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后赵州郡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贵族刘渊麾下,屡立战功,势力强盛,控有晋朝的冀州,名义上臣属于匈奴汉国,实际上已经割据自立。汉昌元年(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十月,镇守长安的刘曜北上讨伐靳准,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王,称赵王元年,史称后赵

赵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灭割据青州的曹嶷,尽有青州。六年(324年)后赵扩展至淮河流域,东晋退至淮水之滨,徐州淮水以北陷于后赵。七年(325年)东晋司、兖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后赵,太和元年(328年)南侵东晋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带。同年刘曜亲征洛阳,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灭前赵,关陇地区大部和弘农、上洛郡等地为后赵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称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与后赵帝石虎联军灭段部鲜卑,幽州之地全入后赵。史称后赵强盛之时,“其地南逾淮、汉,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参 1]

石虎在位时期,东晋复夺沔水流域一带。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举兵,一度攻克后赵长安,有众40馀万。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尽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荆4州及魏尹、广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为帝,建立冉魏。与此同时雍、秦2州及汲郡、河内郡、黎阳等为前秦控制,幽、营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龛,凉州入前凉,朔州复为羌胡占据,淮南入东晋。后赵仅能控制司隶的襄国郡、并州、兖州、豫州、徐州、荆州、冀州部分地区。永宁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杀,后赵亡。永兴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虏冉闵,冉魏亡。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以下州郡县沿革,根据近人著作及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主要依据书目如下:

其馀书目见参考资料览。

司隶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冀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洛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幽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营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并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青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徐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兖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豫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Remove ads

扬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荆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雍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秦州

更多信息 州名, 州治 ...

朔州

更多信息 州名, 州治 ...

凉州

更多信息 州名 (郡数), 州治 ...

杏城镇

更多信息 军镇名称, 军镇治所 ...

