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韵略易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韵略易通》是中国古代明正统年间(1442年)兰茂所著的一部韵书。该书在中国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所描述的语音系统反映了明朝初期官话的语音面貌,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语音断代的样本,因而对近古官话方言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它的体例结构亦与传统韵书不同,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音系组织模式,这在韵书的发展史上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现存的《韵略易通》有四种版本,其中最早的刻本现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韵略易通的音系特点
《韵略易通》以一首《早梅诗》胪列出了它的全部二十个声母。本书的体例编排,声母的排列就依照著这首诗的字序。全诗原文及所对应声母的音值如下:[1]
该诗所胪列的声母反映了明初官话声母的语音特点,即:全浊声母已经清化,庄组、章组和知组声母已合为一类,对映后来普通话(国语)中卷舌音zh、 ch、 sh(ㄓ、ㄔ、ㄕ),有尖团的区别,牙、喉音声母的三、四等字仍未腭化,等等。它跟今天的官话方言(如北京话)已然相当接近。
该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也十分相似,仅将疑母字并入零声母,而卷舌音(中古音的知、庄、章组)没有明显对立的两套。
《韵略易通》共有二十个不分声调的韵部,如下表所列,各等呼的韵母以IPA写出列在所属各韵之右:[2]
《韵略易通》音系有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的入声与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相配,如上表之前十韵所示。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该音系有/-p/,/-t/,/-k/ 三个入声韵尾的对立。与成书早其百年的《中原音韵》相比——《中原音韵》在强调入声存在的前提下已将入声字归派到平、上、去三调的阴声韵,史称入派三声——而《韵略易通》中对入声韵尾这样的分派方式则与传统韵书如广韵、平水韵的格局保持了一致。由是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作者“守旧”的表现,当时官话中实际的入声应该已经并作一类并与阴声韵相配合了。
韵略易通的体系结构
该书放弃了传统韵书以四声分部(卷)以韵目为纲领的结构方式,而是先将二十个韵目分作可配入声(上表前十韵)和无入声(上表后十韵)两大类,以此为上下两卷,然后,每韵下按《早梅诗》字序分成二十个声母类,同声同韵者,且同等呼的合成一小韵,小韵下按四声进而细分成同音同调的小韵,其中平声字的阴阳两类以○隔开,前后无定。这种格局除了未明确指出等呼及平声的阴阳外已经和现代的同音字表没甚么两样了,所以说兰氏的审音能力是很强的,这在当时的确是别开生面难能可贵。这样的编排方式很方便读者查索检阅,这对后来的韵书编纂和音韵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韵略易通》成书后兰茂的同乡本悟和尚重刊了该书,整体结构未作改动,但在许多小韵后加上了“重X韵”字样,以表明某小韵与某小韵是同音关系,实际上是强调了云南方言的特点。本悟所刻之书亦名《韵略易通》。
参见
- 韵略汇通
- 五方元音大全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