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此即明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即明日”(英语:This Is Tomorrow)是1956年8月在英国伦敦东区白教堂高街的白教堂美术馆举办的一场艺术展,由布莱恩·罗伯逊策展,展览的核心是当代艺术学院(ICA)的“独立团体”。
历史与哲学
“此即明日”是一场协作式艺术展览,1956年8月9日在白教堂美术馆开幕,共有12个展区,由多位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及其他艺术家共同创作。他们使用自己的风格创作,展示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12个小组的创作成果尝试通过受传播学大师马素·麦克鲁汉启发的理论以及流行文化的符号,唤起观众对各种外部环境的感受。建筑师和艺术评论家西奥·克罗斯比提出了在白教堂美术馆举办大型合作展的想法,此后“此即明日”展览历时近两年筹备。到1955年,参与者大致分为两个阵营:构成主义者和独立团体,后者以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的会议而闻名,两个团体之间有一些重叠。12个展区分别制作,彼此独立。展览开幕后,每天有近千人参观。展览图录由独立团体成员、平面设计师爱德华·赖特设计,售价5先令,在1956年可谓高价,但仍很快售罄,不得不加印。“此即明日”被认为是英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先声。
第2组
展览中最令人难忘的展品是第2组的展区,该组核心成员包括理查德·汉密尔顿、约翰·沃尔克和约翰·麦克海尔,并得到了玛格达·科德尔和弗兰克·科德尔的协助。该展品包含了欧普艺术(Op Art)炫目面板[1]、拼贴空间模块,以及波普艺术现成物,如玛丽莲·梦露海报、梵高的《向日葵》海报、电影《禁忌星球》的广告牌、机器人罗比、一台点唱机、草莓香味地毯、一卷展示皇家海军舰队在海上航行的无尽胶片、巨大的健力士啤酒瓶、一张马龙·白兰度海报图像、一幅“宽银幕电影镜头”(CinemaScope)拼贴壁画设计,以及波普艺术拼贴海报的设计——均由约翰·麦克海尔提供。[2]
弗兰克·科德尔协助麦克海尔获取用于拼贴壁画的电影海报(如1953年的《恺撒大帝》)、《禁忌星球》相关物品、点唱机,并协助安装电影放映机和马塞尔·杜尚在纽约赠予麦克海尔的杜尚转子碟(rotor discs)。[3] 弗兰克·科德尔还安装了电子放大器和麦克风,以实现来自观众控制论反馈的环境声音。那个带有箭头和铁托(Tito)形象的感官面板(Senses panel)是汉密尔顿和麦克海尔合作的成果,而目录中复制的版本[4]在文字上略有不同,以改变观看者的视觉感知。汉密尔顿后来制作了第三个版本,在一个描绘“此即明日”的内部拼贴画中再次呈现了感官面板,但他将面孔换成了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并更改了健力士啤酒瓶以及壁画中的其他视觉细节。麦克海尔和汉密尔顿合作完成了展览目录中复制的光谱图(Spectrum diagram)[5],麦克海尔后来在其《未来的未来》(Future of the Future)一书的“人加”(Man Plus)章节中制作了该图的修改版本。
波普艺术海报《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由汉密尔顿为第2组设计。第二张海报,由交叉的箭头和漩涡组成,由麦克海尔设计,并由汉密尔顿完成丝网印刷阶段。[6] 麦克海尔还向汉密尔顿提供了第三张单独设计的海报,上面有一个写着E=MC2公式的箭头,这是波普艺术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等价相对论公式的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引用。但汉密尔顿选择暂不合作完成这第三张海报,而是投入“创造性‘能量’”将E=MC2海报在“此即明日”展览中最终完成。
Remove ads
第6组
第6组由建筑师Alison和Peter Smithson以及艺术家爱德华多·包洛奇和奈杰尔·亨德森组成。他们的成果作品《露台与亭阁》(Patio and Pavilion)是一个三面墙的结构,带有波纹塑料屋顶,周围环绕着沙地庭院。自行车零件、一个破旧的军号和一块没有指针的钟等现成物被散落在整个装置中。在一个仍从战争中恢复的国家,这种简朴的建筑探索了冲突期间日常生活中破碎但又顽强的存在。[7]
图录与指南
展览图录收录了雷纳·班汉姆和劳伦斯·阿洛威的文章。麦克海尔撰写了《他们有文化吗?》(Are they Cultured?)页面的文本[8],该文本本应与麦克海尔设计的拼贴画[9]一同呈现,但该拼贴画在图录中被错误地排错了页码。
Colin St John Wilson设计了展览指南。平面设计师爱德华·赖特(1912–88)——他于1950年至1955年在中央艺术学院教授排版,之后在皇家艺术学院任教——设计了《此即明日》的图录。西奥·克罗斯比(Theo Crosby)为其筹措资金,并交由Lund Humphries公司印刷。Lund Humphries的董事彼得·格雷戈里(Peter Gregory)与彼得·沃森(Peter Watson)是ICA最初的创始赞助人之一。
Remove ads
影响
“此即明日”现被视为战后英国艺术的一个分水岭,并在某些方面推动了英国波普艺术分支的发展。布莱恩·费瑞(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学生)在其1977年专辑《In Your Mind》中的歌曲《This is Tomorrow》即取自该展览的名称。
1990年,当代艺术学院的一个展览重现了“此即明日”的部分内容。
手机游戏《重返未来:1999》的剧情序章标题为《此即明日》,其中1966年“暴雨”来袭前出现了“理查德·汉密尔顿的拼贴画从天上掉下来”的场景。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