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尤里·安德罗波夫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尤里·安德罗波夫
Remove ads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语: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罗马化:Yury Vladimirovich Andropov发音:[ˈjʉrʲɪj vlɐˈdʲimʲɪrəvʲɪtɕ ɐnˈdropəf];1914年6月15日[a]—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82至1984年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事实速览 尤里·安德罗波夫 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 前任 ...
Thumb
尤里·安德罗波夫与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

1954年至1957年,安德罗波夫担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他参与了平定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活动。1967年5月10日,他被任命为克格勃主席。在他的监督下,大规模压制异议的行动展开,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逮捕以及大规模对“在社会上不受欢迎”的人实施非自愿精神病治疗来进行。勃列日涅夫在其领导的最后几年健康状况下降,安德罗波夫与外交部长安德烈·葛罗米柯和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开始组成三驾马车,最终主导了苏联政策。

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11月10日逝世后,安德罗波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消除国内的腐败和低效,他将玩忽职守定为职场刑事犯罪,并对长期违反党纪的官员展开调查。在安德罗波夫的领导下,冷战愈演愈烈,他的政权也无法妥善处理苏联经济日益严重的危机。他的长期影响是使新一代年轻的改革者脱颖而出,包括叶戈尔·利加乔夫尼古拉·雷日科夫以及最重要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在1983年2月患上肾衰竭之后,安德罗波夫的健康开始迅速恶化。1984年2月9日,他在领导该国仅15个月后去世,由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Remove ads

出身

关于安德罗波夫的家庭背景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1]。根据官方传记记载,他于1914年6月15日出生于纳古茨卡亚镇(位今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2]。其父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安德罗波夫是顿河哥萨克裔铁路工人,1919年因感染斑疹伤寒去世;其母叶夫根尼娅·卡尔洛夫娜·弗莱肯施泰因(苏联官方资料均未提及她的姓名)是一名教师,1931年去世[3][4]

其中一种说法是叶夫根尼娅出生于梁赞的一个市民家庭,被遗弃在莫斯科犹太钟表匠、芬兰公民卡尔·弗兰采维奇·弗莱肯施泰因的住所门前。卡尔与其妻叶夫多基娅·米哈伊洛夫娜·弗莱肯施泰因收养并抚养了她[5]

档案记载安德罗波夫原名为"格里戈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费奥多罗夫",数年后改名为尤里·安德罗波夫[6]。他的原始出生证明已遗失,但据考证显示其实际出生地为莫斯科——其母在1913至1917年间曾在此任教于女子中学[5]

安德罗波夫对母亲去世时间有过多种说法:1927年、1929年、1930年及1931年。叶夫根尼娅的收养经历也属刻意编造。1937年入党审查时发现,他声称"母系亲祖母的姐妹"(即所称的姨母)实为弗莱肯施泰因家族雇用的保姆,该保姆早在安德罗波夫出生前就已在其家族服务,共同编织了"梁赞农民出身"的虚构背景[4]

另有资料显示其母出身商人世家。卡尔·弗莱肯施泰因生前经营珠宝生意,1915年在莫斯科反德暴乱中被误作德国人遭杀害后,遗孀继承产业。安德罗波夫将此次暴乱描述为反犹事件。若非其母在1917年另一场暴乱后弃店逃亡,编造无产阶级出身并迁居斯塔夫罗波尔省,整个家族恐被划为"被剥夺权利者"而丧失公民权。

对于生父命运,安德罗波夫也多次改口:一说是父母早年离异,另称生父因病早逝。档案中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安德罗波夫实为继父,该铁路工人1919年在纳古茨卡亚镇死于斑疹伤寒。姓氏"费奥多罗夫"源于第二位继父维克多·费奥多罗夫——一位转行为教师的机械师助理。生父身份至今成谜,据安德罗波夫1932年简历记载或于1916年去世。1937年审查报告显示其生父曾在沙皇军队任军官。属于其档案有诸多漏洞,但安德罗波夫还是于1939年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4]

Remove ads

早期经历

父亲去世后,尤里·安德罗波夫随母亲移居莫兹多克,并在此生活至1932年。1924年至1931年安德罗波夫在莫兹多克一所七年制的铁路厂学校学习(现安德罗波夫第108中学),期间还曾在伏尔加河当过水手[7],电报局当过工人,还在火车站铁路工人俱乐部电影做过放映员学徒。1930年安德罗波夫加入苏联共青团,1932年安德罗波夫考入雷宾斯克水运技术学院[8],并于1936年毕业。1935年他与同校电子技术系学生尼娜·伊万诺夫娜·恩加雷切娃结婚(其父时任切列波韦茨国家银行分行经理)。婚后尼娜供职于雅罗斯拉夫尔苏联内务部档案馆。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叶夫根尼娅与弗拉基米尔。

