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攻壳机动队 (1995年电影)
日本動畫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攻壳机动队》(日语:GHOST IN THE SHELL/攻殻機動隊,英语:Ghost in the Shell)是一部于1995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由押井守执导,伊藤和典编剧,剧情改编自士郎正宗创作的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本片由Production I.G公司担纲动画制作,也是《攻壳机动队》系列动画首作。
本片设定在2029年的高科技未来,剧情围绕著女主角草薙素子展开。草薙是全身义体的机械生化人,隶属公安九课,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也试著探索自己的存在意义。本片部分画面结合了当时新兴的电脑动画技术。
《攻壳机动队》于1995年9月底在东京国际影展上举行全球首映礼,11月18日起在日本院线上映。其制作水准广受好评,深刻的哲学意涵和未来议题探讨也引起外界的讨论热潮;本片亦成功打进美国市场,被公认为日本动画史上的里程碑,许多好莱坞导演和作品也受到本片影响,包含詹姆斯·卡梅隆和《骇客任务》。
本片续集《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于2004年上映,剧情延续本作结局。2008年,本片仿照续集的规格进行重制,以《攻壳机动队2.0》的名义在日本重映。
Remove ads
剧情
2029年,电脑科技高度发展,造成电脑犯罪和国际恐怖行动的出现[7]。公安九课在市容很像香港的日本城市“新港市”中执行各种秘密任务。九课因为不顾正当程序的自作主张,强硬行事,往往与政府其他部门起冲突,例如负责外交的公安六课就与公安九课不合。另一方面,公安九课之中的重要人物、全身是义体的机械生化人草薙素子,对于自己的现状一直隐隐感到不满。
有一天,公安九课因为一件外国政要的刺杀未遂案而开始追查神秘的骇客“傀儡师”。傀儡师能透过网路入侵人脑,植入虚拟记忆,再利用记忆被窜改的对象来达成目的,此次骇入的是日本外务大臣的口译生化人。公安九课没有成功追查到傀儡师,仅有捕获遭到其控制的人,但此时藏有傀儡师的“灵魂”的机械生化人却逃脱制造公司的控制,并因此来到九课。公安六课得知消息后,赶来绑走傀儡师。
因为草薙在事前就推测出公安六课的绑架行动,促使公安九课成功拦截傀儡师,并发现傀儡师并不是人类,而是公安六课设计来操纵人类的电脑程式“2501计画”。2501计画在意外中产生自觉意识,决定逃出公安六课以求生存,并且要求和草薙的灵魂“融合”以求进一步发展。草薙最后在搭档巴特的协助与掩护下,打倒6脚型思考战车T08A2“Arachnida”,与傀儡师完成融合并且脱离政府掌握,下落不明,其意识与整个网络融合。
Remove ads
配音员
按照配音员名单排序:
按照配音员名单排序:
Remove ads
制作团队
- 原作:士郎正宗[1]
- 剧本:伊藤和典[1]
- 演出:西久保利彦
- 人物设定:冲浦启之[1]
- 作画监督:冲浦启之、黄濑和哉
- 机械设定:河森正治、竹内敦志
- 枪械设定:矶光雄
- 布局:渡部隆、黄瀬和哉、冲浦启之、竹内敦志、末武康光
- 美术设定:渡部隆
- 美术监督:小仓宏昌
- 色彩设定:游佐久美子
- 摄影:白井久男
- 剪辑:挂须秀一
- 概念摄影:樋上晴彦
- 音乐:川井宪次[1]
- 音响监督:若林和弘
- 混音监督:井上秀司
- 制作:讲谈社[1]
- 制作协力:万代影视、日漫娱乐[1]
- 动画制作:Production I.G[1]
- 制片人:水尾芳正、松本健、弥富健一、石川光久(Production I.G)
- 执行制片人:宫原照夫、渡边繁、安迪·法兰
- 导演:押井守
Remove ads
制作过程

本片是押井守导演的第10部电影[注 5][15]。本片改编自士郎正宗创作的同名日本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16]:95,相关剧情出现在原作第一部第一章〈PROLOGUE〉、第三章〈JUNK JUNGLE 2029.7.27〉、第九章〈BYE BYE CLAY 2030.7.15〉、第11章〈GHOST COAST 2030.9.18〉和第12章〈EPILOGUE〉[17]。在企划阶段,士郎正宗就有向押井表示不必在意原作的故事[18]:371。
