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外天剧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外天劇場
Remove ads

天外天剧场(日语:天外天劇場てんがいてんげきじょう Tengaiten Gekijyo ?)是一座曾位于台湾台中市东区电影院剧场,该建筑由台中仕绅吴子瑜出资,台湾总督府技师斋藤辰次郎负责设计建造,并于1936年3月竣工启用,被视为20世纪台中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设施。

事实速览 天外天剧场 てんがいてんげきじょう, 别称 ...

2014年,天外天剧场被台中市政府列为暂定古迹,并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因该建筑物仍属私人财产,文化部的相关提案受到了所有权人的反对而无法得到实现。2020年,剧场再次被中华民国文化部指定为暂定古迹,但在同年底,行政院诉愿审议委员会撤销了文化部的处分,2021年2月底前,所有权人已将天外天剧场的建筑完全拆除。

Remove ads

名称缘由

关于天外天的名称缘由,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因剧场建筑高耸,从顶端眺望,视野极佳,命名“天外天”有“更上层楼”之意。二是民间耆老相传吴子瑜曾请独生女吴燕生取名,吴燕生认为父亲很“天”(台湾话“粗心”之意),建议命名为天外天[3]

沿革

建筑背景

在天外天戏院兴建之前,台中市已经兴建台中座、乐舞台及娱乐馆等剧场。然而,在1919年,吴鸾旗在位于樱町的自家公馆庭院“怡园”建立了一座私人戏院,供亲友及宾客使用。[4]到了1933年,吴鸾旗之子吴子瑜因认为台中座结构老旧危险,遂开始将私人戏院扩大并开放对外营运。[3]

据文献纪载,天外天剧场的诞生与一段轶事有关。有一次,吴子瑜在观看京剧时,中途去上厕所,回来后发现另一名男子已坐在他的座位上,且不肯让位,并说“椅子又没有写你的名字”。这让吴子瑜十分愤怒,因此决定建造天外天剧场,并将所有的铁板凳铭上他的名字。然而,这段故事目前无法得到考证。[3][5]

兴建

1933年9月13日,吴子瑜出资15万改建自家剧场,并由台湾总督府技师斋藤辰次郎设计。1936年3月15日竣工启用,并命名为“天外天剧场”。剧场有三层楼的空间,可容纳630席观众,当时轮流上演电影歌仔戏京剧,还设置了食堂咖啡厅、跳舞场、茶店等空间[3][6],为台湾当时规模最大的民营欧式戏院,时人称之与东京宝冢不相上下[7],也是台中继乐舞台之后第二座由台湾人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剧场[3]

1938年,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要求天外天剧场等高层建筑配合战争动员,需涂装防空色外观,进行防空伪装,避免成为敌机攻击之目标。吴子瑜为表示对政策的不满,将屋顶漆成显眼的红色[8]。194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台湾总督府与吴家协商,将吴公馆部分厢房与戏院的部分空间作为台湾总督府台中农林专门学校(今国立中兴大学)的临时学生宿舍[9]。剧场于1944年7月因战争被迫停业[3]

战后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剧场于1948年2月后恢复营业,但因票房不佳,亏损甚钜,于同年10月1日公告暂停营业。吴子瑜于此年因过劳病倒,遂出售天外天剧院予王博,所得款项则用于修建台北市的“梅屋敷”(今国父史迹纪念馆)。改组后更名“国际大戏院”,但仍因经营困难在12月6日再次停映。1950年代,国际戏院维持电影放映,为提振经营绩效,曾与乐舞台采取联合促销[3]。1963年,由于经营不顺,不敌当时竞争激烈的电影与剧院市场,撤销营业登记,并于1964年全面结束营业[10]

1975年,剧场建物转作太源冷冻厂(泰源冷冻厂)经营之用[11]。1990年,冷冻厂关闭转作鸽舍与钓虾场经营[12]。2012年,周遭再转作停车场经营,建物上层荒废[13]