雷宾斯克共青团期间

1936年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雷宾斯克水运技术学院共青团委员会专职书记,后任雷宾斯克造船厂共青团中央委员会组织委员。1936年因糖尿病并伴有视力问题被免除兵役登记[9]。1937年安德罗波夫调任雅罗斯拉夫尔州共青团委员会学生青年部部长,不久后当选雅罗斯拉夫尔州共青团委员会书记;因在1939年动员雅罗斯拉夫尔州7000名共青团员参与雷宾斯克水电站与乌格利奇水电站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安德罗波夫在1944年获颁劳动红旗勋章[10]

二战前后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期间

1940年6月安德罗波夫派往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担任共青团中央为会员第一书记;其妻子因拒绝迁往北方寒冷地区和两名子女留在雅罗斯拉夫尔定居[11];同年安德罗波夫在彼得罗扎沃茨克结识了塔季扬娜·菲利波芙娜·列别杰娃,两人于1941年结婚。

苏德战争爆发,安德罗波夫在继续战争中被芬兰军队占领地区领导青年开展地下游击破环活动,期间因多次向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奥托·库西宁汇报工作而受到他的关注,奥托·库西宁也因此成为安德罗波夫日后仕途重要支持者[12]。1943年安德罗波夫原计划调往莫斯科担任共青团中央青工部部长,但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根纳季·库普里亚诺夫要求下,转为留任当地参与游击运动指挥工作;尽管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但安德罗波夫仍于1943年获颁“卫国战争游击队员”奖章(Медаль «Партизану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13]

1944年9月,在苏芬双方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后,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党委第二书记。期间他负责战后城市重建工作。1947年1月升任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委第二书记后,他开始主持整个共和国的恢复工作。1949年在列宁格勒案件波及到卡累利阿地区时任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的根纳季·库普里亚诺夫称当时的安德罗波夫竟然不肯为受到审查的原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者做担保,这些人员安德罗波夫曾亲自参与选拔、培训和派遣工作。

Remove ads

暂入中央

1951年6月21日,在奥托·库西宁支持下,安德罗波夫被调入苏共中央机关工作。作为中央委员会检察院,他负责监督波罗的海各苏维埃共和国党组织的运作。此外,他参与了处理参加朝鲜战争的苏联军事人员的相关委员会工作,还曾到访过中国东北的沈阳市

1953年3月24日,尤里·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会和共青团工作负责人,但在该职位仅担任了一个半月余。

1953年5月15日,他调任至苏联外交部。自1953年7月1日起,担任苏联外交部第四欧洲司司长(主管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事务)并在安德烈·米哈伊洛维奇·亚历山德罗夫(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Агентов)的指导下,在苏联外交部斯堪的纳维亚司接受业务培训。

匈牙利革命

1953年10月,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苏联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1954年7月6日至1957年2月21日期间担任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曾任职于苏联驻匈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他的博学令对话者惊叹,能轻松展开哲学讨论,展现出对历史文学的深厚造诣。每次会谈都充满真知灼见,从不流于形式主义"。

1956年匈牙利事件对安德罗波夫产生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政治观念。据其自述,当年秋季最恐怖的日子始于苏联驻军应匈牙利政府请求撤出布达佩斯后——全城被起义者控制,革命者甚至将匈牙利共产党干部和国安人员吊死在苏联大使馆门前的树上示众。面对危机,安德罗波夫请求紧急飞抵的米高扬(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克格勃主席谢罗夫优先撤离外交人员家属,但遭上级拒绝。安德罗波夫后来透露,这次事件导致其妻遭遇严重精神创伤且终生未愈,儿子也从此染上酗酒恶习[14]

1956年10月下旬,安德罗波夫的外交车辆在布达佩斯郊区遭遇伏击。大使本人在武官和司机的掩护下逃生,三人徒步两小时穿越夜色中的巷战区才返回使馆[15]。同年11月,其办公室遭狙击手袭击——藏身对面屋顶的枪手两次开枪未中,两发子弹均在距目标五厘米处落空[15]

这段经历让安德罗波夫深刻认识到"看似坚不可摧的政权可能瞬间崩塌"。在镇压匈牙利事件中,安德罗波夫扮演关键角色:他通过与纳吉·伊姆雷的谈判,假意支持民主改革,同时暗中在乌日哥罗德组建了效忠莫斯科的卡达尔·亚诺什政府;设计诱捕布达佩斯警察局长科帕奇·山多尔等起义领袖。为诱使藏匿于南斯拉夫使馆的纳吉·伊姆雷现身,安德罗波夫亲口承诺保证其安全离境,但最终背弃了诺言。

1957年初,凭借在匈牙利危机中的突出表现,安德罗波夫获得擢升,执掌苏共中央新设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关系部,这标志着其政治生涯进入快车道。