押井谈到本片的起点时表示:“我的直觉告诉我,(《攻壳机动队》)这则有关未来世界的故事中,蕴含了一则给现今世界的启示;而且我自己也对电脑有兴趣。我对《机动警察》[注 6]也有类似的感觉,于是我觉得拍一部以不远的未来为背景的电影应该会很有趣。即使是好莱坞出品的电影,也没几部能明确地描绘出电脑的影响力和威力。我认为用动画更能有效地传达此一主题。”[19]在日后的采访中,押井进一步指出,科技改变了人们,并且已经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他也表示,他在片中对哲学元素的运用让制片人很失望,因为此举会使动作场面减少。押井承认有更多动作场面的电影会更卖座,但他无视制片人的意见,还是选择拍这种电影。[20]
2019年初,押井上节目时表示,有5部电影对他制作本片起到了重大的影响:美国电影《飞碟征空》(1955年)、日本电影《白马城的新娘》(暂译,白馬城の花嫁,1961年)、美国电影《2001太空漫游》(1968年)、法国电影《日以作夜》(1973年)和美国电影《银翼杀手》(1982年)[21][22]。当中的《银翼杀手》之风格和故事与《攻壳机动队》系列具有关连性,也因此常被放在一起讨论[23][24][25]。
动画中的最后一幕是草薙素子进入网路世界,2017年押井受访时表示这反映了现代的世界,类似现代人透过网路对外连结的概念。然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现代人是进化的,从人们的压力来看甚至是恶化[26],被问到如果要重拍本片是否会改变原有结局时,押井表示不会,因为结局就如片名“Ghost in the Shell”,不会有人知道最后在那个“壳”(Shell)当中的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而这也能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复杂。[26]
Remove ads

本片的设定相较于原作漫画,风格上更为严肃。本片的人物设定兼作画监督冲浦启之将草薙素子设计得比原作漫画还要老成且严肃,原作里草薙带有喜剧元素的表情和叛逆表现也不复存在。为了配合电影版草薙的心理年龄,冲浦也将她的身体年龄调整得更加成熟,有别于漫画中二十来岁的年轻身躯。[19]此外,孩子气的“攻壳车”也被删去[16]:96。对于本片的背景设定,押井表示,想到未来的场景,脑中第一个浮现的是一座亚洲城市,但现实中不可能真的找得到。他最后选择以香港的街道实景作为场景原型。[27]他也指出,香港是绝佳的电影题材,因为香港有数不尽的招牌和标志,以及嘈杂的声响[19]。本片的机械设定竹内敦志表示,本片虽然没有点明背景是哪里,但很明显就是香港,因为香港切合本片的主题:在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中,新事物和旧事物会在一种奇怪的关系下并存。在摄制影片之前,美术师们画了一些草图,这些草图强调了香港混乱、迷惘、不知所措的一面。[27]
Remove ads
本片采用了一种名为“数位生成动画”(digitally generated animation,DGA)的数位动画技术,将赛璐珞动画、计算机图形和音频以数位格式输入并加以结合。DGA在当时属于相当先进的技术,融合传统赛璐珞动画和新兴电脑技术之馀,拥有的数位赛璐珞作图功能还附有视觉显示器。[19]对于外界认为《攻壳机动队》是数位动画,押井在受访时澄清,本片虽然有使用数位科技,但《攻壳机动队》完全是部类比动画:“制作上几乎都是采纯手绘,CG的部分只有五十至六十影格,其他部分则全为手绘。(……)我们只是巧妙地让它看起来像是数位动画。”[28]:279
本片的剪辑工作则是以Avid科技的AVID系统进行,选用的理由是其拥有多用途、低限制,还可以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媒材。产出的数位赛璐珞动画中也包含原始画稿、构图,剧组会以传统赛璐珞动画技术进行处理,目的在于营造出深度感及唤起人们的情感。在画面背景的制作上,剧组用上了效果类似摄影机镜头的滤光器,将近景扭曲,使远景失去焦点,从而呈现出画面深度和动感。《攻壳机动队》采用了独特的打光方式,剧组在对光源的把控下,将亮光与阴影合成在赛璐珞片上,不同于一般采用明暗对比的手法。美术监督小仓宏昌称其为“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打光技术”。[19]
