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廖行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廖行超(1895年2月12日—1972年),字品卓。云南省华宁县廖家营村人。民国38年(1949年)在云南省第一选区递补当选第一届立法委员[2][3][4]。
生平
廖行超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5月12日,其父为举人廖承需。由于家世许可,廖行超在年幼接受过私塾传统教育,并在新式教育推展开始获得接受近代教育的机会。宣统三年(1911),廖行超于昆明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丁班)第四期步兵科转接受军事教育。民国三年(1914)毕业,进入滇军部队服役。
毕业后,廖行超编入云南陆军步兵第二团任少尉候差,在民国五年(1916)反袁世凯帝制台面化,云南部队全响应蔡锷号召投入护国战争。廖行超所处部队部队被改编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第一支队(支队长朱德),为该支队中尉排长,后升连长,随部队北进四川省,曾在老鸦滩战斗中负伤。伤愈后,护国战争结束,部队重编为驻川滇军,廖行超因军功升为滇军第二师第四旅第七团第二营少校营附。
民国六年(1917),廖行超1917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第四混成旅司令部参谋,随部在四川沱江战役再度负伤。1919年任靖国联军总司令部中校参谋主任,1921年随军返回云南,任滇军第二师第四旅第七团第一营营长。
民国十一年(1922),任广东政府的北伐军滇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杨如轩)第一团团长,在陈炯明叛变后,北进湖南省的北伐军被迫中止作战。在云南系军事将领推举杨希闵取代张开儒成为主要代言人后,广西系、云南系、广东系等拥孙军事实力派达成共识结盟,共同围攻陈炯明,并在1923年初将陈炯明部队击败,使陈炯明被迫通电下野,支持陈炯明的粤军也退出广州,据守东江一带。
在陈炯明败退,孙中山尚未返回广州的1923年1月下旬,与吴佩孚缔成密约的沈鸿英发动江防事变,企图用武力消灭拥立孙中山的广东军政人物。当时部队已经进驻广州的廖行超在沈鸿英发动军事叛变,并引进方本仁指挥的北京政府军队时奋勇作战,击败了沈鸿英与方本仁部队。因滇军战功,孙中山返回广东后允诺扩张滇军阵容,廖行超因战功升任中央直辖滇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由于滇军第二师师长杨如轩与杨希闵结怨,同年7月杨希闵以“通敌”之罪嫌撤除杨如轩的师长职务,并指派廖行超接任滇军第二师中将师长,该师驻地于广州市西关。
民国十三年(1924)1月8日,兼任广东革命政府禁烟督办署帮办。3月,廖行超指挥的滇军第二师投入东江战役,并在该役将陈炯明系粤军逼出广州近郊,退守惠州以东。在广州商团事变爆发初期的8月,廖行超因为部队驻地收入仰赖自商团征税收入,并不期望孙中山对商团的强硬处理方式,曾与范石生合作企图施压孙中山与商团妥协,但未能成功。但在广州商团事变的操作后,孙中山对廖行超的忠诚开始起疑。
民国十四年(1925)2月,广东军政府发动国民革命军东征,廖行超指挥的滇军第二师在该战役没有建树。6月,云南系军事领袖杨希闵与广西系军事领袖刘震寰发动叛变,杨希闵在发兵前企图拢络廖行超与胡思舜等云南系军事实力派,但未能取得支持,但廖行超也没有积极响应任何一方,最后其指挥的建国滇军第二师遭到建国粤军消灭,兵败后廖行超化妆潜逃香港。建国滇军第二师的名称则由输诚投靠的滇军第四师(师长朱世贵)继承。
- 赴越南寓居,后到日本考察,继赴法国里昂大学学习。1933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十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围剿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兼总参议。1936年4月1日叙任陆军少将。1936年4月2日叙任陆军中将。任滇黔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5],后任总参议。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训练新编部队,任滇黔绥靖主任公署团务督练处处长
-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高级参谋,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
- 1945年2月,退役
- 1949年,安恩溥辞立法委员任云南省民政厅厅长,由其递补云南省第一区立法委员;1966年7月,注销立法委员名籍[6]
- 后参加云南各界拥政会常务干事,1952年土地改革时,被龙院村农会评为中农,被选为云南昆明制革厂代表、常务董事,入制革厂工作,1953年,参加昆明市盘龙区学委会学习,1955年,被列为国民党骨干,拘留审查三个月,昆明市法院判处管制两年。翌年撤消原判,免予处分,回云南制革厂看门,1957年,列席云南省政协第三届全体委员会扩大会议,出席工商联代表会议,1958年-1960年,在制革厂任采购员,产品质量核算员,1963年退休,1969年被昆明市华山南路居委会遣散保山县瓦房公社上永和大队劳动,1970年春返回昆明居住,1971年10月因膀胱癌逝世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