出处

  1. 《读史方舆纪要》卷3〈历代州域形势三〉。
  2.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二年〕三月,东海王越镇鄄城。刘元海侵汲郡,略有顿丘、河内之地。……秋七月甲辰,刘元海寇平阳,太守宋抽奔京师,河东太守路述力战,死之。……(十一月)己酉,石勒寇邺,魏郡太守王粹战败,死之。……(永嘉四年)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卷104〈石勒载记上〉:““建兴元年,石季龙攻邺三台,邺溃,刘演奔于禀丘,将军谢胥、田青、郎牧等率三台流人降于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以抚之。”
  3.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相州〉:“石季龙自襄国徙都之,仍改〔魏郡〕太守为魏尹。”
  4.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晋以怀帝讳,改邺为临漳县,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
  5. 《太平御览》卷120〈偏霸部四〉:“延熙元年七月,改顿丘为卫国,分魏郡立黎阳。”
  6. 《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八〉:“任县,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巨鹿郡之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后赵石氏于此置苑乡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
  7.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襄国〕……至季龙徙都邺,为襄国郡。石氏既灭,罢之。”
  8.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四〉:“南和县,……石赵属襄国郡。”
  9. 《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东道五〉:“馆陶县,……石赵移阳平郡理此。”
  10.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邢州内丘县〉:“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晋于此立中丘郡,石赵改为赵安县。”;《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内丘县〉:“《赵记》云:晋于此立中丘郡。《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安县。”
  11.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南栾,二汉属钜鹿,晋罢,后复。”;《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尧山县〉:“《十六国春秋》曰:石季龙建武六年分赵郡之柏人,立南栾县。”
  12.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曲阳,二汉、晋属赵国,曰下曲阳,后改。”
  13. 《晋书》卷97〈石季龙载记下〉:“广阿蝗。季龙密遣其子邃率骑三千游于蝗所。”《资治通鉴》卷95:“〔咸和八年夏〕广阿有蝗,虎密使其子冀州刺史邃帅骑三千游于蝗所。”;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案此则后赵有广阿县,未知何时复立也。”
  14. 《晋书》卷96〈石季龙载记上〉:“咸康元年,……分瘿陶之柳乡立停驾县。”
  15. 《资治通鉴》卷94:“〔咸和四年〕329二月,后赵群臣请后赵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弘为太子。以其子宏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单于,封秦王;斌为左卫将军,封太原王;恢为辅国将军,封南阳王。以中山公虎为太尉、尚书令,进爵为王;虎子邃为冀州刺史,封齐王;宣为左将军;挺为侍中,封梁王。又封石生为河东王,石堪为彭城王。”;卷95:“〔咸和八年〕333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为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以魏郡等十三郡为国,总摄百揆。虎赦其境内,立妻郑氏为魏王后;子邃为魏太子,加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次子宣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冀州刺史,封河间王;韬为前锋将军、司隶校尉,封乐安王;遵封齐王,鉴封代王,苞封乐平王;徙平原王[注 6]斌为章武王。……〔咸康三年337正月〕辛巳,虎依殷、周之制,称大赵天王。即位于南郊,大赦。立其后郑氏为天王皇后,太子邃为天王皇太子,诸子为王者皆降为郡公,宗室为王者降为县侯。”;卷98:“〔永和五年349正月〕赵王虎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太宁,诸子皆进爵为王。”[注 7]
  16.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十二〉:“虏口镇城:今邑理也。自石赵、苻秦、后魏,并为博陵郡,理于此。州理城:晋鲁口城也。”
  17. 《太平寰宇记》卷58〈河北道七〉:“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
  18. 《水经注》卷5:“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卷9:“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
  19. 《资治通鉴》卷91:“〔太兴二年夏,〕赵固死,郭诵留屯阳翟,石生屡攻之,不能克。……〔太兴三年二月,〕赵将尹安、宋始、宋恕、赵慎四军屯洛阳,叛,降后赵。后赵将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复叛,降司州刺史李矩。矩使颖川太守郭默将兵入洛。石生虏宋始一军,北渡河。于是河南之民皆相帅归矩,洛阳遂空。”;《晋书》卷95〈石勒载记〉:“勒司州刺史石生攻晋扬武将军郭诵于阳翟,不克,进寇襄城,俘获千馀而还。”
  20.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聪以洛阳为荆州,及石勒,复以为司州。石季龙又分司州之河南、河东、弘农、荥阳,兖州之陈留、东燕为洛州。”
  21. 《资治通鉴》卷99:“〔永和七年〕五月,赵兖州刺史刘启自鄄城来奔。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以廪丘、许昌等诸城来降;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其地来降。”
  22.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后石季龙改陈留郡为建昌郡,属洛州。”
  23.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阳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后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阳。)白马、平昌、考城凡四县。……东郡领白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此是。)东燕(别见。)三县。”
  24. 《读史方舆纪要》卷11〈北直二〉:“平谷……晋省。石赵复置。”
  25. 《资治通鉴》卷96:“〔咸康五年〕虎以其抚军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征东将军、营州牧,镇令支。”
  26. 《读史方舆纪要》卷11〈北直二〉:“俊靡废县在县北。汉县,属右北平郡。后汉因之。……晋属北平郡,后废。”
  27. 《魏书》卷1〈序纪〉:“〔穆帝三年〕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句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附,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
  28. 《晋书》卷14〈地理志上〉:“自惠怀之间,离石县荒废,勒于其处置永石郡。”;《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石州,……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魏黄初三年复置离石县,晋惠帝末刘元海起于河西,攻陷郡县,其离石又没于贼。石勒时改为永石郡。”;《太平寰宇记》卷42〈河东道三〉“石州,……为太原郡地。两汉为西河郡地,……晋惠帝以刘元海为离石都尉,故元海起事于此。后石勒改为永石郡。”
  29. 《晋书》卷14〈地理志上〉:“〔石勒〕又别置武乡郡。”卷96〈石季龙载记上〉:“武乡长城徙人韩彊获玄玉玺”;《十六国春秋纂录》卷2:“〔赵王石勒三年〕冬十月,勒亲与乡老齿坐,懽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也,其复之三世。’”;《魏书》卷106〈地形志上〉:“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元和郡县图志》卷13〈河东道二〉“石赵时,〔武乡县〕改属武乡郡。”;《太平寰宇记》卷50〈河东道十一〉“武乡县,本汉涅氏县地,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郡涅、沾二县置武乡郡,县属焉。”
  30. 《晋书》卷15〈地理志下〉:“自永嘉丧乱,青州沦没石氏。东莱人曹嶷为刺史。造广固城。”卷95〈石勒载记下〉:“曹嶷降,送于襄国。勒害之,坑其众三万。季龙将尽杀嶷众,其青州刺史刘征曰:‘今留征,使牧人也;无人焉牧,征将归矣。’季龙乃留男女七百口配征,镇广固。”;《元和郡县图志》卷10〈河南道六〉:“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
  31. 《晋书》卷88〈孝友传·桑虞〉:“石季龙太守刘征甚器重之,征迁青州刺史,请虞长史,带祝阿郡。”
  32. 《宋书》卷35〈州郡志一〉:“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
  33. 《晋书》卷97〈石季龙载记下〉:“初,谶言灭石者陵,寻而石闵徙兰陵公,季龙恶之,改兰陵为武兴郡。”
  34. 《资治通鉴》卷98:“〔永和五年十一月〕,鉴即位,大赦。以武兴公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
  35. 《宋书》卷36〈州郡志二·陈郡太守〉:“穀阳令,本苦县,前汉旧淮阳,后汉属陈,《晋太康地志》属梁,成帝咸康三年更名。”
  36. 《太平寰宇记》卷141〈山南西道·商州丰阳县〉:“晋太始三年分商县之地置丰阳县。因丰阳川以为名,寻废。”;《晋书》卷112〈符生载记〉:“雄遣菁掠上洛郡,于丰阳县立荆州。”
  37.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下〉:“石安,石勒置。”;《太平寰宇记》卷26〈关西道二〉:“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县之所。”;《长安志》卷13:“前赵石勒于渭城置石安县。”
  38. 《晋书》卷95〈艺术传〉:“赵兴太守籍状收送诣〔石〕季龙。”
  39. 《太平寰宇记》卷34〈关西道十〉:“〔废鹑觚县〕,石勒改为赵平郡。”
  40. 《太平寰宇记》卷31〈河北道二〉:“《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云阳〕县,置抚夷护军。’及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后氐羌反,又立护军,刘、石、苻、姚因之。”
  41. 《太平寰宇记》卷35〈关西道十一·坊州〉:“魏、晋陷于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重兵守之。”

