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湖大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湖大山(泰雅语:b'bu' Topuk、rgyax Topuk、南澳群泰雅语:rgyax Towpoq、rgyax Towpoh、溪头群匹亚南泰雅语:rgyax Bayu[4]:123,131-132,134、志佳阳群泰雅语:b'bu Biyun[5]:488-490、沙拉茅群佳阳泰雅语:b'bu Bizian[6]:152),为台湾第五高山,中央山脉第三高峰、中央山脉北段的最高峰,海拔3742(3,741.595)公尺,设有一等三角点、三等卫星点LP59,[2]台湾百岳排名第8。处于中央山脉主棱线北段,南湖山群为台中市、宜兰县、花莲县的边界,最高峰南湖大山山顶位于台中市和平区平等里,东南方距离花莲县秀林乡和平村的边界约400多公尺,在太鲁阁国家公园内。南湖大山与玉山、雪山、秀姑峦山、北大武山合称“五嶽”,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山型端凝厚重,素有帝王之山、王者之山之称;主山的山体,别号“帝王头”[7]:上册186-193,200-209。南湖大山群峰与其南邻尖耸的中央尖山常并称为“南湖中央尖”,在登山界行程常将此段中央山脉高山段最北段画分为“北一段”。南湖大山与曾栖息在源发于此山溪流中的樱花钩吻鲑为现行流通第五版新台币贰仟圆钞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背面之主题。
Remove ads
山脉群

南湖山群高山林立,许多山峰和棱脉高于3,500公尺,核心主要的山峰有主峰(3,742公尺)、南湖大山东峰(3,639公尺)、南湖大山东北峰(3,563公尺)、南湖大山中南峰、南湖大山北峰(3,595公尺),主棱往南有南湖大山南峰、巴巴山、巴巴山南峰[1][2],主棱往北有南湖北山(3,534公尺)、北山岔出西棱的审马阵山、北山北边主棱的巴都服山与拔都诺府山,也包括由东峰岔出东南棱的陶赛峰、南湖大山东南峰、马比杉山,是整个中央山脉高山段的最北端,南湖大山东峰也是宜兰县的最高峰。台湾每年冬季的东北季风,迎风面山区降雨都有可观的雨量,宜兰苏澳、南澳山区,也就是南湖大山北侧与东侧南澳溪、大浊水溪流域的山区,是全台湾雨量最丰富的地区[8],昔日有“台湾亚马逊”的称号;[9]:15南湖大山因位处中央山脉高山段的北缘,纬度较高、海拔高、山体庞大等地理因素,再加上向东北方开口宽大的兰阳溪河谷与思源垭口的通谷地形,每当寒流来袭,大陆冷气团即循此通谷顺势导入大量的湿冷空气,受通谷两侧高耸山脉的推升夹挤,逐渐凝聚随地势上升,当气团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随著高山温度骤降,湿冷上升气团的迎风面的高山便会飘下纷纷白雪。南湖大山与西侧夹挤的雪山成为台湾最容易降雪与积雪深厚的高山。
南湖山区的地层主要由板岩构成,时夹有薄层细粒砂岩、始新世砾岩及石灰岩。一部分为始新世地层,称为毕禄山层,而其西斜面可能为中新世地层,称为庐山层。南湖山区的冰河地形圈谷的岩层,主要以板岩为主,如北峰经东北峰、东峰至主峰的棱脉,出露多处板岩露头。南湖山区的变质砂岩,呈带状分布,由主峰经南湖南峰南延至中央尖山出露石英砂岩为主的变质砂岩,中央尖山更出露粗粒石英砂岩,甚至石英砾岩。这个极坚硬的带状石英砂岩区形成南湖山区主要的棱脉与突出的山峰。东南侧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有石灰岩与板岩层接触面的逆断层,陶赛峰、南湖大山东南峰在其东侧形成锐角岩峰耸立在板岩层之上由石灰岩构成整个峰体。