片中的部分特效是使用TIMA软体完成的,例如开头草薙使用“热光学迷彩”[注 7]的桥段。制作该片段时,剧组使用单一张画稿,在不变更原画稿的前提下对画面进行处理,接著结合背景,产生画面扭曲的视觉效果,最后将成品重新录进镜头里就大功告成。另一方面,虽然本片中出现的视觉显示器在技术上不难打造,但剧组还是在外观上进行了多番修订,尽其所能地呈现出未来的感觉。CG在制作中还起到了创建图像和效果的功用,并让它们看起来“能被大脑所理解”。[19]
本片片头的开场动画是人的全身义体的制作过程[30]。穿插在开场动画的工作人员名单由CG监督田中雄一打造。这段名单的画面中先是闪过一连串的数字,最后留下一批工作人员的罗马字姓名,如此反复数次。田中先将工作人员的罗马字名单转换成数字,接著将其输入电脑,进而生成了观众所见的名单。担纲演出(即动画监督)的西久保利彦负责的部分是写实,力求精准呈现动作和效果。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人员甚至到关岛的一座设施研究枪械。西久保表示,片中的坦克桥段就是本片崇尚写实的一个例子:子弹击中金属时产生了火花,但击中石头时则没有。[19]
制作《攻壳机动队》时,剧组采用高档次的录音室,以呈现卓越的音质为目标[19]。录音过程中,剧组会使用当时新兴的录音技术“Spatializer”(空间感产生器)[注 8]来修饰人声,尤其是制作剧中角色在电子脑中对话的片段时[19]。
配乐
本片的配乐由川井宪次谱曲。本片的主题曲为〈谣〉,在片中共出现三次,依序为片头(谣I)、中场(谣II)和片尾(谣III)。歌词采用古典日语[19],曲风上则结合保加利亚和声[32]和传统的日本古风音乐[33]。原声带于1995年11月22日发行[34]。《2.0》重映后,新版原声带于2008年12月17日发行,翻新原有曲目[35]。
上映
《攻壳机动队》于1995年9月底在东京国际奇幻影展上举行全球首映礼[7],11月18日起在日本上映[36][37]。
本片的全球总票房达到1000万美元,但未能回收成本[9]。
本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裸体镜头,日本的电检单位映画伦理委员会曾对此表达意见[36]。《联合晚报》的报导认为,片中出现的裸露画面目的在于表达剧情和意涵,并非淫秽煽情[36]。本片在美国被分为R级[38],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BBFC)分为15级[39],后来在台重映时被分为保护级[6]。
1996年4月26日,《攻壳机动队》日本版VHS于日本发售[40]。日本版DVD于2004年2月25日发行[41],特别版于2004年12月发行[42],内容经过数位修复,提高画质和音质,并包含角色档案、导演自传、预告片与预览等特别收录[43]。日本版蓝光光碟于2011年4月22日上市[44]。4K Ultra HD蓝光光碟双片套装于2018年6月22日发售[45]。
《攻壳机动队》北美版VHS于1996年6月18日由日漫娱乐发行,北美版DVD则由锚湾娱乐于1998年3月31日发售[46][47]。北美版DVD经过全面修复和数位重制,并额外附有一段长30分钟的幕后制作花絮[48]。
2017年,台湾的劲艺多媒体代理了本片的原版DVD[49]。
1996年8月24日[50][51],《攻壳机动队》的VHS以20万份的销量登上美国《告示牌》杂志影音排行榜冠军,是日本电影和动画电影的首例[42][52][53],引发外界关注[28]:8。截止至2002年,本片的家用媒体在全球已售出超过130万份[54],其中在日本卖出10万份,在美国则卖出了超过100万份[53]。2006年1月,本片在Nielsen VideoScan列出的北美地区日本动画电影DVD销量排行中排名第八[55]。
- 《攻壳机动队》Photo CD(GHOST IN THE SHELL 攻殻機動隊 PHOTO-CD)
- 《攻壳机动队:灼热的都市》(攻殻機動隊 灼熱の都市)
- 番外小说,作者为远藤明范。
- 《攻壳机动队2:Star Seed》(暂译)(攻殻機動隊2 Star Seed)
- 《灼热的都市》的续集。
- 《分析攻壳机动队》(暂译)(THE ANALYSIS OF攻殻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 设定资料集。
