厂保存最好的一座
- 台湾印刷探索馆:财政部印刷厂内,为全台湾第一个印刷产业观光工厂
- 台中软体园区 Dali Art 艺术广场:位于台中软体园区一楼
- Dali Art 国际艺术村(大里光之谷)
- 国光观光花市
- 交趾陶艺术河堤围墙:位于中新里的大元国小及元堤路上

相关作品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