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布拉格学派

結構主義語言學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布拉格学派捷克语Pražská škola,英语:Prague school)又称布拉格语言学小组[1],是20世纪30年代受索绪尔影响[2],而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支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与哥本哈根学派[3]日内瓦学派相区分。代表人物有:特鲁别茨柯伊马泰修斯雅各布森等学者。

该学派主要认为语言是与其他社会现象有联系的符号体系。注重研究语言功能和音位,以及其他语言现象。对符号学音位学[4]文体学修辞学[5]语篇分析学[6]语言人类学[7]传播学[8]美学[9]表演艺术[10]戏剧[11]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

1926年,马泰修斯带头成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员有特鲁别茨柯伊雅各布森等现代语言学者。在1928年第一届国际语音学大会,1929年国际斯拉夫学大会,以及《布拉格语言学派著作专集》丛书出版以后,“布拉格学派”很快就闻名欧美学术界[12]。1929年至1939年,该学会出版了《布拉格语言学会会刊》,1935年至1953年出版了季刊《词与文》。1939年3月德军占领捷克后,学会成员流散,活动中断。二战胜利后短暂恢复。在1948年二月事件的影响下,学会于1953年解散。《词与文》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刊物[13]

理论

标记理论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为了描述音位系统中的一些对立现象,提出了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14]。具有某一特征的一方称为有标记项,而对方则称为无标记项[15]。这一理论运用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如反义词、动物名词的阳性和阴性、长尾及短尾形容词、动词的时间以及句子的词序等[16]

参见

脚注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