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蜀僖王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蜀僖王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大梁村,为明朝第三代蜀王朱友埙的墓葬。1980年7月7日,“僖王陵”入选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包含僖王陵的明蜀王陵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而实行分封制度,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设王府于成都府。由于蜀藩为明朝西南各处土官来朝的重地,朱元璋下令将王府兴建得壮丽,以彰显明朝国威。蜀王墓葬则仿照王府形制兴建,僖王陵即是例证。僖王陵等蜀王墓葬有部分要素规格超越其他藩王,甚至为皇帝规格,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朱椿作为靖难之役中唯一明确支持朱棣,且在朱棣称帝后始终忠于朝廷的藩王,死后获朱棣以皇帝礼仪厚葬,后代蜀王亦破格享受同等待遇[1]。
朱友埙为献王朱椿之孙、追封庄王朱悦燫与王妃刘氏嫡第三子、靖王朱友堉同母弟,永乐七年(1409年)出生[2]:255,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获封罗江王[3],宣德七年(1432年)继承朱友堉成为第三代蜀王[4]。朱友埙于宣德九年(1434年)死去,谥号僖王[5],次年入葬[2]:258。
僖王陵于1978年[注 1]大梁子山麓石灵中学扩建时发现,发现时陪葬品已被盗,而地宫较为完好[6][7][8][1]。1980年7月7日,“僖王陵”入选四川省重新确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1996年11月20日,包含僖王陵的明蜀王陵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Remove ads
建筑
僖王陵为明蜀王陵的中心,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陵、怀王陵、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陵等其馀墓葬围绕僖王陵分布[1]。
-
僖王陵神道石像生
-
僖王陵坟冢
僖王陵地宫位于坟冢之前[2]:258,为仿木结构的三进三重殿四合院,仿照王府形制依比例缩小而建,主要建筑及构件皆与王府对应——墓室大门即王城正门,二门即王府正门,二门之内正殿之前即正庭,左右两厢即正殿两庑的左右二殿,墓室寝殿即王城寝宫等[1]。
从墓道可见墓门外长近1.5公尺、通高逾3.1公尺的八字墙。八字墙间原有金刚墙,发掘后拆除,墓门及上方庑殿顶门楼直接可见。门楼正脊两端有吻兽,左右垂脊有垂兽,顶部盖勾头筒瓦,下方加滴水板瓦,皆有龙纹。甬殿的两扇石门每扇宽、高、厚分别为1.21公尺、2.58公尺、0.16公尺,重逾2公吨,阳面各有9行9列门钉,大门及门柱略显朱红。81颗门钉及门上所刻五爪金龙图样超越其他藩王,为皇帝规格[1]。
-
墓道
进门后依次为甬道、前庭门殿、前庭、中庭门殿、中庭、棺室门殿、棺室。甬道、前庭、中庭两侧皆有厢房,棺室两侧有耳室。甬道内宽5.88公尺。前庭、中庭内宽一样,近7公尺。棺室内宽3.60公尺,棺室与耳室间的纵隔石墙各厚0.45公尺,每个耳室净宽逾1.20公尺。各殿房过道为明间,有门框立颊、门砧门斗、可开闭的双扇石门,前庭、中庭、棺室三殿门扇与甬殿一样宽厚,依次高2.62公尺、2.66公尺、2.95公尺。甬道中央立有《大明蜀僖王圹志》石碑,碑身分上下两部,以边框花纹区隔,上部刻有两条云中飞舞的五爪龙,两龙之间写有“大明蜀僖王圹志”,下部为说明墓主身分的正文。中庭中央、两侧与棺床前各放置有1张石造雕花供桌,中庭中央供桌下有1条石凳,式样仿照明代木造桌凳。棺室已无棺椁,剩下的棺座以厚石板镶嵌而成,上部镂空成汉式钱眼。藻井为八瓣莲花图,每瓣各刻八宝中的一件,八宝即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轮,在藏传佛教有修成正果的意味,殿顶有祥云图样,可见皇室的佛教信仰。寝宫正壁中央嵌有镂空陶雕彩釉五爪双龙盘,描金剥落而显现陶质,但骨节仍能以肉眼直观看清[1]。
-
甬道及《大明蜀僖王圹志》
-
前庭
-
中庭
-
棺室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