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崔伯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崔伯铨(1927年10月2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县[1],是台湾物理光学家。他自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取得学士学位之后[1],于1953年进入该系工作,服务于该系光学实验室[2]:37。1962年,他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光谱学,返台后自行研制滑行火花放电光源,使得原子游离态光谱实验有更好的设备[1][2]:38。1958年,崔伯铨接替方声恒主持了光学实验室[3]:465[4]:873。日后崔伯铨与他的团队也在锌、钠、镁等元素光谱中发现了一些未曾有文献发表的谱线,其中锌的未知光谱线就发现了700多条[2]:38[5]:13。在这段期间,崔伯铨也曾研制投影机等器件,替地质系制造伊伯特摄谱仪,以及和许云基合制氦氖雷射[2]:38。
1971年8月,崔伯铨接任台大物理系系主任,并于1977年7月卸任[6]。1978年起,他主要致力于该系普通物理实验仪器、讲义与内容的研制、革新与设计[2]:38。原先由崔伯铨主持的光学实验室则交由曹培熙主持[3]:465。
另外,根据国立台湾大学校方于2013年出版的校史稿显示,崔伯铨曾于1951年以物理学系教授的身份提议建造傅钟以纪念该校已故校长傅斯年[7]。然而崔伯铨是在1953年才开始在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任职的[2]:37,且2004年版的校史稿则说明是植物系的柏铨所提议[8]。崔伯铨被认为是“台大物理系务实精神的代表”[2]:37。
Remove ads
著作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