林朝棨认为南湖山块原本与其西方的雪山山块相连,属同一个山块,后受地块运动形成地垒状山地,之后两山块之间发生断裂,形成匹亚南构造线(梨山断层),将两山块分割东西两侧。南湖大山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观为冰河遗迹“南湖圈谷”,在南湖溪最上源谷地,有东西相邻的两个圈谷,依海拔高低,西侧海拔略低者为下圈谷(一号圈谷),建有南湖山屋,原为溪头群匹亚南泰雅族搭建的猎寮所在地,泰雅语:Bnaqi,直译:“砂地”,[注 1]后来演变为东侧更高的上圈谷(二号圈谷)的别名,又称上圈谷为“布那奎圈谷”。[注 2]日治时,矢部长克博士因下淡水溪出海口在台湾海峡海底600公尺深处发现冲刷的沉降河谷(称为“溺谷”),而认为台湾陆地过去海拔曾比今天高出1000公尺以上,台北帝大早坂一郎博士于是据此最早发表推论台湾在冰河时期高山可能有冰河的现象[11]:116。鹿野忠雄自1926年起开始多次前往雪山山区,调查冰河地形[12],1933年鹿野邀请神户商业大学田中薰助教授一同前往南湖山区调查,在1934年共同发表,指出南湖大山曾为冰帽覆盖,南湖山区周遭形成有19个圈谷,其中南湖大山北峰、东北峰、东峰、主峰附近有12个圈谷,保存最显著、最完好的是此四峰包围的上、下圈谷[13]。随后台北帝大林朝棨接续在南湖山区研究,调查冰蚀现象与冰河擦痕标本[14]。战后初期地质学界詹新甫(1960年)、徐铁良(1990年)多怀疑冰河说而持河源崩谷的论点,至晚近曾昭璇(1983年)、刘志学(1986年)、王鑫等(1999年)、崔之久等(1999年)、杨建夫等(1999年)、Margot Bose(2000年)则倾向冰河说。2000年杨建夫的研究报告在南湖大山主峰周边发现3个U形谷、18个圈谷、1处冰帽等的主要冰河地貌,以及多处冰坎、冰碛丘和擦痕等冰河作用的直接地貌证据,还在上、下圈谷的四周谷壁发现许多属于冰缘地貌的石流坡。杨建夫研判上、下圈谷是两条U型谷,而非冰斗,一、二号圈谷南侧顶端是南湖主峰与东峰间非常平坦的鞍部,标高约3500公尺,水系上是台湾海峡与太平洋的分水岭,这块平坦的鞍部东西长约400公尺,南北宽约250—300公尺,是全世界热带高山地区少数的古冰帽遗迹,估算冰期的冰层厚度达70—80公尺,其北侧的上、下圈谷南湖溪上源谷地(大甲溪流域),和东南侧的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大浊水溪流域),全是冰蚀的U形谷。除此之外,原本田中薰、鹿野忠雄的研究,认为此古冰帽南侧的陶赛溪上源谷地(立雾溪流域),也应原是古冰帽下的圈谷。[7]:上册200-209[15][16]:201-205
