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空中警戒任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罗的海防空警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自2004年3月起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进行的轮调任务,在当地执行战机紧急起飞任务英语Scrambling (military),为北约空中防空作业的一部分。

背景

2004年3月29日,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因为苏联解体之后造成的国家财政困难,因此这三国并没有足够资源维持空中武力,此地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空防上的一个漏洞。

北约设立之际,整合了各国空中监控、拦截等业务实施加盟国的集体空中防御体系,称为北约快速反应警报NATINADS),并且有快速反应警报英语Quick Reaction Alert机制替所有加盟国提供必要空防情资。有些西欧小国家虽然已经没有空军战机编制,但受惠于NATINADS系统,仍然可取得必要的空防情资。反过来说,在盟邦内的国家即有必要加入这套系统。

为了填补空防缺口,北约各加盟国决定将国内的战斗机轮调至此地进行驻防,布署需要的相关经费则由波罗的海三国支付;自2004年3月30日起,北约各国空军驻扎于立陶宛希奥利艾机场,以三个月为单位轮调一次,驻防数量为4架战斗机以及50到100名地勤人员,任务为对无法识别的飞机进行拦截作业。该任务在2011年之前的布署费用约为每年220万欧元,到2015年之后约需要每年350万欧元。

派遣国家

更多信息 日期, 国家 ...
日期 国家 部署机种 资料来源
2004年3月30日 比利时 比利时空军 F-16AM 战隼 [1]
2004年 7月1日 丹麦 丹麦皇家空军 F-16AM 战隼 [2]
2004年10月30日 英国 英国皇家空军 龙卷风F.3 [3]
2005年 1月1日 挪威 挪威皇家空军 F-16AM 战隼 [4]
2005年 3月30日 荷兰 荷兰皇家空军 F-16AM 战隼
2005年 6月30日 德国 德国空军 F-4幽灵II战斗机 [5]
2005年10月12日 美国 美国空军 F-16CJ 战隼

[6] ,[7]

2006年 1月1日 波兰 波兰空军 MiG-29A支点 [8]
2006年 3月31日 土耳其 土耳其空军 F-16C 战隼 [9] [10]
2006年 8月1日 西班牙 西班牙空军 幻象F-1战斗机 [11] , [9]
2006年12月1日 比利时 比利时空军 F-16AM 战隼 [12]
2007年 4月1日 法国 法国空军 幻象2000C
2007年 8月1日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空军 米格21 枪骑兵C型 [13]
2007年 11月1日 葡萄牙 葡萄牙空军 F-16A 战隼 [14]
2007年 12月16日 挪威 挪威皇家空军 F-16AM 战隼 [15]
2008年 3月15日 波兰 波兰空军 MiG-29A支点 [16]
2008年 6月30日 德国 德国空军 F-4F幽灵II
2008年 10月1日 美国 美国空军 F-15鹰式 [17]
2009年1月2日 丹麦 丹麦空军 F-16AM 战隼 [18]
2009年5月1日 捷克 捷克空军 JAS 39狮鹫战斗机
2009年9月1日 德国 德国空军 台风战斗机
2009年11月3日 德国 德国空军 F-4F幽灵II
2010年1月4日 法国 法国空军 幻象2000C
2010年5月1日 波兰 波兰空军 MiG-29A支点
2010年9月1日 美国 美国空军 F-15鹰式
关闭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