2008年7月12日,为了纪念押井的新作电影《空中杀手》上映,本片以新版《攻壳机动队2.0》(GHOST IN THE SHELL/攻殻機動隊 2.0)的方式限定重映[61][62],放映地点包含日本东京都、大阪市、名古屋市、福冈市和札幌市的各一处电影院[63]。押井守表示,本片和续集《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在整体视觉风格上有落差,让他想翻新本片[64]。《2.0》版的一些片段经过续集《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采用的新技术“3D-CG”重新制作,并新增一个全新的片头,减少一些简短的画面,整题而言片长稍微延长[65],但剧情不变。《2.0》的整体画面色调由原版的蓝、绿色系,调整为与《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相同的偏橙色系,配乐也翻新成6.1声道[61]。部分配音阵容与对白、配乐、音效,均在美国的天行者音效的协助下修改[61]。
《2.0》的DVD和蓝光光碟于2008年12月19日在日本发行[66][67]。北美版蓝光光碟则于2009年11月24日由日漫娱乐发行,包含原版和重制版[68][69]。2014年9月23日,日漫娱乐与锚湾娱乐在美国推出了HD高画质版的蓝光光碟[70][3]。
回响
本片在东京国际影展首映会[7]和洛杉矶试映会[36]上获得不错的评价,原作作者士郎正宗也给予认可[71]:116。影评汇总网站烂蕃茄上收集的59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有57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97%,平均得分7.9分(满分10分),该网站对电影的共识性评价写道:“《攻壳机动队》是令人惊艳的现代动画壮举,剧情具有深沉与复杂的论述,带给初来乍到的观众完美的诠释”[注 10][38],而Metacritic则根据14篇评论文章,其中12篇予以好评,1篇差评,1篇褒贬不一,给出平均分76(满分100),综合结果为“普遍良好的评价”[72]。
动画新闻网的乔纳森·梅斯(Johnathan Mays)称赞《攻壳机动队》将传统动画与电脑特效结合的成果,认为这部电影也许是动画史上的最佳综合体[73]。海伦·麦卡锡在《500部不可忽视的动画电影》(500 Essential Anime Movies)一书中也形容《攻壳机动队》是动画史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赞扬本片的剧本、“气氛十足的配乐”,并表示:“片中的动作场面媲美当今好莱坞大片,虽然只是CGI,但成果仍让人惊讶。”[74]。Twitch Film的影评尼尔斯·马蒂尔斯(Niels Matthijs)认为这部动画“不仅是日本动画界的重要作品,还与库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及塔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并列为三大书籍改编作品,其人气都超过原著,并赋予一个已经广受欢迎的作品品牌新的意义”,并将本片排在他最爱的电影名单的第48名[75]。《帝国杂志》编辑克拉克·柯林斯(Clark Collis)给予本片4颗星(满分5颗)的高分,称赞《攻壳机动队》的制作品质,但认为本片的剧情走向没有出人意表的地方[76]。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给予《攻壳机动队》3颗星(满分4颗)的好评,称赞片中的视觉效果、配乐和主题,但觉得本片“太模糊且隐晦,无法吸引广大观众群。电影一直到第二个小时的剧情才开始揭露全片的主旨。”[77]
2001年,《攻壳机动队》在《巫师》杂志列出的50大日本动画排行榜中名列第4名[78]。2004年2月,《Cinefantastique》杂志将本片列入“10大经典动画”之列[79]。2010年,《攻壳机动队》在Total Film50大动画电影排行榜中名列第35名[80]。本片是继《阿基拉》(1988年)之后第二部成功打进美国市场的日本动画电影[81]:47,在欧美被视为一部邪典电影[82][83]:104。2022年4月,“Japan Web Magazine”评选30部不限年份的最佳日本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排名第11名[84]。同年在《Paste》评选前100名不限年份的最佳日本动画电影中,《攻壳机动队》排名第4名[85]。2023年3月,本片在烂蕃茄发表“根据烂番茄评论家评比,100部不限时间的最佳日本动画电影”排行榜名列第11名[86]。