冰河时期,台湾与亚洲大陆相连,寒带动物与植物扩展到台湾。冰河期结束,气温与海平面上升,寒带动物与植物不得不往高山迁徙,于高山地区找到栖息地,保存了许多第三、四纪的冰河孑遗生物,其中以南湖大山山区最多。南湖山椒鱼为台湾特有种的冰河孑遗动物,主要分布在南湖山区海拔3000公尺左右,潮湿的高山苔原溪流或泉水附近;南湖上、下圈谷是高山野花的故乡,台湾珍贵的地理宝地,冰河孑遗植物大都遗留这里,成为这批娇客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湖山区多达百馀种的高山植物,几乎涵盖台湾绝大多数高山植物。上、下圈谷最高点为冰河最高点寒原地带,气候严苛低温,风化剧烈,石砾铺盖,土层浅薄,几乎寸草不生,这荒僻孤冷所在,居然可以开出娇艳媚丽的花朵。南湖山区中特有最著名的有南湖大山柳叶菜,俗名为大轮红花,美名远播,是孑遗自冰河时期的珍稀物种,在高海拔3400公尺以上的山区呈现孤岛狭隘之点状分布,族群数量稀少,农委会依《文化资产保存法》于1988年8月22日公告明订为珍贵稀有植物之一。[17][18]此外有冈本氏岩蕨、高山柳、南湖附地草、南湖蒿草、南湖碎雪草、南湖马兰、南湖紫云英(南湖大山黄芮)、南湖倒提壶、双黄花堇菜、高山铁线莲、奇莱喜普鞋兰、玉山薄雪草、南湖杜鹃(南湖石楠)等,都是台湾特有与珍稀的植物。[19]
Remove ads
气候
Remove ads
山路
南湖大山是泰雅族迁徙史中重要的据点,相传由祖居地Pinsbkan迁移到思源垭口(泰雅语:quri Sqabu,日治时称ピヤナン鞍部,汉语亦有转写为匹亚南鞍部)分枝散叶的先祖,其中一支往东翻越南湖大山进入南澳,是为南澳群。往北进入兰阳溪谷的溪头群,南湖大山也为匹亚南社群的传统猎场。四季部落亦可由加罗湖向南纵走中央山脉主脊前往南湖大山。 原在浊水溪源头雾社溪上游道泽群赛德克族东迁翻越中央山脉主脊,进入立雾溪流域北侧支流陶赛溪谷,是为陶赛群,南湖中央尖的东南侧为其传统领域。[5]:488-490[20]:21-112 过去攀登南湖大山的途径,是利用泰雅与东赛德克各族群进入南湖大山的传统猎路。早期最普遍的路径,由溪头群匹亚南部落(泰雅语:Pyanan,现汉名为1959年蒋经国50大寿来此避寿而改称南山村)向南溯登耶克纠溪—红达拉溪上兰阳溪与大甲溪分水岭木杆鞍部(quri Mugan),再往东沿棱上登审马阵(木杆鞍部也可续往东南下南湖溪谷前往中央尖山方向),或由匹亚南溯登耶克纠溪,攀上审马阵山西北支棱,经奇烈亭(泰雅语:Klituy[21]:111,又有译写为寄历亭)上审马阵棱线(泰雅语:Reteq转写自片假名レテック),再往东沿棱经审马阵草原(原建有泰雅猎寮Tqzing,今建有审马阵山屋),上登南湖北山(Gongo Bayu)即接上中央山脉主脊,转往南经由受大浊水北溪严重向源侵蚀切割的五岩峰峭壁、南湖大山北峰,再下登穿越圈谷(泰雅语:Bnaqi,直译:“砂地”,又有转写为“布那奎”[注 1])前往南湖大山。[22]
日治时1910年4月,宜兰厅叭哩沙(今三星)支厅长警部小岛仁三郎与宜兰蕃务系长警部坂井时彦氏一行,由奇烈亭路线上登,翻越南湖山区转往东南方大浊水南溪源头传统猎路,向南翻越分水岭波浪山棱线,前往探访东迁到立雾溪流域支流陶赛溪的陶赛群东赛德克族部落。 1914年4—5月,测量技师野吕宁一行34人与原住民武装护卫队275人,由叭哩沙往四季,在加罗湖(泰雅语:Mllwax)往东翻过中央山脉主脊,再沿大浊水北溪南澳群泰雅大部落比亚毫社传统猎路,从南湖山区的东方,经束穗山上登,向南穿越阔阔库溪上游,越岭马比杉山支棱,进入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泰雅语:Bunaagan),登顶南湖大山,再由奇烈亭路线下山,进行首次有记录的非原住民攀登南湖大山与地理测量,登山过程中多人罹患严重高山症。[23]:66-771926年7月,台北一中(今建国中学)师生与生驹高常等人一行,由匹亚南上溯耶克纠溪奇烈亭路线,攀登南湖大山,再由南湖北山西棱,经泰雅猎寮Tqzing(今审马阵山屋)、Rezeq(转写自レゼック,今旧云棱山庄),至匹亚南鞍部下山。