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孔德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德墉
Remove ads

孔德墉(1927年1月27日—2022年12月25日),星垣石生山东济南人。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后移居香港,出任万鸣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由于族兄孔德成迁居台湾,孔德墉经协商后在党政机关协助下,主持第五次续修《孔子世家谱》。

事实速览 孔德墉, 个人资料 ...

生平

早年

孔德墉为清朝衍圣公孔昭焕后裔,出自孔子世家近支凝祉堂,高祖父孔庆銮是衍圣公孔庆镕的弟弟[1][2];父亲孔令煜曾任山东省运河船捐局局长、山东省财政厅科长,有三女一子德坤、德堳、德墉、德垿,在1937年返回曲阜孔府居住[3][4]中国抗日战争时,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奉令撤离曲阜前,命孔令煜代理奉祀官事务[5]。在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高田真治日语高田眞治建议下,日本占领曲阜期间派军护卫三孔古迹;由于孔令煜身为代理奉祀官的缘故,日本人对其父子两人都相当敬重[6]。抗战期间孔德墉多待在孔府,接受私塾教育之馀,向一位曲阜师范学校的老师学钢琴。尽管父亲强烈反对,孔德墉热爱音乐,会演奏胡琴风琴,曾试图去青岛重庆求学未遂,也曾绝食让自己免于包办婚姻[7]。抗战结束后,孔德墉在1945年考上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一度因第二次国共内战与家人失联,不过因获得奖学金得以纾困,主修钢琴专业,后肄业[3][8]。国共内战期间,鲁南军区文工团曾到曲阜演出,吸引一些孔氏宗亲及年轻学生;不久,孔德墉的三位姐妹纷纷脱离原生家庭,参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政治活动[9]济南战役后,孔德墉在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孔德成在同年底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孔德墉先后在济南与福建省西部的部队后勤单位,负责物资押运补给[10]。1950年,孔德墉分配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是该校音乐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筹建音乐图书馆、音乐陈列馆[3][8];为方便管理而建立音乐图书分类法、图书馆编目管理系统、推动全国音乐书谱联合目录,也负责研究所图书及内部资料的出版发行[12]。1956年与王世襄上海文物局,在仓库被当作“废铜”的文物中收购了超过3公吨的铜乐器,其中两千多样成为现今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品[13]。1957年4月6日,孔德墉在北京与华侨出身、任职于军委气象局的徐辉仙结婚[14]。同年反右运动期间,许多相关单位在单身未婚的盛家伦病重之际,觊觎他的收藏;吕骥、孔德墉等音乐研究所同事替他付医药费、处理后事,随后以盛家伦遗嘱捐赠的名义,接收其两万本藏书[15]。除此之外,孔德墉也收集《册府元龟》善本、翻印明刻本《神奇秘谱》、收购北京智化寺乐谱,以及抢救近现代唱片、乐谱、书籍刊物和文物等等,以充实音乐研究所的藏品[12]

Remove ads

文革沉浮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孔德成不在中国大陆,孔家被视为“中国头号大地主”大肆抨击;他留在中国大陆、曾住在孔府的亲人,包括孔德墉、孔德成的姐姐孔德懋遭牵连,成为文革批斗对象[16]。1966年,徐悲鸿的儿子徐伯阳在北平舞蹈学校红卫兵殴打,被剪破衣服、泼墨、剃阴阳头作为侮辱,其他包括他在北平艺专的同学孔德墉等六十多人,也同样遭受凌虐[17];孔德墉曾根据《东方杂志》整理出一份未出版的“二百种旧期刊音乐资料索引”,但是文革期间担心将被查抄,便自己把它烧掉[15]。主导破坏孔氏家族墓地孔林古坟、焚毁衍圣公孔令贻夫妇遗骸的谭厚兰设法找到孔德墉,让一位张姓排长拷问他,不过后来军方介入制止此事[18]。孔德墉与华君武赵寻等一批文化名人关系密切,被一同“审查”、“改造”,一度在1970年代发配到天津静海五七干校食堂管理员[8];他的阅历使得在静海五七干校颇有人缘、通晓干校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称“猴精”。1976年五七干校关闭,孔德墉在友人饯行后离开。同年华国锋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