本片在第24届安妮奖获得5项奖项提名,为当时日本动画电影入围安妮奖提名奖数的新高纪录,直至2024年第51届安妮奖才被宫崎骏的《苍鹭与少年》与新海诚的《铃芽之旅》以入围7项奖项提名的纪录超越[87]。
《攻壳机动队》探讨多重议题的性质引来了诸多评论家和分析家进行解读。普遍被大众所关注的是本片的“哲学”层面[95][96][97],郑立明在《中央日报》上刊登的影评评论道,本片以高度发展的机器人促使观众去思考人的本质和存在意义:在比人类优秀的机器人诞生后,人类是为何而存在?[98]《动漫画设计》的著者王受之则指出,本片提出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人和机器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16]:96明治大学研究所特任教授冰川龙介也认为本片是对“人的本质的考问”[99]。
另一个受到探讨的层面在于“性”、“性别认同”和“自我认同”[100]。日本现代文学及流行文化研究教授莎拉琳·奥尔博(Sharalyn Orbaugh)表示:“整个故事围绕著性/性别认同的本质,以及在一个机械复制体已经取代有性生殖的未来世界中,找寻自我认同的课题。”[101]。开头草薙提到,她的大脑出现异常电波是因为月经来,但她的生化躯体其实不会有月经,恐怕也不能怀孕。鉴于该桥段以及描写生化躯体的复制过程的开场动画,奥尔博认为本片的主题是“后人类议题中关于繁殖和性的问题”。[30]《日本动画疯》(Anime Explosion!)的著者派屈克·德拉森(Patrick Drazen)也指出,草薙陷入了认同危机[13]:239。《进化与科技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Technology)的编者奥斯汀·柯贝特(Austin Corbett)表示,草薙的团队缺少性化情形这点,展现出草薙摆脱女性特质束缚的自由,并指出草薙“具有外露的女性气质,但同时也明确地不是女的”[注 11][102]期刊《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的编者卡尔·希尔维奥(Carl Silvio)认为本片是一部“带有反抗性质的电影”,原因包含片中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对后人类和后性别(post-gendered)题材之探讨,以及将人体的性特征给模糊化[103]。
也有评论从较现实的层面去探讨。《联合晚报》报导指出,本片在于强调人类与尖端科技的紧密性[36],王受之则认为本片也在探讨科技的发展和对人类的完善,究竟有没有底线和极限[16]:96。郑立明指出,本片在科幻片的外表下隐含政治斗争的丑陋情节,认为本片是“一幅科幻图像的政治寓言”[98]。
影响
《攻壳机动队》影响了许多知名的欧美电影制作者,在许多设定在未来的黑色电影也常看得见本片的影子[104][105]。《骇客任务》的主创者沃卓斯基姐妹曾将本片展示给制片人乔·西佛看,并说“我们想要把这个做成真的”[106]。《骇客任务》的部分内容也参考了本片,包含代码瀑布(取材自本片片头的工作人员名单)和透过后颈的接孔进入“母体”的设计[105]。其他与本片有相似之处的好莱坞电影还包含彼得·豪伊特的《夺命连线》(2001年)[107]、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2001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2009年)和乔纳森·莫斯托的《伪能叛变》(2009年)[105]。卡梅隆曾表示《攻壳机动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只启发了他[105][71]:67,同时也是《阿凡达》的灵感来源之一[95]。此外,本片也出现在《夺命连线》(海报出现在墙上)[108]和葛斯·范桑的1997年电影《心灵捕手》(剧中人物观看本片)[107]中。
对于本片影响了《骇客任务》这点,押井守在2005年受访时表示,两者的场景及人物是有点相似,但没有相关性。[109]
续集
续集《攻壳机动队2 INNOCENCE》是根据士郎正宗之原著漫画《攻壳机动队》第一部之第六章〈ROBOT RONDO 2029.10.1〉所改编[17],并且延续第一部电影中草薙素子与“傀儡师”融合后下落不明的剧情,于2004年3月6日在日本上映[110]。
备注
参考资料
额外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