同年11月,台北州蕃地产业调查队一行亦由奇烈亭路线攀登南湖大山,再转往北纵走中央山脉主脊至加罗湖下山。[22][24]:113(461)-114(462)1933年8月田中薰与鹿野忠雄攀登南湖大山进行地理及冰河地形研究,是从泰雅族四季部落(泰雅语:Skikun),登上加罗湖(泰雅语:bcilung Mahayahen,直译:“桧木枯朽的湖”,位于Mllwax,日治时设有ムルロアフ驻在所)纵走中央山脉主脊往南,前往南湖山区调查,登上南湖大山主峰,又巡圈谷周围棱顶沿棱纵走北峰、东北峰、东峰的险恶棱线,前往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登上东南峰、陶塞峰,后来田中薰急性腹痛,又遇到暴风雨紧急撤退,从圈谷沿南湖溪谷右岸约1公里处南澳群石洞猎寮避难,再沿猎路直下撤出至审马阵草原(泰雅语:Tqzing),再经奇烈亭路线由匹亚南下山。[25]1934年7—8月,田中薰带领神户商业大学山岳部学生,由立雾溪流域太鲁阁进入陶赛社(位在今中横东段回头弯上梅园)入山,往北越过三池山棱线进入陶赛溪支流溪谷中的Bkan猎寮,上登南湖,再纵走中央尖、无明、毕禄、合欢、奇莱等高山,再经能高越由雾社下山。1936年3月,田中薰带领神户商大山岳部学生,在冰雪季经奇烈亭路线由匹亚南来回攀登南湖大山,并由南湖大山山顶滑雪滑降到圈谷底的南湖山庄。此外,还有由陶赛社溯源陶赛溪登上南湖大山、或翻越波浪山棱线进入大浊水南溪源头登上南湖大山、或上登三池山棱线登上中央尖山再纵走至南湖大山。[26]:99-1871940年,台湾山岳会规画开拓新路线攀登五岳,年底到次年年初,木田文治等三人与11名志佳阳社泰雅族向导冬攀南湖大山,由平岩山驻在所出发下切到南湖溪、耳无溪汇流口,上溯南湖溪,再切上南湖南峰西棱登上南湖大山。[6]
溪头群匹亚南泰雅猎人称南湖的下圈谷为Bnaqi(布那奎,意为砂地)[注 1],原建有传统猎寮。日治时1934年12月台湾山岳会在此兴建了新式的“南湖山庄”,同时也在奇烈亭山径的中途海拔高约2560公尺处,搭建了一栋登山小屋,并以该地泰雅语地名命名为“寄历亭”(又有转写为奇烈亭,泰雅语:Klituy)。战后南湖山庄至今又历经多次改建,现今为新式的太阳能山屋。
日治及战后初期,攀登南湖大山主要由匹亚南部落溯登耶克纠溪经奇烈亭上审马阵的路线,过溪时经常发生山洪暴涨人员遭围困的事故。1974年7月,中华山岳协会云棱登山队为纪念队友吴万居一年前在南湖圈谷发生山难死亡,捐出了20馀万元,在木杆鞍部东北山坳处兴建了一栋“云棱山庄”(附近原为泰雅猎寮Rezeq转写自片假名レゼック,位在2004年启用的“新云棱山庄”东南方约300公尺溪谷中,原云棱山庄现已拆除),并开辟了从思源垭口利用710林道,再翻越多加屯山、经木杆鞍部到达此山庄不必过溪、免除山洪危险的新途径。这条不用再攀昇千馀公尺,即能抵达审马阵山的新路线,便立刻取代了奇烈亭的传统路线,原奇烈亭路线即渐荒废。[27]早期也另有猎路可由原云棱山庄经南湖溪溪谷,直接进入南湖圈谷,或登上主山西棱、南棱,然因溪谷地形破碎,未经过棱线百岳山头,登山客少走,也渐荒废。1978年12月25日,中华山岳佳友登山队高、朱、李等三位队员由云棱山庄单日轻装来回南湖大山,回程突然遭遇强烈寒流暴风雪来袭,队员不及走避在南湖北山—审马阵之间空旷不避风的草原,彻夜遭暴风雪袭击死亡,为了避免再发生憾事,在审马阵草原的水池边兴建审马阵避难山屋(原为泰雅猎寮Tqzing,1996年审马阵避难山屋改建为相邻的两栋组合铝屋)。