徐辉仙在1973年身患胶原型综合症,久病不愈。改革开放后,为让夫人求医并解决沉重债务、且妻舅经营皮草生意有成[18],孔德墉在1980年前往香港经商;他成立香港益光有限公司,之后出任万鸣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冀鲁旅港同乡会担任候补理事[3][20]。徐辉仙病故后,孔德墉在1984年的结婚纪念日将亡妻骨灰葬在孔林东北方、衍圣公孔令贻墓附近;父亲孔令煜原本葬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89年也迁葬到孔林[14][21]。他仍关注音乐研究所的运作,在此时整理及出版旧识李元庆、杨荫浏的纪念文集[12]。孔维墉的大女儿维晶迁居瑞士日内瓦,二女儿维卉留在香港担任万鸣源集团副董事长。儿子孔众英国牛津大学毕业,迁居上海并创立美国药物资源有限公司[22];长孙孔垂旭(James Kong)是混血儿,在英国伦敦长大[23][24]。孔德墉曾应朋友邀请而低调去曲阜,到孔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友人以及县长会面;由于担心“反孔势力”还在,因此他们安排孔德墉出游的车子有警察共乘护卫,又准备瓶装水以防有人下毒。孔德墉赴港后,曾透过第三者向在台湾的族兄孔德成通信,不过当时海峡两岸关系依然紧张的情况下,两人因统战疑虑而始终不见面,也一度中断联系十馀年[18]

主持修谱

Thumb
2010年,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获赠《孔子世家谱》一套

孔子世家谱》修谱按例由孔子嫡长孙主持,而第四次续修在1938年印竣后,印刷出版的族谱大多因战乱留在孔府未被领取,后来在文革期间全毁[25]。前政协副主席(孔子研究院荣誉会长)谷牧、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在1987年提出应续修《孔子世家谱》,以继承传统文化,孔德墉一开始对此事不以为然;不过到1992年,国务院台湾办公室中共中央统战部向曲阜市政府裁示“孔家的家谱可以修”,正式批准修谱计画[18][26]。之后在曲阜市委书记每年都派人一再请托之下,孔德墉获准在1996年专程前往台湾,与孔德成见面商量相关事宜;孔德成表示随行来台的奉祀官府人员大多已经过世,于是决议以宗亲捐款为经费基础,具体事务就交由孔德墉回中国大陆代为主持。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济南设立续修办公室,并邀集曲阜宗亲代表开始第五次续修孔氏家谱,推举孔德成为名誉总裁,孔德墉一家出资超过七百万人民币[27][28]。为因应时代变迁,孔德墉在第五次大修放宽入谱资格,让女性、中国少数民族与外国后裔的谱系都纳入。为此,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陆续在全球各地,成立超过五百个分会组织,来收集各地资料,新版本《孔子世家谱》比以往更加卷帙浩繁[29][30]

在谷牧等人的协助下,为了避免政治争议以及消除宗亲的疑虑,筹备修谱以及联络各地孔氏族人都相当低调;在地方各级政府机关配合之下,终究得以顺利推行。孔德墉等人在讨论后决定减免赤贫宗亲的入谱费,并透过个人出资、接受社会捐资,以维持续修工作协会运作;一方面,《孔子世家谱》在孔府留一份、捐赠给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大陆)与国家图书馆(台湾)各一份,除了这三份出赠之外,宗亲与其他欲收藏者皆须依价购买。台湾在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陈水扁政府执政时曾续聘孔德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孔德墉在2005年再去拜访他时,孔德成表示不要再跟他提修谱的事,后来又声明未涉足中国大陆也不会回曲阜、与孔氏族人很少联系,孔德墉认为这可能是民主进步党政治压力的缘故[18]。2008年,孔德成在台湾病故[31]。同年底,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停止收集资料,历时十年的第五次大修资料收集作业至此完成;这版《孔子世家谱》又称《新续谱》,分为八十册,达四万三千页、五千万字,共有近两百万人入谱。2009年9月24日,在孔子2560年周年诞辰之际,《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在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30][32]。之后针对校对时发现的多项错误,《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在北京成立,推举孔德成之孙孔垂长为会长、孔德墉为荣誉会长;根据这次大修的资料建立数字化系统,将传统几十年一次的大修简化,使得协会可以随时接受国内外孔子后裔的入谱、勘误、更改资料与查询需求[33][34]

Remove ads

过世

孔德墉晚年持续关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展,先后多次参加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孔子研究院的活动,并成为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多次亲临指导工作。2022年12月25日晚上八点五分,孔德墉在北京逝世,享寿九十六岁;同月29日,骨灰安葬于孔林[26][35]

家庭

参考来源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