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亚豪山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亚豪山道(Piyahau Historic Trail),又称比亚毫古道、旧武塔古道、南澳古道[1],是台湾东北部一条早期泰雅族南澳群(泰雅语:Klesan)与溪头群(Mnibu')间迁移的山道,日治时1919年整建为警备道,全径在今宜兰县境内,连通东侧南澳乡南澳村,翻越中央山脉主脊最北段,至西侧大同乡四季村。
依南澳地区海岸、Blihun汉本、澳花等遗址的考古研究显示,在距今四千年前即有先民在此居住,迄今发现三大文化层: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年前绳纹红陶文化,发现梯田的农耕遗迹及碳化种子;距今3500—2500年前丸山文化,出土有石器、陶器、包括人兽形玉玦等玉器等;金属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800—900年前,十三行文化普洛湾类型,发现极完整的大规模聚落型态、叠石驳坎、火塘、炼铁炉、石棺群,除常见的陶石骨器外,亦出土钱币、金箔、青铜刀柄等金属器、高温技术、玛瑙、玻璃,取代原产之玉器,考古学家刘益昌认为,这些先民是在海上航行贸易的族群,是“最早的台商”,一千多年前即带著玉器出海到东南亚贸易。[2][3][4][5][6]在数百年前泰雅族由祖居地迁徙移入之前,此区原居有猴猴族人(猴猴语:Qauqaut;赛考列克泰雅语:Mk-Qaoyin或Qao-qaoyin、泽敖利泰雅语:Mk-Aoyin)。 相传数百年前泰雅先祖自发源地Pinsbkan往四处迁徙,其中一支往北迁徙至大甲溪谷(Tmali)最源头思源垭口(quri Sqabu)再四处散布:一支往东翻越南湖大山(南澳群泰雅语:rgyax Topuk、溪头群泰雅语:rgyax Bayu)进入南澳,称为南澳群(Klesan),与原居当地的猴猴族共居,后来双方纠纷演变为暴力冲突,猴猴族受其压迫往海滨、复往北迁徙而退出此区[7];一支往东北下降进入兰阳溪谷,称为溪头群(Mnibu')。[8]原来自浊水溪最远源头雾社溪上游的道泽群赛德克族,东迁翻越中央山脉进入立雾溪流域北侧支流陶塞溪谷,音转称陶塞群,后来受到亦从雾社溪更上游东迁的德鹿谷群赛德克族(Truku,2004年政府核定为太鲁阁族)压迫,部分陶塞群族人于是往北迁徙进入南澳群领域混居。[9]:21-112各社群部落居民在深山溪谷间往来、行猎、迁徙,古道、猎径纵横穿梭,连通东侧南澳群的各部落,自南澳往西,经南澳南溪、旧武塔一带、右股支流合流溪、越岭南澳溪与大浊水溪流域分水岭,进入大浊水北溪流域流兴溪、旧流兴社一带、布萧丸溪、莫很溪、大浊水北溪本流、旧金洋一带,前往最深山的比亚毫社(Pyahau,亦有转写为碧侯,原称古鲁Gulu,比亚毫为第四代头目的名字[注 1]),续往加罗湖(Mllwax)翻越中央山脉主脊最北段,至西侧溪头群四季部落(Skikun);由比亚毫另有一支线往西南翻越南湖大山亦可前往溪头群的最上游匹亚南部落(Pyanan,现汉名南山村。此支线在南湖大山东南侧大浊水南溪源头另有一条往南的分支前往东赛德克族陶塞群所在的陶塞溪流域)。
日治时1914年4—5月,测量技师野吕宁一行34人与原住民武装护卫队275人,由宜兰厅叭哩沙出发往四季,经此径往东在加罗湖翻过中央山脉主脊,转往南抵达大浊水北溪上游南岸的比亚毫社,翻越束穗山棱线,向南穿越阔阔库溪上游,越岭马比杉山支棱,进入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Bunagan),登顶南湖大山,进行首次有记录的非原住民攀登南湖大山与地理测量。[10]:66-77取得当地地理知识后,同年7月底,做为太鲁阁战争的战线北翼,日警对此地发动军事行动,攻占南澳溪与大浊水溪流域分水岭制高点炮台山,炮击两溪流域内深山的南澳群各部落,南澳群各部落只好与日方和解。1919年日方将东起南澳村、于加罗湖(Mllwax)越岭中央山脉主脊、西至四季村的各社间通路辟建为警备道,再北续接上匹亚南越警备道(现今的中横宜兰支线台7甲线),另有一条支线由流兴社附近分支往北,于大元山东侧越岭中央山脉主脊,抵达古鲁、寒溪村,主线全长约87.2公里,支线约44.2公里,在此道沿线设立驻在所监控泰雅族人并执行强制集团移住。战后国民政府持续强制迁村、禁山、禁猎等政策,至1964—1966年最后残存的哈卡巴里斯社(泰雅语:Hagaparis[注 2])最后一个家族被强制迁村后,此区的原住民已被完全清空。[11][12][13][14]
现今原有的南澳村至四季村的山区路段的山道已因束穗断崖(泰雅语:lluhiy taboho)而隔断,需绕道而行。山道可由宜兰县南澳乡南澳村往西进入;或由宜兰县大同乡四季村的四季林道,往东翻越中央山脉主脊至南澳乡,往南前往比亚毫遗址;亦可登上南湖大山往东,再往北翻越马比杉山棱线下降阔阔库溪底,再翻越束穗山棱线前往比亚毫遗址。原有山道南澳往返四季与南湖大山路径的三个方向均遇“束穗断崖”而隔断、目前属于登山危险路段。[15][16]1980年代,台大登山社曾由南澳往西走通至旧金洋遗址,然而旧金洋续往比亚毫遗址方向的古道早已桥断路崩于荒烟漫草间。[17]另外,1914年野吕宁一行由比亚毫往西南经束穗山前往南湖大山的古道路段早已完全崩断[18],1987年台大登山社改由束穗山东侧的敷岛山越岭,成功抵达南湖大山。[17]2011年8月10日,著名的技术登山家林克孝,急切想找到史料所载大浊水北溪比亚毫遗址与束穗山间的路,于束穗山断崖,因抓附的树枝断裂而坠谷身亡。[18][19][20]
古道东端的部分经整理后,开放一般民众进入游览,由旋檀驻在所遗址起,循南澳南溪上溯,至合流溪与南澳南溪汇流口,共3.8公里,沿途平缓好走,野生动植物生态丰富,沿途有吊桥、警备道路基等遗迹。[21]
Remove ads
参阅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