Remove ads

苏共中央的斗争

1957年4月6日至1967年6月22日,尤里·安德罗波夫在苏共中央书记奥托·库西宁的支持下,担任苏共中央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及工人党联络部部长。任职期间,他频繁出访国外,尤其投入大量精力处理与中国相关的事务。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1962年11月23日至1967年6月21日,他出任苏共中央书记。

赫鲁晓夫被政变下台后,安德罗波夫成为勃列日涅夫制定对西方政策的核心人物。他与顾问团队共同设计了以缓和关系为导向的对西方针,勃列日涅夫自1969年起推行的政策实质上是安德罗波夫构想的延续与实践。

该政策遭到时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亚历山大·谢列平的强烈反对。据苏共中央国际部顾问格奥尔基·阿尔巴托夫回忆,1965年主席团部分成员曾激烈批评安德罗波夫提交的政策方案,指责其缺乏“阶级立场”,批判方案制定者“对帝国主义过度妥协”,并批评他们缺乏加强与“天然盟友”“阶级兄弟”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举措。

1967年,安德罗波夫联合勃列日涅夫通过党内博弈成功压制了谢列平的政治势力。这场斗争不仅巩固了勃列日涅夫在领导层的地位,也为安德罗波夫此后主导苏联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Remove ads

执政时期

在国内问题上,安德罗波夫主张重回集体领导,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要将苏联建成“有高度组织性的社会”,对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并发起了反对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运动,打击贪污受贿(处理了17名高级官员和31名第一书记),并整顿社会秩序。 经济方面进行体制改革试验,下放给工厂管理人员更多权力,放松中央经济机构的管制,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对外政策方面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政策,但更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对外事端,并且决定重新看待阿富汗战争。但此时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仍然恶化,尤其是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飞机等事件的影响,美国认定苏联为“邪恶帝国”。

在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

这些观点,与勃列日涅夫强调各国必须遵循“共同规律”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相比,是个重大变化。

在其执政时期中,苏中关系也开始破冰,由原来的对抗转为缓和。(详见“中苏关系”段落)

晚年与逝世

1983年2月,安德罗波夫确诊患有肾衰竭,开始需要进行定期洗肾,同年8月,他在莫斯科西部的中央临床医院留医,1984年1月下旬,安德罗波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由于血液的毒性不断增加,使他的意识不足及不能工作,同年2月9日下午,安德罗波夫病逝,终年69岁,死后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患有间质性肾炎、肾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国葬于1984年2月14日举行,埋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方面,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继承了勃列日涅夫去世前提出的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但因安德罗波夫执政时间短暂,没有实质性进展,没有消除邓小平所说的“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安德罗波夫曾作为随员先后四次造访中国:1959年作为赫鲁晓夫的随员访华,1963年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越南路过北京,1965年作为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随员访问越南路过北京,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参加中苏两党会谈。

评价

安德罗波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在苏联情报领域的领导人升任苏共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安德罗波夫被称作“一个现代的有专业知识的、机智灵活的干部”,在苏共官员中是一个有教养的、具有学者风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强化了克格勃组织,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权力基础。他倾向于反对个人崇拜,尽量避开礼仪性活动。

安德罗波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短暂的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大幅度地调整人事、肃贪反腐(其铲除的官员数量甚至超过戈尔巴乔夫时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福利,有效地整顿了劳动纪律,进行了完善经济体制的试验,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他的改革思路被认为跟中国邓小平的相当类似。随着他的去世,到1985年他信任的新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但却没有改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反而由于政治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苏联再也不是超级大国俄罗斯也没有恢复往日的大国地位。

有俄国历史学家认为,安德罗波夫在匈牙利事件后拥有了匈牙利“情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坚持体制内的改革,因此镇压了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甚至不惜让克格勃故意营造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反共”的立场。

著作

  • 《苏联60年》1982年12月
  • 《安德罗波夫言论选集》1942-1983,中文版198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个人兴趣

安德罗波夫兴趣广泛,从爵士乐到美国小说都有兴趣。他英语流利,喜欢看原版英文小说,还擅长写情诗。他记性惊人,过目不忘,能几乎一字不漏地复述刚看完的百页文字。[16]

家庭状况

安德罗波夫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为妮娜·延加雷切娃,生有女儿热涅奇卡(叶夫根尼娅的爱称)和儿子沃洛佳(弗拉基米尔的爱称)。第二任妻子为塔季扬娜·菲利波夫娜,生有儿子伊戈尔和女儿伊琳娜。[17]

荣誉

安德罗波夫多次受到苏共和苏联的嘉奖:

注释

  1. 儒略历6月2日
  2. 今属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安德罗波夫区(原库尔萨夫区)的索卢诺-德米特里耶夫斯科耶村俄语Солуно-Дмитриевское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