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肇嘉
台湾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杨肇嘉(1892年10月13日—1976年4月19日),台湾政治人物、社会运动家,台中清水人。杨肇嘉为当地士绅,投身台湾民族运动,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总督府“关切”。其为人急公好义,于日治时期助成无数台湾青年,包括奖励青年画家(如帮助李石樵参加“帝展”)、资助飞行家、鼓励文学青年翻译《红楼梦》等。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后,担任台湾省政府民政厅长,1962年起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Remove ads
早年经历与努力
出生于台湾县牛骂头(今台中市清水区)佃农杨送之家,本名番儿,兄弟共十三人,排行第七。1897年,过继给地方首富、前清诰授奉政大夫杨澄若为养子,改名杨肇嘉,排行第三,养母陈氏春玉无子嗣。因养父家境宽裕,1901年,杨肇嘉得以进入牛骂头公学校就读。1908年(明治41年)赴东京市黑田高等小学校就读,隔年再入京华商业学校。1917年(大正6年)杨澄若任牛骂头区长,一切实务均由杨肇嘉代理。1920年(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制,杨肇嘉任清水街长,向当局争取海岸线铁路经清水、沙鹿之建筑计划。
投身台湾民族运动
杨氏投身台湾民族运动,主要是受蔡惠如影响。1925年(大正14年)杨氏不顾总督府之压迫,代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赴东京请愿。
1926年,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同时任新民会常务理事,并结交日本政界开明人士,厚植台湾民族运动之根基。1930年,杨氏于东京反对台湾总督府重发“阿片吸食牌照”,由新民会刊印《台湾阿片问题》发布各界,迫使总督府收回成命。1930年林献堂等人致书杨氏回台主持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933年杨肇嘉偕同叶清耀、叶荣钟赴朝鲜考察地方自治制度。自1931年春台湾民众党被禁后,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即担负台湾民族运动之责。九一八事变后,以荻洲立兵为首之军部,对台人压迫日深,至1934年台湾议会请愿运动亦被迫停止。1935年总督府实施第一届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地方自治联盟获胜,不过仍未达成实质的地方自治。同年8月,林献堂在地方自治联盟会员大会中,提议改组为政党,未获通过。1936年林献堂引发“祖国事件”。1937年4月,台湾报刊全面废止中文版,在此情势下,杨氏迁居东京,与林献堂、吴三连共谋他计。1939年总督府提出米谷管理案,杨氏与吴三连等人策划抵制。
1940年1月18日,蔡培火、吴三连以“反军思想”之嫌遭逮捕,杨氏为躲避风头而前往中国。1941年,拟取道朝鲜,转北京,往上海,但于新义州时,被疑为重庆间谍而遭到逮捕,后由吴金川营救而出。
Remove ads
战后经历
战后,杨氏自上海回台,于民国38年底(1949年)出任省府委员,民国39年初兼任民政厅厅长。民国39年(1950年)办理第一届县市议员选举,其后于民国42年(1953年)辞去职位。民国45年(1956年)担任林献堂公祭副主委,并与林献堂夫人及两子护送其遗体回台中雾峰安葬。[1]民国51年(1962年)获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之后便渐渐退出政坛,并著手撰写回忆录(著有《杨肇嘉回忆录》)。退休后,居于清水六然居(1937年落成),杨氏取《菜根谭》古训:“自处毅然、处人蔼然、有事崭然、无事澄然、得意冷然、失意泰然”为居所命名,并自号六然居士。杨肇嘉于民国65年(1976年)病逝,享寿85岁。
家庭
杨肇嘉属清水杨家,与雾峰林家、基隆颜家等家族皆有姻亲关系。[2]
杨肇嘉与妻育有五子三女,长子、次子、三子、次女皆早逝。长女杨湘玲嫁吴金川,五子杨基焜娶三信商事千金,幼女则嫁蔡万才。[2]
荣誉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