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涌泉谷地区议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湧泉谷地區議會
Remove ads

涌泉谷地区议会希伯来语מועצה אזורית עמק המעיינות罗马化:Mo'atza Azorit Emek HaMa'ayanot)是一个位于以色列北部区地区议会,其管辖著26个村庄。涌泉谷地区议会的北边接著北约旦河谷地区议会英语Emek HaYarden Regional Council、西边与基利波地区议会英语Gilboa Regional Council接壤、东部与和约旦的国界约旦河相接、南边则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两个定居点地区议会—南约旦河谷英语Bik'at HaYarden Regional Council撒马利亚地区议会英语Shomron Regional Council相连,而城市贝特谢安就被包围在其中。

事实速览 涌泉谷 עמק המעיינות‬, 国家 ...

涌泉谷地区议会在1949年成立时的原名叫贝特谢安谷地区议会希伯来语מועצה אזורית בקעת בית שאן罗马化:Mo'atza Azorit Bik'at Beit She'an),以其所在的贝特谢安谷英语Beit She'an Valley为名,直到2008年为了刺激观光业发展,在得到政府命名委员会英语Government Naming Committee准许下改名成贝特谢安谷的绰号涌泉谷希伯来语עמק המעיינות罗马化:Emek HaMa'ayanot)。[1]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贝特谢安谷的诸多涌泉之一,摄于阿玛尔溪(哈西河)希伯来语נחל עמל附近。

涌泉谷地区议会的辖区除了贝特谢安谷外,还有一部份位在哈罗德谷英语Harod Valley基利波山脉。贝特谢安谷知名于拥有诸多涌泉,并有许多从周遭山地发源的河流流经此处,如基布兹溪希伯来语נחל הקיבוצים阿玛尔溪(哈西河)希伯来语נחל עמל哈罗德溪希伯来语נחל חרוד以萨迦溪希伯来语נחל יששכר塔佛溪英语Nahal Tavor等。虽然此地大多数的涌泉为不能直接饮用的咸水,但仍为此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日常用水,还有尽管位近加利利海,此地区无权使用其水资源。

历史

以色列建国前

贝特谢安谷自古以来甚至更早就有人居住。在鄂图曼帝国统治时期,贝特谢安谷中的人口绝大多数是阿拉伯穆斯林,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谷物、蔬菜、柑橘、牛奶和羊毛,并在拜散村(如今的贝特谢安市)贩卖。拜散村也有少数犹太人居住(据1922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约有41人),据推测他们来自提比里亚,但抵达时间不明。拜散村的犹太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艺,并与当地阿拉伯人达成互敬友好的关系。此地区最早的犹太定居点建立于1901年,即日后的莫沙瓦英语Moshava梅那赫米亚英语Menahemi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著鄂图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地区于1920年被英国托管,而如今涌泉谷地区议会的辖区则被划归托管地拜散分区英语Beisan Subdistrict, Mandatory Palestine管辖。贝特谢安谷地区的土地在鄂图曼时期均为国有,但其绝大部分土地在托管地高级专员赫伯特·塞缪尔的亲阿拉伯政策下被卖给了当地阿拉伯人,只有少数土地被卖给犹太人和德国圣殿协会英语Templers (Radical Pietist sect)做为农业用地。到了1929年,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英语Israel Land Development Company开始有系统性地从阿拉伯人收购贝特谢安谷的土地,并通过经济或土地补偿的方式将阿拉伯人迁往别处,公司接著将购得的土地转移给犹太国家基金管理,并由周遭犹太定居点(如艾因哈罗德英语Ein Harod贝特阿尔法英语Beit Alfa)的农户们进行开发。整个购地计划进行顺畅,直到反对犹太人移民与购地的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义爆发,英国政府为安抚阿拉伯人而出台的1939年白皮书使购地计划陷入瘫痪。

在大起义打断购地计划期间,犹太人转而采取“塔与栅栏”策略来在购地上建立新定居点,借由一夜建成的建筑来对抗阿拉伯人的攻击和规避紧缩的托管地建筑法规。从1936年大起义爆发至1939年结束,犹太人靠此策略在如今涌泉谷地区议会的辖区中建立了10个新定居点:尼尔大卫英语Nir David斯德纳胡姆英语Sde Nahum贝特约瑟夫英语Beit Yosef, Israel提拉兹维马欧兹海姆英语Maoz Haim内维伊坦英语Neve Eitan鲁平村英语Kfar Ruppin梅西洛特英语Mesilot斯德以利亚胡英语Sde Eliyahu盖舍尔英语Gesher, Israel