注释

  1. 任县在襄国、南和2县之北,亦属襄国郡辖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79页)
  2. 西晋河内郡尚领有武德县,《晋书·石勒载记》记载“时刘聪攻河内,勒率骑会之,攻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怀帝遣兵救之。勒留诸将守武德,与王桑逆巨于长陵。巨请降,勒弗许,巨逾城而遁,军人执之。勒驰如武德,坑降卒万馀,数梁巨罪而害之。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则永嘉四年(310年)石勒破武德县,杀晋冠军将军梁巨后废县。
  3. 《晋书·地理志》遗漏此县,《晋书·石勒载记》有武德县的记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河内郡有此县。
  4.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刘曜败季龙于高候,遂围洛阳。勒荥阳太守尹矩、野王太守张进等皆降之,襄国大震”,时为赵王十年(328年),则此年以前野王郡已立,设立年份当在318年复立河内郡、汲郡之时。
  5. 《晋书·地理志》作“东安陵”,《晋书·明帝纪》、《五行志》及《宋书·五行志》记载“饶安、东光、安陵三县火”,则后赵时已改名安陵。
  6. 《晋书·石勒载记》作“太原王”。
  7. 石虎诸子进爵为郡王而可考者,为燕王石斌、乐平王石苞、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沛王石冲、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新兴王石祗8人,而襄城公石涉归、上庸公石日归2人血缘关系不明。
  8. 后赵废狐奴县年份不明,《晋书·石季龙载记》记石虎“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洛四州之地”,时间在建武六年(340年)时,疑狐奴县在此年废县。
  9. 后赵废俊靡县年份不明,《晋书·石季龙载记》记石虎“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洛四州之地”,时间在建武六年(340年)时,疑俊靡县在此年废县。
  10.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原郡尚领有狼孟、于离、盂、京陵4县,狼孟县西晋末废县,其馀3县可能也在十六国战乱时废。
  11.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新兴郡尚领有广牧县,西晋以后不见,盖十六国战乱时废。
  12.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称帝时领有24郡,有定襄郡无新兴郡,当石勒取得新兴郡后改名为定襄郡。
  13.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雁门郡尚领有汪陶、葰人2县,无楼烦、阴馆2县,盖永嘉以后置废。
  14. 西晋为“东安平县”,至前燕时已改称“安平县”,盖永嘉以后改名。
  15. 牟发松列后赵世临朐县属平昌郡。
  16. 据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考证,济南郡尚领有菅、邹平4县,邹平县西晋末时废,菅县西晋以后不见,盖十六国战乱时废。
  17. 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考证祝阿郡领县仅得祝阿1县,其馀领县不明。
  18. 胡阿祥等认为傅阳、武原、梧、广戚4县在永嘉之乱后见废。(《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93页)
  19. 《晋书·地理志》下邳郡尚领有北凌县,十六国时已不可考。牟发松等误以《太平寰宇记》卷17的凌城废县即下邳郡北凌县,实际上是广陵郡凌县。
  20. 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95页注释3。
  21. 牟发松等认为东安郡尚领发干县,据胡阿祥等考证,实际上是侨县。
  2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以武德国单立,下领武德县。案武德县为河内郡废县,又冉闵封武德王以前曾封武兴公,盖武德国实际由武兴郡改置。
  23. 《晋书·地理志》临淮郡尚领有高邮县,为东晋所据,后移属广陵郡。
  24. 牟发松等认为后赵淮陵郡尚领有广陵郡的淮浦县。

参考资料

书籍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牟发松毌有江魏俊杰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 史霖,《十六国时期汉赵国疆域政区的变迁》,上海:复旦大学,2010
  •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台北:鼎文书局,1987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地图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