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校正回归

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校正回归是由中华民国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于2021年5月22日14时指挥中心每日例行记者会时提出的新名词,意指将延后登录的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台湾确诊病例数依采检时间追加到之前公布的数据,以正确反映并研判疫情趋势之统计方法,相同或类似的概念在英文称为 backlog[注 1]、retrospective adjustment[4] 或 data revision[注 2][7][8],通常翻译为“待办”或“积压”案件的“补缺”或“补登录”。由于对此新词汇的陌生,引发民众热议,陈时中强调这是“掀牌”[9],指挥中心专家谘询小组委员李秉颖表示“用大白话说就是修正数字”,强调指挥中心只在意疫情有没有被控制。[10]

2003年时曾先后以专家与行政院卫生署署长身分参与处理自广东传来之SARS疫情的前中华民国副总统陈建仁表示,当年在防治SARS时就有这样的情况,现在要进行快筛、PCR检测,加上通报、疾病管制署归类而延误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回填”,这很正常,本来就该这样做。[11]

自5月22日指挥中心公布400例校正回归后逐步降低至6月6日的8例,此后即无各地累积逾期而未及公布的检测结果。[12]

Remove ads

概念功能与定义标准

全世界都可能有检验量能不足的问题,[13]例如,周末与周间的工作人员数与检测量有所不同,检测量能不足时产生“backlog”(积压量),检测量能恢复时新病例数就会回升。此调整(大多为追加确诊数或死亡数[14])与“时间差”(即使美欧在量多时都可能要等上10天[15])的概念已于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于中国大陆湖北省武汉市首次爆发后早已屡见于中国大陆[16][17]印度[17]日本[18][1]新加坡[19]美国[20][21][1][2]英国[22][23][1][2]加拿大[2][24][25][26]法国[27]德国[28]智利[17]南非[29]等各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之统计数据,世卫组织于2021年2月2日发布的公告就记录了近千笔回溯调整数据的资料[17]

校正回归是因为台湾核酸筛检检体量突然大增,“三天前就发现通报有异,结果发现一万多笔采检卡在地方”,而使某日各地采检者之实验室鉴定确诊资讯至数日后才得以作业汇整到中央政府处公布。[7][13]中央指挥中心于首次公告隔天的23日即说明“回归病例”定义为:“个案采检通报后,因检体运送、实验室量能、无法即时登打检验结果等因素,未于2日内完成检验报告之个案”。而研判基准则为:“确诊个案之采检日至确诊日(阳性检验结果通知)超过2日以上”。[30]

“校正回归”是指数值“校正”后“回归”到正确的曲线上。[13]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美乡表示“校正回归”就是“回溯确诊的病例”。[31]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专家表示若缺乏来自校正回归的检测结果,会使官员们无法得知疫情已穿透人群多深的实时图象及人们何时可期待恢复往日生活及回到工作岗位上。[32]

中央指挥中心于5月22日起分列“校正回归”让病例数大致依“采检日”各归其位后,24日起再另公布依有症状病人(未必所有病例皆有症状)之“发病日”(较“感染日”更清楚)归位的曲线图。自5月19日宣布全国提升至第三级警戒之隔天20日起算,2019冠状病毒病潜伏期两周后之6月2日的结果将于6月3~4日公布。公共卫生学博士、前行政院卫生署署长涂醒哲强调“校正回归”才能让数据归真,也能清楚地判断防疫政策成效,并依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改善政策不足之处。他于25日依可代表所有感染者变化趋势的“发病日”指标研判若防疫警戒有彻底落实,国人自律禁足,地方政府快速找出感染个案,“最慢到了6月初,也应具备有意义的下降结果。”[33]

Remove ads

技术程序与应对

由于抗原快筛结果为阳性者、伪阳性机率可能高达8成以上,快筛为阴性者、伪阴性也达三分之一,如台中某大学1168名学生普筛后有27名快筛阳性,但经PCR核酸检测后确认全数都是阴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专家谘询小组委员、台大医院医师李秉颖表示做完抗原快筛后还是必须要看PCR检测报告等“双重验证”才能判定是否确诊。[34]2021年5月15日后,台湾本土案例大幅增加,快筛采检量与核酸检测成长许多,但采检人员(依法需由医检师执行)、采检机器数量不足,造成采检检体未及判读。新北市曾有个案从采检至判读时间相差6日。[13]一位医技系教师表示“处理检体要时间、上机要时间,一台机器一次能够做的量是固定,还没做到的检体就是要排队”。实际参与PCR检测程序的人员透露:分离病毒株要在0.3公分的铜网上,将病毒样品放在上面烘干1天,再用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EM)在铜网中的300个洞中找到病毒,而“大拇指加1次样品要按96次,1个样品有3种东西,总共要按288次”,经过复杂程序才能取得最重要的“Ct值”。某医检单位(需在生物安全等级第二级BSL-2以上的实验室进行)须3天时间才能将3000件左右的检体消化完毕,一位医检师说“所以如果没有日期上的回归,大家可以想想这种塞车会怎样扭曲真实的解读,以致于作出错误的判断。”[35][36][37]