在南湖山区周边深山的各处溪谷间,原本各处都世居有原住民部落,居民常年在其间四处行猎、往来、迁徙,古道、猎径纵横穿梭其间,山路清楚易行。然而自清末开山抚番、日治理蕃、强制移住、战后强制迁村、伐木、禁山、禁猎等政策,至1964—1966年最后残存的哈卡巴里斯社(泰雅语:Hagaparis[注 3])最后一个家族被强制迁村后,此区的原住民已被完全清空[29][28],再加上多次台风、地震等天灾破坏,至20世纪后期,此区深山已几近渺无人烟历数十年,几呈蛮荒的原始状态,其间原本纵横穿梭的古道早已桥断路崩于荒烟蔓草间。1980年代,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台大、复兴工专等学生登山社团,相继“重新开拓”此山区,“重新开发”出十数条探勘路线。在历经多次失败撤退、多位队员受伤之后,探勘活动大致完成,至1985年及1988年,台大登山社两次举办南湖会师及南湖11路大会师活动。除了登百岳的大众路线之外,另有下列探勘路线:
- 南湖西棱 - 南湖大山主峰西支棱。可由大众路线行至云棱山庄原址,在山庄遗址后方循旧猎路下降南湖溪,过溪到对岸旧猎路,沿主山西棱登上短箭竹草坡,至山顶前须攀登岩壁。
- 南湖溪溯 - 溯源南湖溪登南湖。同南湖西棱线下到南湖溪,再沿溪上溯溪源直到圈谷,此线若循水路为绳队技术攀登路线,有高耸三百米大瀑布、深潭、悬岩岩壁等技术地形;另外在溪谷左右山腰处(主要在右岸)也原有旧猎径可直通圈谷,零星留有登山指标等遗迹,但少人走已渐荒废。
- 南湖北棱 - 纵走南湖大山北侧的中央山脉主脊,又称“北北段”,为东侧南澳溪、大浊水溪流域与西侧兰阳溪流域的分水岭。通常由兰阳溪谷泰雅族部落四季村(Skikun)循四季林道至中央山脉主脊给里洛山南鞍,转往向南纵走主脊,经西雾览山、府塔山、巴都诺服山、巴都服山至南湖北山。1933年田中薰与鹿野忠雄研究南湖大山冰河地形,即大致循此路线前往,当时是循警备道登上加罗湖(泰雅语:bcilung Mahayahen,直译:“桧木枯朽水池”)边的ムルロアフ駐在所(泰雅语:Mllwax),再往南纵走主脊。
- 南湖北西棱 - 南湖北棱巴都诺服山往西分出的支棱。可由四季村循四季林道支线,往西下降四重溪底,过溪往西上登冢吕马布山,也可由台7甲线继光桥前四季道班房后方棱线往东南转南沿棱线上登,抵冢吕马布山,再向南纵走至魔叶名病山,转向东南纵走至巴都诺服山,接上南湖北棱。
- 比亚毫—南湖 - 由位在大浊水北溪本流上游(llyung Klesan)与左股支流次考干溪汇流口南岸,南澳群(Klesan)泰雅族最深山的大部落比亚毫大社遗址(Pyahau,又有转写为碧侯,原称古鲁Gulu,比亚毫为第四代头目的名字[注 4]),往南攀登南湖。可由四季村循四季林道,往东跨越中央山脉主脊至林道23.8K,也可由太平山独立山索道末端接上四季林道,转往南循次考干溪谷下降至大浊水北溪,过溪至南岸比亚毫大社遗址。由比亚毫往南越岭南湖东北峰—束穗山—敷岛山棱线,下降至阔阔库溪谷,再越岭马比杉棱线。1914年野吕宁率两百多人测量队首登南湖大山的前半段行程,即大致循此路线(当时路线往南越岭束穗山的路段,现已崩断不通[30])。台大登山社1987年由敷岛山越岭,成功抵达圈谷;1988年南湖11路会师,此线在越岭敷岛山后,有队员坠落摔伤,而未能完成会师。
