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客家桐花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客家桐花祭为台湾客家委员会在油桐花季与各县市共同举办的庆典,是结合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与地方创生之一系列文化仪式与观光活动。
沿革
油桐树原于日治时期引入台湾,并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广泛种植于桃竹苗地区的客家庄与中部山区,作为榨取桐油的经济作物。后随台湾化工业逐渐兴盛,不再需要仰赖桐油照明、防锈,不适合当作木材的油桐树逐渐丧失经济价值,留下浅山地区满山遍野无人问津的油桐树。[3]
2002年,在时任客委会主委叶菊兰主导下,以“唤醒山林文化的生命与记忆”作为主轴,从苗栗县开始发展桐花祭活动[4];在每年桐花绽放时邀请大众赏花、游客庄,是为客家桐花季的滥觞。其后的桐花祭不断扩大规模,希冀能做大成客家的代表节庆,以带动客家文化扎根及客庄的经济发展[5]。
2004年,客家桐花祭于全国32个乡镇市举办活动、吸引了270万人次的参与人潮;后更以邀请五月天作为活动代言人、辅导业者开发桐花意象商品等形式,透过中央筹划、企业加盟、地方执行、社区营造[4]的合作模式,提升客家桐花祭的观光与经济效益。
除了发展经济外,桐花祭也举办音乐会,邀请艺术家编舞、写曲,举办流行音乐创作大赛与“桐花文学奖”[4],鼓励新生代人才、为客家文化注入新活水。
2022年起,桐花祭不再冠上“客家”二字,从大型活动改为举办一系列小型仪式与小型聚会[6],强调绿色旅游、地方创生与客家文化[7]。
Remove ads
文化意义

三四月間 油桐花開 花白如雪
八九月間 油桐落葉 葉黃如土
阿爸在世 滿山種桐 桐子商人買
阿爸過身 滿山桐花 桐花詩人惜——范文芳,〈桐花诗〉[8]
油桐树作为客家庄常见的经济作物[9],与客家历史文化本就有深厚的历史象征。在发展为桐花祭活动时,透过仪式的设计导入生态永续与文化永续的价值关怀:借由开幕时以简单祭仪向土地、山神、天神虔诚祝祭祷告,感念客家先人开山打林、感谢孕育生命的山川土地,进一步将客家桐花祭的内涵神圣化,赋予桐花祭的“祭”在文化上的实质意义。[10]
活动内容

祭拜客庄土地公
每年客委会皆会挑选一处客家庄的老土地公祭拜,如2002年设坛祭祀苗栗公馆北河桐花林荫下的百年伯公石龛、2022年赴狮潭祭拜石硖伯公[6]、2023年赴三义祭拜百年石头伯公[7]。
与地方产业结合,邀集民众走访桐花步道、品茶、赏萤火虫。[11]
观光
Remove ads
影响力

客家桐花祭自2002年举办时推广的好花共赏,发展成超过200馀亿台币经济价值的文化品牌与年度盛会。[4]有学者认为,桐花祭建构的是一个生态旅游与认识客家文化的时空场域,不仅增加了客家族群的能见度,也促进了客家农民的经济收入,更带动了客家庄的产业发展。[13]
2010年时任客委会主委李永得受访时指出,桐花季之所以能够逐年成长,首先是结合了文化、旅游、生态、产业等多元面向,并以政府力量带动民间社团与产业投入;其次是桐花祭中客家族群认真生活、重视家庭的精神价值能够引起民众共鸣;最后,创意的桐花商品也正好迎合近年文创产业的风潮,是桐花祭广受欢迎的三个重要因素。[14]
隐忧与反思

油桐树虽然具有优美树形与茂盛花容,然而作为外来种植物,尤以木油桐(千年桐)为首的油桐在野外有逐渐扩大为强势树种的趋势;从植物自然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看来,对台湾原生种植物将可能构成威胁与压迫,因而获苗栗农改场呼吁重视。[15]
桐花祭带来的观光与文创商机,也容易流于商业化、形式化,使得桐花意象成为浮滥的符码。在地媒体工作者便曾呼吁应重视桐花祭的文化性,扎根在地文史脉络、连结国内外艺文作家,鼓励在地竹编、纸作坊、木雕、陶艺老师傅传承技艺,让台湾人借由桐花祭看见现代的客家村风景。[16]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