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傅钟 (国立台湾大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傅鐘 (國立臺灣大學)map
Remove ads

25°1′1.71″N 121°32′12.35″E

Thumb
傅钟

傅钟国立台湾大学的校钟,也是该校象征之一,位于行政大楼水池前和椰林大道之间,是为了纪念台大校长傅斯年所建立。

简史

Thumb
行政大楼前的喷水池与傅钟,后方建筑为文学院

1951年1月,台大植物系柏铨提议铸造纪念钟,纪念傅斯年校长。1951年4月,台大校务会议决议铸造纪念钟。[1]:634后由兵工厂所铸制。兵工厂在铸制这口钟时,铸了两口:除了傅钟之外,另一口置放于国立成功大学校园之中。据1951年11月27日傅校长逝世周年纪念筹备会纪录,筹备会规划于民国40年12月20日10时安葬时,敲纪念钟(傅钟)五十五响,向在55岁时为台大鞠躬尽瘁的傅校长致敬。

敲第一声的是傅斯年的妻舅、时任行政院政务委员俞大维,然后是由兼办行政大楼开水炉房工作的工友以人力敲打;当台大取消行政大楼专职烧茶水的作业后,打钟人就专心敲钟。曾经是每节下课敲一次,每次有22响。曾任敲钟人的林进东向前台大学务处学生活动中心主任陈伯龄表示:“钟敲22下而不是21下。22的台语发音为‘离一离’,意涵著‘结束了,做到最后’之意。”但工友常会忘记敲了几下,因此有时候会听到非22响的钟声。[2]

2000年1月前,台大总务处事务组在顺应学校人力精简的要求下,将坚持多年的人工打钟传统改为电脑控制,同时钟声也定为21响,并立碑说明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其馀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Remove ads

象征

  • 台大校徽的元素之一为傅钟,勉励学子“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3]
  • 傅斯年校长所代表的学术自由、大学自主性的价值想像,已经成为台大校园的历史遗产。傅斯年连结著台大与北京大学的想像关系,并承继近代布尔乔亚自由主义将大学视为“公共领域中批判性言论的知识来源”。傅斯年以哲学家斯宾诺沙“贡献这所大学给宇宙”的精神办学,在反共威权统治时成为台湾社会学术独立、抵抗政治高压的象征,也使台大成为学术风气最自由的高等学府。虽然在校园的真实空间内,傅钟的存在不巨大也不沉重,但它的空间是一种表征(再现)的空间(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纪念性不在于形体,在于寄托其上的自由学风,建构了台大校园主要的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钟声无形却清晰在象征的空间与人们的心中回响。[4][5]

相关新闻

  • 因位于行政大楼前方,曾作为学生集会地点。1988年5月11日因为校方中午将审核与普选有关的“学生会会长直接选举罢免暂行办法施行细则”,也为了纪念“五一一”普选纪念日,号称“五一一行动委员会”的学生临时组织,以汽球、鲜花、锣鼓、黄布条等“庆典”形式,中午十二时在台大校门口集合,后于“行政中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口号声中,走向台大行政大楼傅钟前,展开系列纪念活动。当时新兴的学生社团如环保社、劳工社等,也分别陈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6][7]
  • 1989年5月11日中午同样为纪念“511”,亦有学生10馀人组成的“反幽灵剧团”,在傅钟前以肢体语言与鼓声等行动剧,来传达学生争取校园改革的努力,并游行到校门口,沿途多位义工发放传单给围观的群众,当时台大校方派人观察,也有警方维持秩序。[8]
  • 2005年6月,由台湾大学校园导览解说社等单位举办台大校园十二美景票选,傅钟入选为其一。[5]
  • 2005年9月16日新生始业时,时任校长李嗣涔曾问:“台大精神象征─傅钟为何总是敲21响?”以勉励新生主动求知找答案,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他还会问一次,希望到时大家都已知道。[9]
  • “传”与“傅”两字在正体中文中字型相近,所以在校内的介绍看板将此钟写为“传钟”。在2010年校方也发现此事,但却迟迟没有更正[10]

轶事

  • 台大学生曾经流传:只要考前在傅钟前面读书或约会等活动,必定会被当掉或分手。但后来经校方澄清非属事实,但至今许多台大学生仍都相信这个传闻是真的。[11]
  • 1990年代时,台大曾流传傅钟在深夜时有一女鬼会向路过者询问时间。[12]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