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昙摩流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昙摩流支梵文𑖠𑖨𑖿𑖦𑖨𑖲𑖓𑖰),汉译法乐,西域佛僧。以擅长律藏闻名。“昙摩”即昙摩,“流支”(梵文𑖨𑖲𑖓𑖰)意思是“乐趣、喜爱、兴趣、光彩、绚丽、光、色”等。

弘传经历:律学

后秦君王姚兴崇奉佛教,大兴正道,弘始年间(西元399年-416年) 是佛经传译的一段重要的时间。像是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西元404年),姚兴便“集义学僧数百馀人于长安中寺”,[1]进行译经的事业。与会的名僧有鸠摩罗什、弗若多罗等。 众所周知,鸠摩罗什的译经主要贡献在般若经的汉译上面,起到大乘佛教及般若思想的传播之功。至于律学方面,虽然鸠摩罗什曾受学于卑摩罗叉律师,对自己在律学上的理解也有相当把握,[2]但又有自己因缘上的法碍[3]。因此,律学的传播从昙柯迦罗开始,其后主要是弗若多罗。僧传记载弗若多罗“少出家,以戒节见称,备通三藏而专精十诵律部。”[4]所以当姚兴在长安集结精通义学的僧人译经时,鸠摩罗什便请弗若多罗背诵出《十诵律》的梵文本,再由罗什本人译成晋文。可惜,只进行到三分之二,弗若多罗便罹疾弃世。[5]

根据《高僧传》所记,精通律学的昙摩流支在弘始七年到达长安,正好可以接续律学的弘传。[6]这个因缘由净土名僧慧远发动,写了一封信给昙摩流支。信中表明:律学的传播本在鸠摩罗什和弗若多罗身上有了好的开始,却也因为弗若多罗的逝世而起了变化。现在知道昙摩流支对于戒律精通且娴熟,因此,个人极为渴慕得到完整而究竟的戒律传授,恳请流支能够将《十诵律》的汉译完成。[7]昙摩流支接受了慧远的请求,精过周研的讨论研议,制定翻译的条例要点后,由流支诵出梵文本,再由罗什翻译,共五十八卷。[8]鸠摩罗什虽然觉得《十诵律》的部头篇幅过大,但来不及删修,就辞世了。[9]其后由卑摩罗叉将初稿带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石涧寺,补译出《善诵毗尼序》(或称《毗尼诵》)三卷,整理为六十一卷。 至于昙摩流支,法师慧观本欲请下京师。但流支却认为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便要往没有律教的地方进行弘法。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10]

Remove ads

同名异人

(二)昙摩流支,南印度人。夙志弘道,北魏景明年间至洛阳。景明二年(501)于白马寺译出《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正始年间,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金色王经》一卷。其馀事迹及生卒年等不详。

又据《续高僧传》卷一菩提流支传载,后周天和年中,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奉敕译出《婆罗门天文》二十卷。以年代稍迟,恐非同一人。〔历代三宝纪卷三、大唐内典录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六〕 p6237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