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渤海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渤海使(日语:渤海使ぼっかいし Bokkaishi),指渤海国派往日本的使节。据记载自728年至919年之间共派遣34次使节(之后922年的遣使状况不明,不被计入,929年辽朝属国东丹国派遣一次)。

概述

698年高王大祚荣建立渤海国,第二代武王大武艺时,渤海与新罗发生外交上的对立,为牵制两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使节。初期往来有较强的军事同盟意义,日本方面[来源请求]认为渤海仰慕天皇的德化[来源请求]而来朝见,故隆重接待使节。[1]

第三代文王大钦茂时改善与唐朝的关系,日本与渤海间往来的军事意义逐渐淡化,改为以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为主。此外由于两者往来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对于渤海的贡品,日本方面须给予数倍的回赐。渤海得到较大利益,但日本的财政因此受到影响。故接待使节及回赐的费用达到较大规模后,日本制定了十二年一次使节来朝等限制。二者往来一直持续到渤海灭亡为止。

随著唐朝与渤海国关系改善,日本、渤海国也成为彼此与唐朝往来,以及引入唐朝文化、技术的中介。例如遣唐使判官平群广成遇难后经渤海国回日本,又渤海国自日本引入唐朝制定的宣明历,渤海国曾向唐朝进贡日本舞女。

路线与贸易

渤海遣日使自今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盐州城出发,[2]在日本山阴、北陆、东北太平洋岸的港口上陆,寻山阴道、北陆道至京都 (平安京),住于平安京鸿胪馆。日本自渤海国输入兽皮、人参、蜜,渤海国自日本输入纺织品、金、水银、金漆 (五加科植物果实榨取的接著剂)、海石榴油 (发油,也可用于保存皮革、金属)、水晶珍珠、槟榔树扇 (琉球群岛进献土产物)。[1]

渤海遣日使一览表

更多信息 次数, 年份 ...

第36回使节实为东丹国使者以渤海使节名义来访。天显为辽朝年号。

参考资料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