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檀君陵

朝鲜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檀君陵map
Remove ads

39.154782°N 126.054382°E / 39.154782; 126.054382

事实速览 朝鲜语名称, 谚文 ...

檀君陵朝鲜语:단군릉檀君陵)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座高句丽式石砌陵墓建筑[1],坐落在平壤市江东郡西北大朴山东南侧山麓的一个斜坡上,与东北方的阿达山相对而立[2]。相传,此墓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朝代檀君朝鲜奠基人檀君的陵墓[3]。它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宝第174号。

历史记载

高丽史》地理记载了江东县"朴达串村"村里有看似檀君陵的坟墓,《肃宗实录》中也记载了肃宗王每年修缮檀君陵和东明王墓的建议书。 另外,《英宗大王实录》、《正宗大王实录》中也记载了国王们命令平壤监事在春秋祭祀的习俗。 《世宗庄宪大王实录》第37卷描述了端午、中秋以檀君为始祖进行祭祀的情况。[来源请求]

檀君陵在古代已见诸史册。1530年编纂完成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中,便指出江东县西3里处有一处大坟墓,被民间传闻是檀君陵[4][5]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朝鲜王朝曾于1697年7月14日下令修复檀君陵和东明王陵[来源请求]

1739年5月23日和1763年4月22日,又两度降旨维修。[来源请求]

1786年8月9日,朝鲜正祖命令平壤监使从附近百姓中选出数名作为守墓人,并命令江东县令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拜谒。不过该陵墓是否为檀君真的墓一直未能得到证明。[来源请求]

发掘

日治时期

檀君陵在日治时代曾被日本考古学家发掘过[2]。1921年,因檀君陵破败,朝鲜士绅屡次进行协商,于1932年成立“檀君陵修筑期成会”,对其进行修复,并于1936年完工[6]

1993年

199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考古学家再次对檀君陵进行发掘。官方的发掘报告称,檀君陵内的文物曾遭到日本考古学家的大肆盗掘和掠夺,壁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次发掘出土了两副人骨(称男性遗骸身长超过170厘米)、金铜王冠正面装饰竖板、环带碎片各一片、金铜链式腰带一片、若干铁制棺钉碎片以及许多灰色陶器片[2]

同年,朝鲜学者声称“经过使用电子常磁性共鸣年代测定法后,认定这两具人骨从1993年算起,是5011年以前(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并表示确认他们是檀君夫妇的遗骨”[7][5]。该陵墓的构造与高句丽时期的坟墓构造相似,朝鲜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高句丽时代进行修复的结果[2]。朝鲜学者表示,檀君的遗骨之所以没有被腐蚀而保存至今,是因为它埋在了石灰岩地带[2]

迁址

1994年10月,按金日成生前的指示下,檀君陵被迁址[8], 并依照高句丽墓葬样式新建一个檀君陵[9]。 檀君陵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组成。重修后的檀君陵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宽50米。墓顶为四方形,入口在陵墓后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这里有安放着檀君王俭和王后之遗骨的两个棺材。陵台四角有朝鲜虎石雕和象征檀君朝鲜时期琵琶形短剑的剑塔。

劳动新闻评价迁址后的檀君陵是“劳动党时代纪念碑式创造物”。[10]

北韩立场

北韩政府将檀君陵认定为“民族始祖王之墓”以及檀君陵内蕴含著金日成金正日的革命事迹,并以檀君陵为理据宣称朝鮮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11]

节日庆典

北韩会于每年10月3日的开天节在檀君陵前举办檀君祭礼与发布纪念报告。[10]

影响

抨击日本

1993年8月31日,朝鲜官方机关报民主朝鲜》发文《日帝的檀君抹杀策动》:“根据日本荒唐无稽的建国神话,他们的国家起源年代不能再超过公元前660年,但根据我们的檀君神话和记录,朝鲜的建国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因此,日本历史比朝鲜短了1600年以上,文化也自然而然落后。”[12]

民族历史

《东亚日报》称,朝鲜在发掘檀君陵之后,开始强调朝鲜民族始于檀君的单一民族观念[13]

檀君在1997年第一次被列入韩国教科书。

真实性争议

由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禁止外界对檀君陵进行考古研究[14],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论[15][16]

  • 首尔大学教授李鲜馥(이선복)指出檀君陵的挖掘存在以下问题与疑点[17]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