- 南澳—南湖 - 由太平洋海岸海拔接近0公尺的南澳进入,一路向西直到最后直线距离30多公里外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由南澳一路大致循南澳古道与猎径,经南澳南溪、旧武塔一带、右股支流合流溪、越岭炮台山棱线,进入大浊水北溪流域流兴溪、旧流兴社一带、布萧丸溪、莫很溪、大浊水北溪本流、旧金洋一带,前往最深山的比亚毫大社遗址,再转往南攀登南湖。1988年台大南湖11路会师,此线行至旧金洋一带,即转往西南循大浊水北溪右股支流上登敷岛山东南侧棱线越岭,跨越阔阔库溪,再越岭马比杉棱线,并未经过比亚毫大社遗址。旧金洋与比亚毫之间的古道,早已桥断路崩不通。
- 武那志—南湖 - 南湖东峰往东南分出的陶塞峰—南湖东南峰—马比杉—高津—武那志支棱,为南侧大浊水南溪与北侧左股支流阔阔库溪的分水岭,花莲、宜兰的分界。可由大浊水林道(和平林道)47.5K旧猎路往北经文迷山下降大浊水南溪,往北过溪上登武那志山,也可由中横回头弯,陶塞溪与小瓦黑尔溪汇流口,沿陶塞溪往上,至上梅园竹村(陶塞社原址),续行上溯陶塞溪,沿波浪山西南棱上登,翻越波浪山棱线,往北下降大浊水南溪,过溪往东北上登至高津山西侧。
- 西吉南—南湖 - 由南湖中南峰往东南伸出的西吉南山—波浪山—比林山—二子山支棱,此棱续往东连接晓星山直至太平洋岸,为南侧陶塞溪(立雾溪流域)与北侧大浊水南溪(大浊水溪流域)的分水岭,也为太鲁阁国家公园北侧的边界。昔日可由大浊水林道(和平林道)62K溪北工作站转912支线就近登上比林山,林道不通后也可由陶塞社原址溯陶塞溪转往东登上比林山南西棱。1988年台大南湖11路会师在勘查期间,因此棱线过于险恶,而决议改走大浊水南溪溯,会师活动期间高雄市山协戴曼程与1名原住民向导另外自组的“第12路”循此线成功上登。
- 大浊水南溪溯 - 溯源大浊水南溪上南湖。一般行程安排多只溯最后面源头,可由陶塞社原址溯陶塞溪,转往波浪山西南棱上登,翻越波浪山棱线,往北下降大浊水南溪再转往西北上溯源头。
- 陶塞横断 - 沿陶塞溪谷猎路往上,再越岭南湖中南峰往东南伸出的西吉南山—波浪山支棱,横断至大浊水南溪上源谷地。为避开陶塞溪谷困难地形,离溪上棱越岭点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多是由2897峰南伸支棱的西侧支流上溯。
- 陶塞溪溯 - 溯源陶塞溪直上南湖。此为日治时1934年陶塞社族人前往台北观光的路线[26]:113,自陶塞溪源头经中南峰石洞猎寮上登南湖大山[31]:98。1977年1月19日,台大登山社大一队员欧世彬在南湖东峰发生迷途事故,杨南郡等3人计画溯陶塞溪谷直上南湖东峰展开搜救,再从南山村下山。3人从陶塞社原址,与时仍居当地的原住民向导哈隆·乌来,沿旧猎径溯源陶塞溪谷前往搜救,已上升至海拔3400公尺接近棱顶将要登上,但突遇暴风雪而只好原路撤退。[31]:121-131自陶塞溪源头也可由旧猎路转往西登上南湖南峰。
- 中央尖南侧 - 由小瓦黑尔溪或陶塞溪谷登上中央尖山,再逆走北一段大众路线,或沿中央山脉主脊往北纵走抵达南湖。上登中央尖山的路线有多种变化:1928年台北一中(今建国中学)登山部、台北高校生原氏、鹿野忠雄等一行,由西拉克社(Slaq)与太鲁阁族向导溯小瓦黑尔溪登死亡棱线达成原住民以外首登,这条路线太过险恶,后来多改由中央尖山东峰往东南岔出的三池山棱线上登;1930年英人Walton等人由陶塞社原址,循猎路上溯陶塞溪谷,至中央尖山东峰东侧的Meldon猎寮,再往西直上中央尖山东峰东棱;[32]:172杨南郡等人1970年由中央尖山与东峰间的鞍部,往南下溯小瓦黑尔溪谷猎路出中横回头弯,1985年反方向自中横回头弯小瓦黑尔溪与陶塞溪汇流口棱线旧部落平台(旁给扬社遗址),经由小瓦黑尔溪左岸山腰猎路,至三池山西南棱,登上三池山,再纵走至中央尖山[31]:109-111;1980年代台大登山社由旁给扬社遗址棱线平台,往北纵走三池山棱线全程。