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战争爆发前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关系日渐恶化,负责保护犹太人安全的哈加拿自卫军经常遭受阿拉伯武装组织的突袭,造成的人命损失也让两族关系雪上加霜。1947年11月29日,随著联合国大会第181号“以阿分治巴勒斯坦”决议通过,导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武装组织在阿拉伯军团的支持下对贝特谢安谷地区的犹太定居点发动攻击,并在拜散和通往这些定居点的交通要道上设下路障。由穆罕默德·萨法(Muhammad Safa)率领的阿拉伯解放军于1948年2月16日进攻提拉兹维希伯来语קרב_טירת_צבי,但在哈加拿军的反击以及戈兰尼旅的支援下被重创。阿拉伯军的溃败引发贝特谢安谷地区阿拉伯住民的恐慌并开始逃离家乡

同一时间,犹太方开始实施“D计画英语Plan Dalet”,以扩张犹太领土来为以色列建国做准备。1948年4月21日,帕拉玛赫伊夫塔赫旅旗下的“山谷营”在戈兰尼旅和亚历山德罗尼旅的支援下,对位在贝特谢安谷地区交通要道上的巴勒斯坦村庄泽拉埃因英语Zir'in两面袭击。随著以色列即将在1948年5月14日宣示独立,哈加拿研判贝特谢安谷地区最有可能受到阿拉伯联军的攻击,于是拟定并发动了“基甸行动英语Operation Gideon”,指派戈兰尼旅占领包含拜散在内的整个贝特谢安谷地区。

就如哈加拿推测的一样,基布兹盖舍尔英语Gesher, Israel先后遭到阿拉伯军团(4月27日至4月29日)和伊拉克先遣部队(5月15日至5月22日)的攻击希伯来语הקרב על קיבוץ גשר,但均被基布兹居民和戈兰尼旅驻守人员击退。随著泽拉埃因于5月28日深夜被戈兰尼旅顺利占领,成功疏通了通往贝特谢安谷地区中心地带的道路。除了以上事件和伊拉克空军战略轰炸了基布兹梅西洛特英语Mesilot外,阿拉伯联军在战争后期就没有再对贝特谢安谷地区发动攻击了。

Remove ads

战争过后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贝特谢安谷地区议会于1949年成立来辅助辖下村庄的重建工作以及修建基础建设,如建设自来水厂和铺设道路。阿拉伯居民在战争期间的出走也让贝特谢安谷地区开始接收大批的犹太移民,多数来自库德斯坦英语History of the Jews in Kurdistan伊拉克摩洛哥英语Moroccan Jews。虽然贝特谢安谷地区与阿拉伯联军成员国约旦只以一相隔,但在接下来的六日战争并没有战事在此地发生,在战争前后只有零星来自约旦的武装游击破坏公共财产或在道路上布雷而已。

然而在建国战争后享有19年和平的贝特谢安谷地区在埃以消耗战争期间却接连受到攻击:1967年6月19日,基布兹盖舍尔的附近发现了一个引爆装置;同年8月6日,一辆马欧兹海姆与鲁平村之间的卡车被武装组织伏击。至此贝特谢安谷地区开始受到约旦军队的炮火轰炸以及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恐怖攻击希伯来语מלחמת ההתשה בבקעת הירדן。为了应对此情况,议会居民开始在路上布雷、建造防空避难所,同时居民们强烈要求在六日战争中占领戈兰高地北方司令部进攻并占领约旦北部的基列地区英语Gilead,以阻止约旦和伊拉克的炮兵部队继续攻击议会地区。在这段期间,以色列政府开始鼓励在约旦河谷西岸占领地广建纳哈尔定居点,这些定居点在南约旦河谷地区议会英语Bik'at HaYarden Regional Council建立前的所有民生服务均由贝特谢安谷地区议会提供。

1980年代后期随著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贝特谢安谷地区经历了数起巴勒斯坦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包含农业恐怖行动纵火[2]1989年,贝特谢安谷地区议会用小型飞机北撒马利亚地区法库阿贾尔本英语Jalbun一带空投宣传海报来警告巴勒斯坦居民不允许发动恐怖攻击行为。[3]时任议会首长伊加尔·沙哈尔(יגאל שחר / Yigal Shachar)也曾要求以色列农业部财政部承认贝特谢安谷地区为边疆定居点希伯来语יישוב ספר,来让当地受害居民能够申请补偿。[4]以色列警察边境警卫队犹太国家基金成员于1990年开展了“狐尾草行动”("מבצע "זנב שועל),旨在消除贝特谢安谷地区的纵火袭击。[5]

2004年4月,随著贝泽克河希伯来语נחל בזק-塞勒姆英语Salem, Ma'ale Iron西岸隔离墙的完工,地区议会失去了与部分位于基利波山区的村庄的直接道路,变成得通过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辖的路段才能到达。

Remove ads

辖下村庄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