再者,填报系统需填写栏位过多,也造成填报人员输入困扰。行政院所属相关单位及数位政务委员唐凤于25日改善简化采检资料通报系统,让原本需2小时处理的资料可在10分钟内完成。[36][37]

Remove ads

国际案例

由于检测数太多而检验量能不足,英国曾于2020年9月将18万5千个棉棒样本检体送往德国和义大利处理[23]。而在记录上,英国会直接将之前未纳入的确诊数并入隔天的确诊数[38]

曾出现检验试剂短缺甚至联络用传真机有限而导致检测延积[39][40]的加拿大除呼吁有症状者、有接触史者、处于高风险环境及免疫缺失等脆弱族群者才需检测,以减缓检测作业不及而需等待一周之压力[41][15],也曾于2020年10月将样本检体送往美国处理[26]

负责佛罗里达州新冠检测的奎斯特诊疗公司英语Quest Diagnostics由于未能及时提交检测报告,佛州在2020年9月1日宣布断绝和该公司的往来。佛州在8月31日才发现奎斯特挤压了75000份检测结果报告,最早可以追溯到同年4月份。而佛州将积压的确诊报告归到8月31日的新增病例中[42]

影响

金融业因“校正回归”带来的疫情不确定因素,资金操作因而变得谨慎,带动了拆款英语Call money市场的需求[43]

评论

政治人物

曾于国立台湾大学任教会计学的前新北市市长朱立伦认为,在疾病管制署更改“每日确诊数”定义为“每日应计确诊数 + 前期应计未计确诊数”后,将造成不同时间点、同一统计数字前后意义不一,应更加谨慎。[44]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表示,身为医学院教授,他也是第一次听到“校正回归”,在教科书上也查不到这个概念,希望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公布校正回归的数字是怎样算出来的。[45]

民主进步党台北市议员王世坚于5月24日东森新闻台政论节目平论无双》中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现在是为德不卒,向人民报告的数字越真实越好;但若指挥中心讲得很模糊,现在又有校正回归,不如一周开一次记者会就好,也能稳定人心。[46]

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蔡易馀表示,人民心里质疑政府,“叫我怎么信任你每天公布的结果”,校正回归一定变成往后笑柄。[47]

中国国民党台北市议员罗智强说,民进党一直在搞认知作战,透过一些新语汇混淆民众认知,校正回归是一个例子,“陈时中刻意压低每日确诊数,死亡人数却持续攀升。但死亡人数可以校正回归吗?这不是认知作战,什么叫认知作战?”罗智强批评,民进党执政的最大问题,并非来自境外,而是对自己人“催眠”的认知作战,狂念咒语驱走任何不利执政的讯息。[48]

Remove ads

媒体

美国彭博新闻社于5月23日报导提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修改了过去的每日病例总数,削弱了人们对官方病例数据的信心:这些修订除引发了关注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每日病例的观察者们间的辩论,也增添有关蔡英文政府迅速提高测试能力及未来几天内周末的每日病例总数是否也可能显著增加的疑问。[5]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员韩咏红于5月28日评论提及,校正回归“这个连台湾民众都批评的统计法,要是换在中国大陆,关于瞒报、数字造假的质疑,估计已经四起”,国际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可见一斑[49]

流行文化

“校正回归”这一新词引发全台讨论,立即成为网路热搜词,带起继“人与人的连结”后新一轮模仿造句及梗图风潮[50][51][52]

高雄市市长韩国瑜在脸书帐号上要大家造句“校正回归”,其前发言人何庭欢留言“老板的发量也要校正回归吗?”[53][54]亦有网友及知名人士留言称于2018年获89万票选为高雄市长的他于2020年再遭市民以94万票罢免是“校正回归变成陈其迈”,均引发热烈讨论。[55][56][57]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廖元豪讽刺,由于2020年东京奥运羽球选手戴资颖下榻的饭店“Marroad Inn Tokyo”的Google评价只有3.3星,1450网军给Marroad Inn Tokyo狂刷好评,一时之间把评价从3.3星提升到4.5星;但Google很快就将这些留言与评价删除,“校正回归”回到3.3星[58],无法让蔡英文政府少一点“为国手安排廉价旅馆”的尴尬[59]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备注

Loading content...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