保存行动

2014年,天外天剧场首度依照《文化资产保存法》进入文资审议,获得为期半年的暂定古迹保护;当时为台中市长候选人林佳龙(同年底当选市长)亦呼吁保存该文化资产[14]。2016年8月,房屋所有权人开始动工拆除建物内部设施,台中市政府相关局处官员到场关切后停工再次进入文资审议[15]

2017年4月,文史团体送审文资身分再度遭驳回,台中市文化局准许所有权人可自由处分[16][17]。2020年3月6日,台中市府文化资产审议会决议不予指定为古迹,也不登录为历史建筑[18]

2020年4月2日,所有权人迳行拆除,引起文化部紧急介入,立刻公告剧场为“暂定古迹”而勒令停止拆除。此暂订古迹期限为半年,得延长半年[19][20]。2021年1月,地主向行政院诉愿会提起诉愿并成功撤销文化部暂定古迹公告,所有权人(莱码创意科技)对外宣称进行内部整修,但至27日已开始违法拆除建筑结构。[21][22]

2021年2月3日,台中市政府都市发展局要求所有权人停工补办拆除执照时,建筑立面已全毁[23],但所有权人依旧持续拆除,至2月9日仅剩一二楼小部分遗构,2月20日前已完全拆除。

此外在此次拆除工程中,经所有权人同意后,部分圆形屋架、钢板梁、楼梯柱、铸铁栏杆等遗构交由台中市文化资产资材管理中心保存,并移至大里烟叶厂。[24]

Remove ads

建筑设计

天外天剧场的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建筑。其建筑主体占地面积约400馀坪,是由技师斋藤辰次郎所设计的三层楼挑高建筑,建筑面积约2510平方公尺,剧场建地为283坪[3],期设计容纳人数为680人。该剧场在当时设备最新颖,拥有最先进的设施,而在台湾更是首屈一指的大型民营欧式戏院。该剧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美国式剧场和东方元素,成为当时最华丽的民营欧式戏院,结构部分,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骨结构的梁柱系统,并配备圆形屋顶。其圆顶跨距宽度约18.65公尺,是同期剧院的3到4倍以上。[13]。由于当时日本及台湾受到现代主义建筑影响,在公共建筑的设计逐渐脱离古典的建筑风格,使得天外天剧场的建筑外观趋于简洁,但在部分设计仍有西式、中国语汇的呈现,建筑特色上亦有以仿雉堞状的女儿墙装饰艺术风格之特征。显示出天外天剧场于建筑式样的独特性。[25][26]

丰原仕绅张丽俊曾在剧场落成前参观建筑,赞誉其规模华丽与第一代东京宝冢剧场日语東京宝塚劇場不相上下[27][28]。汉诗家傅锡祺在其汉诗〈天外天上作重九〉中,形容天外天剧场的规模,媲美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北京市陶然亭”。

文人心以好奇传,星想摘来云想穿。遗世何妨出天半,登高不必限山巅。楼头刻意论声调,足下酣歌杂管弦。回首题糕燕市日,一亭低小笑陶然。”诗末傅氏自注:“燕京近城旧无高地可登,惟陶然亭址高可十数尺,作重九者大都会集于此亭。[29]

建筑物空间设有精细的细节。包括在剧场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雕花非常精细,在最初落成时,除剧场外,建筑物也设立包含食堂、咖啡厅、跳舞场和茶店等空间。此外在楼梯上则铸铁雕花之栏杆、厕所的设计上,剧场使用名为“内竹”、“外竹”的磁砖,将贴面转角处形成完美的弧度,避免出现锐利割人的直角,也不易因撞击形成破口,展现一体成型的概念。而墙角的特殊设计让雨水从檐口滴下,不会直接接触地板,而是通过排水系统顺利卸出。[30]

此外,画家颜水龙亦曾在日治末期至战后初期间,为天外天剧场创作仿埃及壁画。[31]

Remove ads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