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洪纳海石人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洪纳海石人墓,又称草原石人及大土墩[书 1]、昭苏县种马场石人[书 1]、小洪那海突厥石人[书 2]等,是第一突厥汗国时期的石人墓葬,最可能是西突厥汗国可汗泥利可汗的陵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
小洪纳海石人是武士形象的红褐色花岗岩圆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环境
行政区划上,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洪纳海镇上洪纳海村东南。距离县城约6千米,北侧距离伊昭公路约4千米,西北距离昭苏县种马场3.5千米。地理上,小洪纳海石人墓处在乌孙山南麓,特克斯河北岸,昭苏盆地平原,小洪纳海河东岸的阶地上。海拔1789米。[刊 1][书 2][书 3]历史上,这里是草原民族时常争夺之地,曾是乌孙国主要居地,也曾作为西突厥的活动中心地带。这里分布着上万座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墓葬。[书 4]
形制
小洪纳海石人墓石人的北侧和西侧
小洪纳海石人墓之石人位于一处环壕围成的近方形土台上,环壕边长6米,深约1米;土台东西约31米,南北约30.5米,高约1米。土台台面平坦,长有杂草,中部有凹陷。石人面向东,身后有石堆墓。[刊 2][书 4][书 5][书 3]
石人为红褐色花岗岩圆雕,为武士形象。石人高2.3米,其中地上高度1.8米。头宽35厘米,体宽约50厘米。石人头部平整,着冠梳辫。其中冠前高后低,前额处有圆形饰品,两侧有云纹装饰。8至10条辫刻于背部,垂于腰间。石人面部呈长方形,圆下颌。眉毛弯曲且突起;眼睛细;鼻部又窄又直,鼻翼较宽,圆形鼻头;双耳外露,有环形耳饰,嘴部残损,右侧有上翘的胡须。右臂在胸前弯曲,右手手持倒三角形的底杯;左手在小腹前,握短刀。石人身穿翻领长袍,腰间系有装饰的腰带。石人胯部下阴刻有粟特文铭文。铭文自左向右纵行排列20行,多已漫漶不清。地下石人高约0.5米,长袍下有衣服对襟缝。石人脚穿长靴。以下为基石。[刊 2][书 4][书 5][书 3]
遗址范围内存有大面积砖瓦砾,遗址内也存在白膏泥地面,或为远建筑地面或墙体外涂层。遗址内石人周围,或建有红砖为墙,灰瓦铺顶的大型建筑。石人周围存在与石人质地一致的红褐色花岗岩碎石,石人或为原地立起后就地雕刻、加工而成。[刊 2][书 4][书 5]
Remove ads
相关历史
小洪纳海石人形象最可能为西突厥汗国可汗泥利可汗,小洪纳海石人墓可能就是泥利可汗陵。[刊 1][刊 2][书 4][书 5]石人上铭文由泥利可汗之子处罗可汗下令雕刻。[书 5]判断墓主为泥利可汗的主要证据是石人上铭文东侧第六行“木杆可汗之孙、突厥君主泥利可汗”、北侧第三、四行“国君泥利可汗与可敦一起死去,见了众天神”等内容;以及《隋书》《通典》等史籍文献对泥利可汗的记载。[刊 1][书 4]设立石人的目的是纪念逝者、昭示泥利可汗的功勋、巩固王族的统治地位。[书 4]
小洪纳海石人墓是第一突厥汗国时期的陵园,具体的建立时间因对石人铭文的解读不同而存在差异,不过皆为泥利可汗逝世到处罗可汗继位之时。一说为599年春或夏。[书 4]另一说根据石人铭文解读判断为鼠年,即仁寿四年(604年)。[刊 1]另外,小洪纳海石人墓的规模及建筑遗物与蒙古国境内的阙特勤墓葬、暾欲谷墓葬的地面建筑规模有相似之处,也可佐证墓主的身份显赫。小洪纳海石人墓这种在墓地石人周围建造祠庙建筑的做法在新疆境内属于首次发现。[书 4]
发现保护

小洪纳海石人墓的发现研究源于1950年代。1953年,考古学家武伯伦带领的伊犁考古队在伊犁昭苏县特克斯河一带,发现数处石人,其中就包括被当地牧民称为小洪纳海石人的带有文字的突厥石人。同一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李遇春将石人拓片带到中央民族学院冯家昇处,冯家昇判断文字为粟特文。同时,中国学者黄文弼、史树青等人也考察过包括小洪纳海石人墓在内的昭苏县境内石人。不过,石人铭文内容因中国大陆缺少熟悉古伊朗语的专家,而迟迟未被解读。[刊 1]1961年,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小洪纳海石人墓以“草原石人及大土墩”之名位列其中的“石刻和千佛洞”之列。[书 1]
1980年代末,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小洪纳海石人墓被调查并建档。[书 3]时至1990年代,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吉田丰访问新疆博物馆,并获得小洪纳海石人墓的石人拓片和照片。吉田丰以此辨识出部分词汇。随即,吉田丰和日本历史学家森安孝夫于1996年前往昭苏,实地考察了小洪纳海石人墓。进一步辨识出更多词汇,其中包括“泥利可汗”“处罗可汗”等关键词。此间,日本学者松原正毅、大泽孝、林俊雄、西谷正等也先后调查过小洪纳海石人墓。[刊 1]其中,大泽孝依靠吉田丰对刻字的解读,比照历史文献,判断出石人的建造年代、身份、设立意义并撰文发表。[书 4]
2000年后,伊犁、昭苏县的文物部门在此数次发现砖瓦砾,并采集部分运回伊犁州博物馆。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复制小洪纳海石人,试掘石人周围,出土有灰色瓦片、红色砖块、红褐色花岗岩碎石、白膏泥地面。此次试掘首次揭露小洪纳海石人全貌。[书 4]同一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复查。昭苏县也于这一年公布小洪纳海石人(草原石人及大土墩)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书 3][网 1]201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洪纳海石人墓作为古墓葬位列其中。[网 2]此外,小洪纳海石人墓及周围10余尊石人还被开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草原石人景区”开放。[网 3][网 4]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 书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通志·文物志》编纂委员会 (编). 新疆通志·文物志.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 428, 680-681. ISBN 7-228-10968-6.
- 朱振宏. 從「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討泥利、泥撅處羅父子與隋朝關係發展. 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 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86–416. 2008. ISBN 978753254995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 (编). 不可移动的文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 3). 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729–732. ISBN 9787546966427.
- 赵海燕. 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石人新发现及初步研究. 罗宏才 主编 (编). 从中亚到长安.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1: 413–422. ISBN 9787811189087.
- 王博; 祁小山.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228–230. ISBN 9787228141074.
- 期刊
- 陈凌. 突厥陵墓形制及其与唐陵的相互影响. 考古学集刊. 2010, (02): 404–433. CNKI KGXJ201002022.
- 赵海燕. 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石人再考. 文博. 2016, (02): 65–67. CNKI WEBO201602008.
- 网站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公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03-22 [202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1).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国务院. 2013-03-05 [2013-10-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1-02).
- 新疆3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至2025年6月3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5-06-03 [2025-10-22].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