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凉州 (古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凉州,别称雍州、雄州、武威、姑臧、休屠,神鸟。中古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嗢末均在此建都,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美称;又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誉。而且凉州刺史部,其治所就为姑臧,其辖域在今甘肃省及宁夏全境、青海东北部、新疆东南部及内蒙古西部一带,在清朝,其为凉州将军,凉州提督,专城凉州副都统,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抚,甘肃提督,凉庄道台,甘肃按察使,甘肃镇总兵的驻地,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2月5日) |
凉州,作为西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凉国的国都所在,即今武威市的别称,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故有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番卫,凉国故地、梦幻凉州的美称。这里也是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地。凉州雄踞于西北之中心,凉国的国都所在,成为历朝历代西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故有《北史》凉州绯色天下最、《后汉书》有凉州之畜天下饶的盛誉。
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和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部分、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文学和辞曲上中古时期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
Remove ads
历代沿革
凉州是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
匈奴时期休屠国,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西晋末期的粟特康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李轨);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嗢末(论氏)、六谷(折氏);粟特回纥;西夏时期的齐国(李彦宗)、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楚国(任得敬)的部分领土也在凉州境内。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
- 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部
- 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
- 新朝时期,雍州刺史部
- 东汉时期,凉州刺史部
- 曹魏时期,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
- 北魏中期,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姑臧镇都大将、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
- 西魏时期,凉州总管府
- 北周时期,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
- 唐朝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的河西节度使
- 西夏时期,南院、西路经略司所在
- 元朝时期,西凉王(阔端)府
- 明朝时期,凉州卫府、西宁道
- 清朝时期,正一品凉州将军府、凉州府、凉州提督、凉州镇总兵、凉庄道、甘肃巡抚、甘肃镇总兵所在
- 民国时期,河西道所在
Remove ads
河西先后杂居著月氏、乌孙,与日后的匈奴、羌族、粟特、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吐谷浑、铁勒等游牧民族。
匈奴时期,汉高祖至汉景帝先后向匈奴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遣送皇室公主和亲。
西汉前元六年(前174),草原枭雄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后又派老上单于杀其王据此地,随即占领河西。后匈奴休屠王筑姑臧城、休屠城,建立休屠国,设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圣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来源于姑(孤独)臧山。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备妥军力,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右,历经数次战役后,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
汉朝实行大量移民实边政策,将大量的汉人移居此处,充分利用当地的肥沃绿洲,使河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所谓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时建立起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时河西四郡的户数总计已达7万1270户,人口也达28万馀。
新朝初始元年(前8年)十二月,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并改长安为常安。
王莽称帝后,改武威郡为张掖郡,设张掖属国都尉于境内,河西五郡为雍州刺史部,称河右之地。改凉州曰雍州,张掖郡(武威郡)统辖:姑臧、媪围(景泰县)、张掖、播德、敕虏、郭楚、官楚(宣威县)、西楚(武威县)、南楚、北楚、传武、勒治、揭虏、罗楚、居成、左骑、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张掖属国,十六县一属国,姑臧县为雍州州治。同时新设西海郡。
玄汉更始元年(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刘玄称帝,刘玄将要建都洛阳,此时隗嚣遣大将北上攻占凉州,而后凉州又归刘玄所管辖。玄汉更始三年(00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武威郡继续使用张掖郡这个名字,张掖属国在武威郡境内。