进入21世纪,710林道历经多次台风、地震等天灾多处已崩断,虽仍能勉强行走,另开辟由胜光的菜园上登胜光山棱线接往710林道的路线。
Remove ads
历年意外
- 1965年1月4日,台湾省山岳会队员于家琛在审马阵山区,因劳累留置途中,疲惫失温身亡。[34]:2
- 1973年10月12日,中华山岳协会云棱登山队队员吴万居在南湖圈谷,大雨滞留失温丧生。[35]:4过去攀登南湖大山的传统途径,是由匹亚南部落溯登耶克纠溪—红达拉溪上木杆鞍部、或经奇烈亭上审马阵,下雨后过溪时经常发生山洪暴涨人员遭围困的事故。1974年7月,云棱登山队为纪念队友吴万居捐出了20馀万元,在木杆鞍部东北山坳处兴建了一栋“云棱山庄”(今“新云棱山庄”东南方约300公尺溪谷中),并开辟了从思源垭口利用710林道,再翻越多加屯山、经木杆鞍部到达此山庄不必过溪、免除山洪危险的新途径。这条不用再攀昇千馀公尺,即能抵达审马阵山的新路线,便立刻取代了奇烈亭的传统路线。[27]
- 1977年1月19日,台大登山社一名大一队员欧世彬在南湖东峰迷途。南湖上、下圈谷南侧顶端岭线是主峰与东峰间一块古冰帽遗迹的平坦鞍部,东西长约400公尺,南北宽约300公尺,如遇天候不佳视野恶劣时,缺乏可辨认的地标,极易发生迷途意外。同行队友搜寻时遭遇暴风雪,隔天撤退到审马阵草原另一名队友林锦纶失温死亡。欧世彬遗体至1980年9月才在马比杉山棱线北侧阔阔库溪上游被发现。[34]:5[36](杨南郡上溯陶赛溪搜救遇大雪,无功而返记录[31]:121-131)
- 1978年12月25日,中华山岳佳友登山队高、朱、李等三位队员由云棱山庄单日轻装来回南湖大山。“云棱山庄”建成后,常有登山队进行由云棱山庄单日轻装来回南湖大山的行程。此队回程突然遭遇强烈寒流暴风雪来袭,队员不及走避在南湖北山—审马阵之间空旷不避风的草原,彻夜遭暴风雪袭击死亡。为了纪念及避免再发生憾事,在审马阵草原的水池边兴建审马阵避难山屋,在山屋上方步道接近棱线处设立纪念牌。
- 1999年2月16日,台北县新庄市民杨建国,由友人载至思源垭口后独自前往南湖大山,预计二月廿四日由花莲出口返台北,逾期仍未归。警方于二月廿四日派搜救人员进入南湖山区搜寻多日,杨建国后自行脱困。
- 1999年2月20,昆山工专校友萧俊坚于攀登南湖大山时落单迷途。
- 1999年7月7日,台大保育社十一名男女学生,攀登南湖大山归程,队员陈怡洁在北峰旁之五岩峰坠崖,失去行动能力,同学以手机向外求救,军警派出多名人员前往救助。于七月八日在审马阵山屋接运到伤者,立即抬下山送往台中荣总急救。[37]
- 2001年7月初,东海大学登山社攀登南湖大山时遭遇台风侵袭,在陆上台风警报期间,全队就地在审马阵山屋避难直至7月7日天气好转之后才下山,在将要抵达思源垭口附近710林道出口附近,林道有约5公尺长度遭有胜溪台风山洪掩盖深达小腿,路径遭溪水掩盖不易分辨,队员架设安全确保绳索系统以渡溪,担任向导的林微梅于涉溪时不查溪水掩盖下有巨大取水涵管,滑倒掉入溪中,被埋在溪床中的巨大取水涵管吸入,经队员全力前后抢救拉扯无效力竭而被冲走溺水死亡。她的同学好友于林道口、710林道的铁栅栏跨进不远处的步道旁设立一座纪念碑以资悼念。[38]
