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遣唐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至唐朝的官方使节,是日本与华夏文化交流的官方团体。
关于倭国的记载第一次遣唐使结束,而日本国的记载从第七次遣唐使开始。

遣唐使的派遣

遣唐使是延续过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国担任使节的官职。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的犬上御田锹。此后,日本陆续有使节遣往唐朝达十多回,直到894年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未再继续,期间长达200多年。唐文化及佛教文化传播至日本之深远广泛有崇隆的贡献。
遣唐使的宗旨,除了与唐朝表示友好、将先进的唐国制度及文化吸收输入以外,亦包含了解朝鲜半岛及东亚地区的情报。 遣唐使不一定每次只有一位使节前往。若有多于一人参与之时,会分别出“大使”及“副使”,有时还有位于大使之上的押使。
随著遣唐使派遣至唐朝的,亦包含留学生及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发前,都会带同船舳先赴大坂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后,整船人从住吉津出发,经住吉细江前往大坂湾,再到难波津。经由濑户内海到达福冈的那津,再前往玄界滩。过去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友好之时,会在朝鲜半岛北岸登陆,然后经陆路进入唐朝。但自从日本与新罗交恶之后,改为由海路直接前往唐国。由于当时日本的航海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使一行经常遇海难。
Remove ads
遣唐使列表
关于日本遣唐使的回数,藤家礼之助认为共12次。此为正式发遣且实际入唐的遣唐使总次数,不含送唐客使(送唐使归国)或极有可能并未渡唐的日本使节,即第1次舒明天皇二年(630)遣唐使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入唐,至第12次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遣唐使于唐文宗时最后一次入唐。
东野治之、王勇根据大使的任命记载,认为共20回。
18次以发遣次数计,去除日本诏令停止的天平十八年(746)与宽平六年(894)。前一次停止于李林甫专权时[1]。后一次停止于晚唐景福二年(893)昭宗时,入唐僧中瓘[2]托唐商致书日本朝廷,备言“大唐凋敝”之状[3],次年菅原道真上《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日本解除遣唐使任命。
16次以实际渡海次数计,在18次的基础上去除未出发的天平宝字五年(761)与同六年两次,其时唐朝尚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尾声中。
15次以实际入唐回数计,在16次的基础上去除天平宝字三年(759)因唐朝安史之乱滞留渤海、未能完成使命的日本遣唐使。
14次在15回的基础上,去除遣唐大使被蛮族所戮、日本未持节入唐的齐明天皇五年(659)一次。
以上诸说未有定论,旧时教科书以15回为多见。
- 遣唐使次数有不同种说法本表采用20回说。
- ()为未到达唐朝的遣唐使。
Remove ads
遣唐使停止
875年,发生黄巢之乱。黄巢攻陷洛阳・长安,建立大齐。齐虽然在短期间灭亡,但是唐的衰落已无可挽回。因此,宽平6年(894年)的派遣在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的建议下停止。此次的停止并非立即中止,道真等遣唐使预定者仍继续保有遣唐使的职位。但是,道真因昌泰之变而左迁,丧失大使职位。延喜7年(907年),唐灭亡,遣唐使走入历史。
遣唐使之后
其后唐宋之际,日本相国于940年(左相藤原仲平)、947年(左相藤原实赖)、953年(右相藤原师辅)曾三次致书信于吴越国王。
北宋时,日本僧人奝然来华,受到比遣唐使更高的礼遇。《宋史》云:“太宗召见奝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
入宋僧在日本长保年间有寂照(俗名大江定基,1003年入北宋),日本延久年间有成寻(俗姓藤原,1072年入北宋)。
南宋有日本相国平清盛复借朝廷名义开展国家之间的贸易(1173年与南宋建交,其时宋孝宗在位)。
日本国与渤海国于公元727—922年之间存在正式国交,另有渤海遣日使。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