玄汉更始二年(24年),窦融被封为巨蕖太守,据有张掖(武威)、辅平(酒泉)、设屏(张掖)、西海(金城)、敦德(敦煌)五郡,撤销新立的西海郡,后被武威太守梁统等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六月,光武帝刘秀开国,定都洛阳,重新设立雍州,治所姑臧(凉州),但是不久取消,后又设凉州牧,治所武威姑臧。东汉初期延续了西汉的行政建制,而武威郡成为当时中西交通孔道的中心,《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东汉世,增置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国、张掖属国(以上3郡后废)、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设护羌校尉于境内。汉献帝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治所武威郡姑臧县。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区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复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辖域仅及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及黄河以东部分。
西魏为凉州,设凉州刺史,都督凉州诸军事,防御吐谷浑。
唐朝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轨已平,唐以其地置凉州大总管府,统辖凉(今甘肃武威)、甘(今甘肃张掖)、瓜(今甘肃瓜州)、沙(今甘肃敦煌)、鄯(今甘肃乐都)、肃(今甘肃酒泉)、会(今甘肃靖远)、兰(今甘肃兰州)、河(今甘肃临夏)、廓(今青海化隆县西)十州,后设凉州大都督府。后特设河西道,设河西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凉州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凉州。
1028年,西夏改凉州为西凉府,境内有罗庞岭。武威是西夏时期西凉府、凉州、南院、西路经略司、右厢朝顺军司的驻地,是除首都东京兴庆府(今宁夏银川)、陪都西京西平府(今宁夏吴忠西北)之外的“辅郡”(陪都),曾经在党项与西夏兴亡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封给同室的李彦宗。
清朝,设立凉州府、凉州将军府、凉庄道府,同时是凉州将军(1735年-1764年)、甘肃巡抚(1660年—1666年);凉州提督(1676年—1683年);甘肃提督(1685年-1690年)《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又定。移驻甘肃提督驻凉州。”);凉州镇总兵官、甘肃镇总兵官的驻地。
历代刺史
- 郑兴,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拜郑兴为谏议大夫,派他去安抚平定关西和朔方、凉州、益州,回朝之后又郑兴拜为凉州刺史。《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 窦融,凉州刺史兼任凉州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 拓跋丕(439年)
- 尉眷(440年)
- 拓跋健(440年-441年)
- 张珍(441年-442年)
- 高湖(443年)
- 穆𫖮(449年)
- 叔孙邻(451年)
- 拓跋浑(453年-458年)
- 穆栗(461年)
- 拓跋他(465年-470年)
- 拓跋桢(471年-476年)
- 拓跋天赐(476年-481年)
- 元鸾(485年-493年)
- 楼毅(494年-497年)
- 元诠(499年-503年)
- 元绍(504年-505年)
- 司马仲明(506年)
- 高双(507年-509年)
- 高植(510年)
- 穆鑖(511年-515年)
- 甄琛(515年)
- 元和(515年-517年)
- 崔游(517年)
- 袁翻(519年-521年)
- 石士基(521年)
- 尉聿(521年-522年)
- 宋颖(523年-525年)
- 刘贵(530年)
- 元暹(531年)
- 李叔仁(532年-534年)[2]
- 崔说,凉州刺史。
- 李轨(618年—619年,大总管)
- 李世民(619年—621年,总管)
- 安修仁(619年,刺史)
- 杨恭仁(620年—623年,总管)
- 安兴贵(武德年间,刺史)
- 独孤义顺(武德年间,都督)
- 李幼良(626年—627年,都督)
- 宇文士及(627年,都督)
- 李大亮(629年—635年,凉州大都督)
- 李袭誉(641年,都督)
- 郭孝恪(642年,都督)
- 李道彦(贞观年间)
- 许智仁(贞观年间)
- 吕绍宗(贞观年间)
- 崔延朗(永徽年间)
- 乔师望(658年,都督)
- 陈遂,凉州大都督府长史
- 赵持满(659年,大都督府长史)
- 郑仁泰(663年,都督)
- 李明(663年—664年,凉州大都督)
- 元仁惠(669年,大都督府长史)
- 李贤(672年,凉州大都督)
- 韦待价(678年,都督)
- 裴行俭(高宗时,都督)
- 窦怀哲(高宗末年,都督)
- 李光谊(689年,都督)
- 许钦明(696年,都督)
- 杨元琰(武周时,都督)
- 唐休璟(699年—701年,都督)
- 郭元振(701年—706年,都督)
- 司马逸客(706年—710年,都督)
- 赵彦昭(711年,都督)
- 贺拔延嗣(711年—712年,都督,开始任河西节度使)
- 杜咸(开元年间,都督)
- 于伯献(开元年间,都督)
- 杨执一(714年—715年,都督)
- 郭虔瓘(714年,未任)
- 杨敬述(716年—721年,都督)
- 郭知运(721年,都督)
- 王君㚟(721年—722年,都督)
- 张敬忠(723年,都督)
- 王君㚟(724年—727年,都督)
- 李嗣直(727年—742年,都督)
- 萧嵩(727年—728年,判州事)
- 牛仙客(728年—736年,判州事)
- 崔希逸(736年—738年,判州事)
- 李林甫(738年,遥领判州事)
- 萧炅(738年—739年,判州事)
- 盖嘉运(740年—741年,节度使)
- 王倕(741年—743年,节度使)
- 马元庆(开元末年,凉州长史)
- 李琰(742年,遥领武威郡都督)
- 夫蒙灵詧(744年—746年,判郡事)
- 皇甫惟明(746年,判郡事)
- 王忠嗣(746年—747年,判郡事)
- 安思顺(747年—750年,判郡事)
- 高仙芝(751年,武威郡太守)
- 安思顺(751年—752年,节度使)
- 哥舒翰(753年—755年,节度使)
- 李珙(756年,武威郡大都督)
- 邓景山(756年,武威郡长史)
- 周贲(756年,节度使)
- 周佖(756年—757年,节度使)
- 杜鸿渐(757年—758年,都督)
- 来瑱(759年,未任)
- 李仅(760年,遥领节度大使)
- 杨预(760年,节度使)
- 周鼎(760年—763年,节度使)
- 杨志烈(763年—765年,节度使)
- 赵某(765年,都督)
- 李某(765年,都督)
- 朱某(中和年间,节度使)
- 胡敬璋(895年,节度使)
- 翁郜(昭宗时,节度使)[4]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