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彭佳屿

台湾基隆市的附属岛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彭佳嶼map
Remove ads

彭佳屿,又名草莱屿大峙山屿[1],当地渔民也称之为大屿台湾话Tāi-sū),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是台湾北方三岛中面积最大,且唯一有派员驻在的岛屿[1][2],行政上隶属于中华民国基隆市中正区管辖。彭佳屿距离台湾北部基隆港约56公里,航程约2.5小时;距离钓鱼台约140公里,使其作为中华民国宣示对钓鱼台列屿主权的象征。目前彭佳屿仍然是军事管制区,尚未开放一般人登岛观光。中华民国内政部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处计画把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北方三岛)附近海域划为“海洋国家公园”。

事实速览 彭佳屿, 自然地理 ...
Thumb
从台湾飞日本的航线上可见彭佳屿

2005年8月10日,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巡视彭佳屿,为岛上“海疆屏障”纪念碑主持揭碑仪式,成为首位登上彭佳屿的中华民国总统。[3][4]

2012年9月7日,总统马英九巡视彭佳屿,除宣慰岛上官兵,并与驻扎于东沙南沙海巡署部队视讯连线。[5]

2016年4月9日,总统马英九巡视彭佳屿,为彭佳屿气象站的“和平东海、国疆永固”纪念碑主持揭碑仪式。[6]

2022年1月28日,总统蔡英文玉山、彭佳屿气象站视讯拜年。[7]

Remove ads

名称来源

Thumb
林子平所撰写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中显示,彭佳屿当时被称作彭佳山

据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所撰写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中显示,彭佳屿当时被称作彭佳山。

彭佳屿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为有一户彭姓人家为避开械斗而举家躲避至此,而被称“彭家屿”。另说则从中国古籍记载为瓶架山推断“彭佳”应为“瓶架”之音转。

清代以来,台湾渔民称之为大屿(Tāi-sū),台湾日治时期的官府则称之“アジンコート”(Agincourt)。

历史

具纪载,早在1853年该岛即有人口居住,当时有20多户居民。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法军攻击基隆,岛上居民全数迁徙避难[1]。直到1906年日治时期才再次有人定居。1909年灯塔与气候观测所完工,为台湾地区纬度最高的灯塔。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彭佳屿遭到轰炸,岛上设施及民宅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居民全数迁居至基隆市仙洞岩地区[1]。目前岛上有灯塔和气象站作业人员、海巡署人员,为北方三岛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平均不到40人。而气象站和灯塔的作业人员,在岛上工作短则2年、长则25年[8]

地质地形

彭佳屿、花瓶屿棉花屿合称北方三岛,同时也是三岛中面积最大、地势较平坦的岛屿。该岛为海底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岛屿,因为强烈的海蚀作用,目前仅剩西半部。东、南、北三侧海岸都是断崖,有许多海蚀凹壁与海蚀洞,西侧倾斜稍缓。地势东高西低,灯塔的位置在岛的中央偏东,是火山口附近的高点,办公室与房舍则建在火山口上。

气候风力

冬天岛上东北季风强劲,阵风达11级风,台风时岛上风力最高纪录每秒80公尺,超过17级风。[9]

设施及建筑

彭佳屿拥有灯塔、气象观测站,并有直升机场,南方海岸有人工码头可上岸。

彭佳屿灯塔

彭佳屿灯塔于1909年落成,高约28.6公尺,为台湾地区第一座砖造灯塔,也是台湾第三高的灯塔建筑[1]。1909年9月20日开始点火至今,每15秒闪白光一次,为台湾海拔第三高的灯塔,灯塔顶端“一等旋转透镜”,是目前台湾地区最大的灯塔透镜[10]。目前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彭佳屿气象站

前身为1909年建立的彭佳屿灯台测候所,气象观测业务由灯台守灯人兼任。现为交通部中央气象署辖属四等气象测报机构之一,彭佳屿气象站也是气象局辖属台湾最北端的气象站。

生态资源

植物

彭佳屿风多且强,非常不适合高大的树木生长,自然植被都是草原物种,大多是芒草仅在灯塔围墙内背风处有少数几株灌木丛。每年四至五月间是岛上的铁炮百合的花季,有时成片开放热闹缤纷,为孤岛增添几许美景。铁炮百合的野外族群只分布在台湾岛北部、东部及离岛。

岛上另一种特别的植物是俗称“海芙蓉”的蕲艾,属于菊科多年生亚灌木,喜欢生长在海岸线边缘的岩石上,是一种稀有的名贵药材,用来治疗气喘肺结核高血压及背脊酸痛。

动物

  • 蛇类:王锦蛇(学名:Elaphe carinata)为黄颔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亦称棱鳞锦蛇、臭青公、臭青母。
  • 鸟类:早期文献(伊能嘉矩彭佳屿调查报告书’)记载,彭佳屿有信天翁的栖息地,可能因为灯塔的兴建与人为干扰,目前已不存在。
  • 鱼类:附近的海域也是良好渔场。

地理

  • 位于北纬25°37'46、东经122°04'17"。
  • 岛的周围约4,300公尺,面积约114公顷(1.1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8公尺。

气候

更多信息 彭佳屿(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910年迄今), 月份 ...

岛上状况

  • 水源:除了饮用水仍靠补给舰运补,其他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利用房舍的屋顶及集水坪,水管和雨水沟导引到储水槽。储水槽有两个,第一个先将杂质沉淀后,较干净的水再流到第二个储水槽供水。彭佳屿各月份降雨大致平均,春季与台风时雨水稍多,虽然总体雨量不多(气象观测站资料),但因人员也少,用水不虞匮乏。
  • 电力:各单位都备有发电机组,除供应灯塔发光所需,也供应人员的生活电。
    原有海军陆战队及海军近程雷达站,分别于海巡署成立及国防部精进案后移交海巡署[11][12]
  • 运补:岛上生活物资、油料与器材使用船只进行运补。航港局的巡补舰“运星舰”半个月一次的运补作业,运补时须靠小艇接驳人员和物资。气象站与海巡署则由渔船定期运补。有时风浪太大,小船不能下海,只好被迫折返,所以物资都需有额外的贮备。

岛上景点

对外通讯

参考文献

相关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