- 2001年8月22日,王志雄独自一人攀登南湖大山,原定下山时间之后都还不见其下山。
- 2002年10月14日,政大登山队卓冠奇攀登南湖北山时疑因罹患高山症昏迷、另一名登山客谢禀恒则在下山时失联。救难人员会同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入山,凌晨将卓、谢两人救出,卓员经送医后,身体已无大碍。谢禀恒则身体无恙,短暂休息后,自行与队员下山回家。
- 2003年5月3日晚间,高雄登山队从南湖北山抵达审马阵山时,部分队员体力不继脱队太远,整装时才发现四十二岁的女队员陈金匙失踪,当晚向警方报案搜寻。5/5上午07:40搜救队员于南湖北山与五岩峰间,听到山谷中陈女的呼救声后,立即运用绳索垂降至山谷内,08:10寻获陈女。经救难人员检视陈女的状况,除轻微的擦伤,精神疲惫外,其馀均安好。
- 2003年10月30日,攀登南湖大山的黄中元,深夜在南湖山屋高山症病发,搜救中心在30日凌晨派遣海鸥直升机前往深山救护,经漏夜抢救载运下山送医急救后,仍然不治身亡。
Remove ads
2006年11月10日,李俊生(30岁)与新光人寿同事一行八人攀登南湖大山,11月13日回程从云棱山庄往登山口(多加屯山方向)前进,八人中李俊生第二个从云棱山庄出发,当他走到木杆鞍部时被第三位队员超前,但第四位队员以后就再无人看到他;中午登山队七位队员到达登山口,李俊生并未出现。
资深山友黄国书组织六人小组12月中出发搜寻,在云棱山庄以重装备兵分两路:其中三人向北往南山村方向并打算露宿,另三人则下切到南湖溪搜索,住南湖溪山屋。
12月13日,黄国书一组冒细雨从云棱水源区下切后,在距南湖溪山屋约40分钟的河床上发现李俊生的背包和登山杖,内有手机、哨子、保暖衣物、攻顶小背包及足以维持一礼拜的食物等,而背包前方10公尺为一深潭;黄国书等人推想李俊生应是为游过深潭而只身离开他的背包,续往下游走过一深达胸部的深潭后,他们发现李俊生丢弃的一包春风面纸(与背包中品牌相同),乃更确定李俊生到过这里。因无溯溪装备加上几近失温,黄国书等人叠石为记后折返。
12月25日,黄国书带著一组溯溪装备及消防人员上山,沿上次路径架绳再往下游;这次翻越瀑布深潭更多,终于在距背包15公里的南湖溪畔发现李俊生的遗体,此处到有人烟的志良苗圃只有两公里路程。[40]
Remove ads
2007年3月17日上午,赖杉杰(男,48岁,中国菱电服务课组长)与丁清俊(男,47岁,汉翔公司职员)、周美珠(女,37岁)、童冠闵(男,28岁)从宜兰县思源垭口入南湖大山。3月18日,登审马阵山,四人夜宿南湖山屋,遇上专业领队陈秀真(40岁,中华山难搜救协会中区干部)。
3月19日上午,四人轻装攻顶,登南湖大山东峰、马比杉山;17时,回程大雪纷飞,童冠闵先回山屋烧开水等队友抵达取暖;19时,赖杉杰、丁清俊、周美珠三人未回,陈秀真认为情况有异,与童冠闵前往察看;20时在南湖大山主峰、东峰鞍部找到三人,赖杉杰已死亡,丁清俊仍抱住他为其保温;20时30分,童冠闵背著赖杉杰的遗体,丁清俊、周美珠两人撑扶,陈秀真在前引导,后因众人已无体力,陈秀真建议安置遗体,回山屋后以手机求救。
3月20日8时,国家搜救指挥中心与消防署三度派直升机,因云层太厚折返;3月21日7时,海鸥直升机在南湖大山山屋附近找到丁清俊、周美珠、童冠闵、陈秀真等四人;救难队员另徒步在3,740公尺(一万二千六百英呎)的主峰棱线上寻获赖杉杰遗体,并送往台中县丰原市。[41]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